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是好奇,霍英東跟李嘉誠到底誰有錢?如果是現在來對比的話,李嘉誠的資產可以甩開霍英東十條街。霍英東家族如今的資產大約就是300億左右,這個數字是霍英東去世的時候,香港媒體公布的。這些年霍家也沒什麼生意發展,所以資產基本上是差不多而已。
李嘉誠則不一樣,他的生意越來越多,而且每年還在以快速的速度增長,如今資產至少在1萬億左右。李嘉誠絕對地是當之無愧的香港首富跟華人首富。不過如果當年霍英東想要做首富,那麼就沒李嘉誠什麼事情了。
霍英東投資內地的時候,他完全就不是以賺錢的思路,他去南沙投資了80多億,這些錢幾乎都沒有回報。如果霍英東把這些資金投資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城市,如今回報沒有100倍,也至少有幾十倍。另外霍英東一生還捐出了至少百億的資金。
霍英東也把自己在南沙的資產,還有澳門的博彩股份統統都捐了出去。李嘉誠是捐出了自己資產的三分之一,霍英東是幾乎只留下了十分之一,大部分的資產都讓他捐了。
霍英東的出發點是為了國家發展,其次才是個人發展。李嘉誠的出發點是個人賺錢,自己賺到錢的同時,他可以捐出一部分的資金給慈善事業。兩個人立場是完全不同的,高度也完全不一樣。
其實在50年代的時候,霍英東可比李嘉誠富有多了。李嘉誠在1950年才開始創業,那個時候他是22歲。當時他在叔叔跟堂弟的幫助下,在香港創辦了自己的塑料廠。到了1957年的時候,李嘉誠的塑料廠年營收是30萬美元。不過這是營收,而不是利潤。
可是在這個時候,霍英東靠着房地產已經成為超級大富豪。當時霍英東曾經收購了香港著名老牌豪門利希慎家族的使館大廈。
交易的時候,霍英東直接帶着一麻袋的現金過去,總計是280萬。霍英東這個行為也直接嚇到了對方。那個時候霍英東還不懂金融,他也不知道可以貸款,也不知道銀行可以付支票。不過霍英東當時就是有錢。
這次交易也可以看出霍英東當時的實力了。霍英東第一桶金是在戰後物資中賺到的。之後他又在朝鮮戰爭運輸物資中賺到了一點錢。到了50年代中期的時候,香港九龍發生了一次大火,當時燒毀了棚戶區裏面很多房子。
於是霍英東開始捉住機會,他發明了樓花、分期付款等方式,開始在香港發展房地產。最多的時候,霍英東同時有60棟樓一起在建,可以說是財源滾滾。到了60年代初期的時候,霍英東已經是香港的華人首富,實力遠超同期的李嘉誠。
李嘉誠那個是還在搞塑料花,不過他也賺了一些錢,但還沒開始搞房地產。李嘉誠真正做房地產還是在1971年的時候。李嘉誠最初做地產,搞的是工業大廈,而不是房地產。
李嘉誠把塑料花賺到的錢,陸陸續續在香港蓋了7棟的工業大廈,然後把這些工業大廈放租,用來收租賺錢。到了1971年的時候,李嘉誠每年已經收租390萬。李嘉誠真正崛起是因為他在60年代大膽抄底,趁着樓市大跌的時候,他買下了不少的地皮。不過聰明的李嘉誠並沒有在買下這些的地皮就立刻來開發房地產,他一直在等待。
等到1971年香港樓市開始回暖,他才利用這些地皮來開發房地產。1972年的時候,李嘉誠的公司成功上市,成功融資3000萬。可是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當年年底李嘉誠的公司就成功盈利了4000多萬。一方面是因為李嘉誠早期拿地成本非常便宜,另外一方面是因為70年代之後,香港樓市起飛了。1972年開始,香港股市進入了魚翅撈飯的時代,股市帶動樓市開始起飛。
不過這個時候,也是霍英東人生的轉折點。整個60年代,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等人都在抄底。可是霍英東卻失去了發展機會。他不停被英國佬打壓,因為他們認為霍英東跟內地走得太近了。霍英東買下地皮,他們就宣布無效。
霍英東蓋了寫字樓,他們就不給大樓通電,逼着霍英東出售股份。後來霍英東在香港房地產界發展不下去了,他只能轉而去外國發展。霍英東去國際上接工程賺錢,可是也因此他錯過了最好的一個抄底機會。到了70年代之後,霍英東的事業就遠不如李嘉誠了。
到了80年代之後,大批香港富豪到內地投資,霍英東迎來了又一個發展機會。可是這次霍英東又自己主動放棄了賺錢的機會。霍英東沒有選擇投資大城市賺錢,而是選擇去了荒無人煙的南沙。
霍英東認為把南沙發展起來,對國家經濟發展大局幫助非常大。所以他幾乎是一己之力把南沙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