1960年,印度軍隊開始在我國西藏邊境地區進行活動。
尼赫魯咬定新中國向來「溫順」的外交風格,企圖侵佔我國西藏領土,造成既定事實,迫使中方讓步。
中央對此事十分關注,力求能夠和平解決雙方爭議。
4月,在經過多次外交溝通無果之後,周總理作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親自前往印度進行訪問與尼赫魯面對面溝通。
此時的尼赫魯擔任印度總理兼外交部長,巧合的是,周恩來也是中國總理,在1958年以前也一直擔任着中國外交部長,可以說,這是兩國之間總理對總理的一次洽談。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場談話的結果卻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1、六十年代的「龍象之爭」
一直以來尼赫魯在中國人民心中印象都是相當不錯的,他棕皮膚、黑眼睛,從青年時期便開始領導印度民族獨立解放事業,並且團結了印度各民族,是世界不結盟運動的主要推動人物。
五十年代初期,他也曾經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奮力吶喊。
萬隆會議上,還和周恩來一起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他亦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尼赫魯一直被視為與中國「抱團取暖」的好友,然而誰也沒能想到這份友誼僅僅只持續了10年,便遭到打破。
此次前往印度的過程當中,周恩來心情十分沉重。
一來,他與尼赫魯之間私交甚好,從萬隆會議以後,兩人曾經見過4次面,雖然見面機會不多,但是雙方留下的印象都是相當不錯的。
可以說,周恩來並不希望把尼赫魯當做中國的敵人,而是希望和平對話。
但從另一面來講,不可否認的是,尼赫魯背後小動作向來不少,從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來,尼赫魯便在西藏地區搞諸多小動作,希望能夠趁亂侵佔中國領土。
尼赫魯的做法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慨,當時毛主席還公開表態:「我們的敵人在東方,而不在印度。」給印度留足了充足的面子,希望能夠大事化小。
可沒曾想,這些年的忍讓在印度眼中卻變成了「懦弱」,非但沒有停止,反而得寸進尺。
在過去上千年歷史上,兩國之間的邊境爭議,幾乎是不存在的。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默契最終被英國人徹底打破。
1914年,英國代表團私自改划了中印兩國的邊境線,瞞着民國政府將我國藏南地區高達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英屬印度。
印度獨立之後,印度政府沒有譴責英國殖民者破壞兩國之間友誼的罪行,反而積極主動地繼承了這塊「肥肉」,要求按照所謂的「麥克馬洪線」重新劃定所謂的「領土」,雙方之間的紛爭就此展開……
1960年4月19日,中國外交部的專機抵達印度首都新德里。
此時此刻,機場之上已經聚集了以尼赫魯為首的上百人歡迎隊伍。
眼看着周恩來下了飛機,尼赫魯率先迎了上去,與其握手,雙方都沒有說話,氣氛頗為冷寂。在簡短的歡迎儀式結束後,現場一位英國泰晤士報的女記者韋爾娜向周恩來提問。
「周總理,您認為您的和平使命能完成嗎?」
韋爾娜並不是第一次與周恩來見面,兩人之間素有相識。
對於這個問題,周恩來攤了攤手,「儘力而為吧,辦這樣的事情,一個誠意是不夠的,需要兩個……」
言外之意在於,雙方之間能否和平共處,這主要看得印度政府是否願意和平。
2、開展新聞發佈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中方外交團隊在抵達印度後,與印度方面進行了長達一周的洽談,然而,由於印度方面的各種推諉,雙方的談判始終沒有一個確切結果。
按照原本既定的行程表,中方要在4月25日晚上舉行一場新聞發佈會,但當這一提議被交到尼赫魯辦公桌上時,卻被重新打回:印方拒絕出席。
可以說,直至此時,雙方的談判都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沒有進展,印方不出席,那麼這場新聞發佈會基本上就已經徹底破產了。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時刻周恩來做出了指示:計劃不變,新聞發佈會照常舉行。
當這一消息發出後,一時間新德里的各路外交大使以及媒體全都吃了一驚,沒人知道周恩來打得是什麼算盤。
直到事後,根據周恩來回憶,我們才明白他的舉動:當時中印談判陷入僵局,如果任由印度推諉過去,我方不進行任何錶態,那就是着了印度的道,這一趟也就白來了,因此,中方代表團必須在訪問印度期間發出自己的聲音,向世界各國表露中方的立場。
正因如此,即便是尼赫魯不來,周恩來也要執意召開這次新聞發佈會。
外交向來是一場不見血的戰場,在別人的主場,獨立地開一場發佈會,勢必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針對。
想要把這場發佈會開好,困難重重。
然而,周恩來接下來的一系列舉動,卻向世人展現出了一個專業外交人員的素養。
4月25日晚上七點,中方的新聞發佈會如期召開,為防止報道被刻意歪曲,每一位進場的記者和客人全都收到了來自周總理親自寫的一張卡片。
卡片上面,周恩來表達了中國方面的一貫立場是通過友好協商解決矛盾,在此之前中方沒有任何擴大問題的打算。
這張卡片看似毫無意義,但實際上其背後透露着諸多用意。
外交場合最難的不是發言,而是清晰無誤地表達意思,同時避免被對手給曲解。
而這一張小小的卡片,則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
很多第三國與會大使原本還較為偏袒印度,在印度期間看到的也都是印度單方面的報道,認為中方「以大欺小」。
可當看到這個卡片,對待中國的態度一下子就得到了糾正,反而發覺印度媒體一直以來在誇大爭執,進而開始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之上重新審視這一糾紛。
在此次新聞發佈會開始之前,還有這樣一個小插曲:
根據《共和國重大決策內幕》的相關文章記載:原本印度媒體代表曾經準備在會議上高聲抗議,給中方難堪,但是當這張卡片的出現與會氣氛一下子就變了,如果在這個時候再喊,那麼印度不想「和平解決」問題的帽子就算是坐實了。
最終,直到周恩來登上了演講台,他們也沒有真正喊出來,寥寥無幾的幾聲全都被現場嘉賓的掌聲所覆蓋。
3、發佈會圓滿結束,掌聲雷動
周總理登上了演講台之後,首先進行了長達五十分鐘的講話,他用誠意滿滿的語言描述了中印之間的關係:
「中國、印度都是有着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兩國一直都是處於和平狀態,這在歷史上是極其難得的。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印之間從未發生過真正的戰爭。我希望,我們這一代人,通過和平解決問題。」
這一席話立足於歷史,既給足了印度面子,又闡述了觀點,可謂是恰到好處。
發言結束,到了記者提問環節,最開始是一些正常提問,詢問中國政府態度和此次事件當中的細節。
可是輪到英國記者提問之時,話鋒之中卻流露出了滿滿的挑釁意味:「爭議地區本就是『印度的地區』,中方有何權力去決定西藏的歸屬呢?」
記者一番話中夾雜着濃郁的火藥味,顯然,這位記者並不是打算前來正常報道的,而是懷着不好的企圖,想要看中國出醜。
面對這樣的提問,周總理語氣明顯變得嚴肅:「這位記者朋友,首先你的這番形容是極其不正確的,但是我願就你的說法再延展一下,假如一個強盜到你的家中搶了鄰居的東西,那麼鄰居難道不應該討還嗎?」
聽到這番話,英國記者的眼神瞬間直了,「總理先生,你難道是說印度人是強盜嗎?」
但是,周總理卻並沒有點頭,而是頗為自然地回應:「強盜當然是有,但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國的殖民者。」
一番話說出以後,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所有與會人員無不為周總理的機智回應而感到敬佩,而那位英國記者悻悻坐回原位。
在之後的提問當中,又有幾位來自各國記者進行提問,其中有一個問題人們頗為關注,那就是中方在1960年之前所修建的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位於喀喇崑崙地區,從時間上來看,正是這條公路修建之後,中印雙方才爆發了爭執。
而這也讓在場的人們不免好奇,為何中方會修這條路?是否是因為這條公路才導致兩國關係驟然惡化?
關於青藏公路的問題,是一個在國際上普遍存在的誤解。
趁着這一機會,周總理用極其真誠的語氣做了回復:「中國的確在那裡修建了公路,但是,這一舉動沒有任何軍事意義,只是為了改善當地地區閉塞的交通環境。中印衝突在爆發以後,為了避免進一步激化矛盾,中方已經第一時間停止了公路建設,甚至連相關地區的巡防崗哨都已暫時停止了,反觀印度,至今仍在逐步推進,難道中方才是那個挑釁的人嗎?」
這一番話出口,再一次引起了台下的議論,此時此刻,絕大多數的與會人員大都已經清晰認識到了事情的真相,雙方之間本沒有領土爭議,這只是印度政府自導自演的一場戲。
眼見着局勢開始倒向中方,印度獨立報記者坐不住了,這一次印度記者繞開了領土爭議問題,而是將話題引到了中國方面所謂的「恃強凌弱」「以大欺小」之上。
「你難道不認為中印之間的領土爭端,完全是中方對印度單方面進行霸凌的結果嗎?」
托姆拉的這種腔調,一直以來都在印度境內十分流行,事實上從中國加入聯合國五常的席位以來,印度的心裏始終有着一種不平衡,進而延展出所謂的中國「霸凌」印度的臆想。
這個問題十分刁鑽,如果周恩來否認,那麼在後續外交上就會陷入守勢,必須讓着對方。
因此周恩來又列舉了中國與緬甸、尼泊爾等國之間外交事例,面對諸多記者,周恩來解釋道,「事實上,麥克馬洪線不單單是中印兩國的事情,緬甸、不丹、尼泊爾都因為這條線和中國產生了領土爭議問題。但是,經過洽談之後,多方均達成了和平解決。」
緊接着,周恩來再次補充道:「談及領土爭議,印度幾乎與每一個鄰國,包括巴基斯坦、不丹在內都有着領土爭議。難道,這也是大國欺侮小國嗎?」
周恩來的一番話說出後,印度記者托姆拉激憤異常,站在發佈會台下,居然開始高呼:「中國人是侵略者,滾出去」。
一直坐在周總理身邊不發言的陳毅拍桌起身,對着托姆拉喊道:「夠了,不要狡辯了,中國是受到損害了。毛澤東主席有句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謂予不信,皇天可鑒。」
這一番話說出,現場所有人都被陳毅的氣勢所壓住,陳毅軍人出身,是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行,身上自帶着一種將軍的威嚴,台下的托姆拉立馬噤若寒蟬,不再發言。
話音未落,台下的掌聲雷動,此次外交發佈會圓滿結束。
事實上從結果上來看,這次外交對於中印兩邊的問題並沒有實現根本性的解決。
然而對於此事,印度方面仍然冥頑不靈,兩年後,印度軍隊向克節朗地區中國邊防部隊發起攻擊,面對印度軍隊的侵略行徑,我國被迫反擊,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還是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參考資料:
1.《1960年訪印:周恩來舌戰群儒,陳毅怒罵發難記者》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