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不僅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而且還是一個大發明家。
他的著名發明有:木牛流馬、孔明燈、十連弩等,這些發明都非常實用,在解決軍糧運輸、信息傳遞、提高裝備戰力水平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這些發明,都是和諸葛亮重視科技研發應用息息相關的。
在這樣的主帥,自然會有這樣的工匠。並且,離開這些技術優秀的工匠,即使再好的發明構思和設計,也不會造出相應的實物。
在諸葛亮的手下,就有這樣一位能工巧匠。甚至可以說,在諸葛亮的倡議下,木牛流馬的構思,可能就是這位工匠的想出來的。這位工匠就是蒲元。
《三國志·後主傳》中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其中就提到了諸葛亮的軍糧山地運輸工具木牛流馬。
在趙無聲《快史拾遺》中有:「蒲元造木牛流馬,今人皆謂武侯所創。」按這裡所說,蒲元是按諸葛亮的創意製造的。
在杜佑《通典》中說:「亮集督軍廖立、杜睿、胡忠等,推意作木牛流馬。據此,則蒲元諸人實創之,非亮自創也」。按這裡所說,木牛流馬的發明人,很可能不是諸葛亮一個人,而是眾人合作的結晶,並且,很可能提出創意的是諸葛亮,而實際設計製造人,則是蒲元。
在清代張澍編的《諸葛武侯文集故事製作篇》中更說的明確,「孔明欲北伐,患糧運難致。元牒與孔明曰:『元等推意作一木牛,兼攝雙環。入行六尺,馬行四步。人載一歲之糧也。』」由此來看,蒲元則是「木牛流馬「的實際上的主要發明者之一。
蒲元是諸葛亮軍中難得的一位巧匠。他不僅製造出了木牛流馬,還奉蜀主劉備之命,採用金牛山之鐵,「造刀五萬口,皆連環及刃,列七十二煉,柄中通之,兼有二字」。——看來這是軍中的通用武器裝備。
為劉備「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除此之外,還在諸葛亮出兵斜谷時,奉命打造了三千口刀,他打造的刀極其鋒利,他的技術水平甚至達到神乎其神的水平。為此,後來的大將軍姜維還為他專門寫了傳記《蒲元傳》。
傳記中說:「君性多奇思,得之天然,鼻類之事出若神,不嘗見鍛功,忽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熔金造器,特異常法。刀成,自言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之。
有一人前至,君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猶捍言不雜,君以刀畫水,云:『雜八升,何故言不雜襍?』取水者方叩首伏,雲實於涪津渡負倒覆水,懼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
於是咸共驚服,稱為神妙。刀成,以竹筒密內鐵珠滿其中,舉刀斷之,應手虛落,若剃生芻,故稱絕當世,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環者,是其遺範也。」
什麼意思呢?姜維說,這蒲元生性有許多奇思妙想,並且都是天然得來的,常常是觸類旁通,有如神助。平日里也未曾見過他打造過什麼器物,卻忽然在斜谷為諸葛亮鑄造了三千把軍刀。
並且他打造兵器的方法很不一般。他把刀打好之後,說漢中地區的漢江的水軟而鈍弱,不耐淬火;而蜀江(岷江)的水爽快清烈,聚有金屬的元精,天然生成。於是,就派人到成都去取岷江之水來鑄刀。
一個人把水取回來了,交給了蒲元。蒲元拿取回的水淬刀,一試,就說這水裏面摻了涪江的水,不能用。可取水的人堅持說沒有摻其他的水。
蒲元拿起刀在水裡划了一下,說:「這水裡摻了八升涪江水,你怎麼不敢說沒有摻?」
取水的人一見,慌忙叩頭認罪,說,是在將水運到涪江渡口時,水器倒了,倒出了一些水,因為害怕受罰,所以就就地加了八升的涪江水摻了進去。
其他人聽後,無不驚嘆佩服,說這蒲元也太神奇了。
後來,蒲元把刀鑄成了。用竹筒裝滿鐵珠封好,舉刀一砍,應手斷開,就像是在砍草一樣。因此,蒲元鑄的刀在當時被稱作一絕,號為神刀。
現在的屈耳環,還保留着他的樣式。——當然,我們現在連屈耳環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了!
這蒲元也可堪稱是蜀漢王朝的「大國工匠」了,怪不得姜維大將軍親自為他寫傳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