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依舊是為兩晉奮鬥的一天,《玉樹後庭花》咱們明天見。
PS:更多歷史看合集喲!
一、青瓷長足發展:約魏晉南北朝時期
青瓷是中國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作為一種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
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
中國勞動人民製作瓷器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
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三國兩晉南北朝後,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開始各具特色。
南方青瓷,一般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凈,常用類冰似玉來形容。
北方青瓷胎體厚重,玻璃質感強,流動性大,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
2020年5月14日,青瓷入選「浙江文化印記」。
二、西涼:400-421年
西涼,是十六國之一,約存在於公元400年到公元421年之間,因其統治地區古為涼州,又位於涼州西部,故名「西涼」。
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稱「涼公」,建立西涼;公元405年,西涼遷都酒泉,逼近北涼,疆域在今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公元417年,李暠卒,其子李歆嗣位;公元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公元421年,北涼軍圍攻敦煌,李恂戰敗,乞降不成後自殺,西涼滅亡。
三、麥積山石窟:約後秦時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麥積山風景區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五個子景區180多個景點組成,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類型和物種,被稱為「隴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遊價值,是絲綢古道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耀眼的藝術明珠和最具潛力的旅遊勝地。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為後世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麥積山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8年9月16日起,麥積山石窟景區試行實名制購票,其中窟區每日限售6400張門票。此外,麥積山除了是世界文化遺產,還是國家AAAAA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四、桓玄篡位:404年1月1日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名將桓溫之子,東晉末期桓楚政權建立者。
他曾消滅殷仲堪和楊佺[quán]期,佔據荊江廣大土地,後更消滅了掌握朝政的司馬道子父子,掌握朝權。
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個月後劉裕就舉義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敵而逃奔江陵重整軍力,但後再遭西討的義軍擊敗。
桓玄試圖入蜀途中遇上護送毛璠靈柩的費恬等人,遭益州督護馮遷殺害。
五、夏:407-431年
夏,407年-431年,是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在鄂爾多斯內陸建立的一個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割據政權。
公元407年,郝連勃勃仿照中原王朝政制,設立百官,建立大夏國,並在河套南端建立都城,名曰「統萬」(今烏審旗南靖邊縣北白城子)。
自建國至公元431年為北魏所滅,立國凡25年,其最強盛時期,疆域「南阻秦嶺,東戍蒲津,西收秦隴,北薄於河」,大致包括今陝西渭水以北、河套地區、山西南部及甘肅東部,河套地區是其統治的中心。
公元431年正月,赫連定攻滅西秦,同年六月脅迫西秦民眾十餘萬人,至今甘肅臨夏西北黃河南岸,正欲渡河時,遭遇吐谷渾首領慕璝率領的十萬騎兵襲擊,赫連定被俘,大夏滅亡。夏自赫連勃勃稱帝至赫連定被俘,歷二代三王共25年。
5.1、赫連勃勃:407-425年
赫連勃勃,381年-425年,字屈孑,匈奴鐵弗部人,原名劉勃勃,中國十六國時期夏的建立者。
勃勃是南匈奴單于的後裔,其父劉衛辰死於北魏進攻後,勃勃依靠後秦高平公沒弈干,又得後秦君主姚興賞識,後來以後秦與魏通好而叛秦,殺害沒奕干並自立,建北夏國,屢度進攻後秦,隨後更乘東晉滅後秦後班師的機會佔領關中。
赫連勃勃姿容俊美,生性殘忍。
十歲時,赫連勃勃死裡逃生,投奔叱幹部,歸順後秦皇帝姚興。
義熙二年(406年),赫連勃勃拜安北將軍、五原郡公,鎮守朔方,襲殺高平公沒奕於(岳父),兼并軍隊物資,自號天王、大單于,國號大夏,改姓赫連,年號龍升,定都統萬城,率兵征戰四方,攻打南涼,大破禿髮傉檀,攻打後秦,殲滅王奚,降伏王買德等人,攻打東晉,殲滅東晉名將蒯恩、傅弘之、朱齡石、朱超石等人,盡占關中之地。
劉宋開國皇帝劉裕曾嘆赫連勃勃:「吾所不如也!」
真興七年(425年),赫連勃勃去世,終年四十五歲,謚號武烈,廟號世祖,葬於嘉平陵。
六、馮跋建立北燕:407-436年
北燕文成帝馮跋,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字文起,小名乞直伐,是胡化的漢族人,長樂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人。
馮跋是馮和之孫,其父馮安曾任西燕將軍。
西燕亡,馮跋東遷後燕,於後燕帝慕容寶在位時被任命為中衛將軍。
正始三年(409年),高云為寵臣離班、桃仁所殺。
亂事平定後,眾人推馮跋為主,馮跋遂即天王位,改元太平。
太平二十二年(430年),馮跋病重,命太子馮翼攝理國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為其子馮受居圖謀王位之意,馮跋之弟馮弘於是帶兵進宮平變,倉促間馮跋於驚懼中去世。
後被謚文成皇帝,廟號太祖。
馮弘篡位,將包括馮翼在內的馮跋之子一百餘人一併殺死。
七、北魏太武帝:408-452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鮮卑本名佛狸伐,佛狸是官號,突厥語狼büri或böri的音譯,伐或bäg是官稱,且是魏晉時期鮮卑諸部使用最為廣泛的政治名號。
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3月11日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在位29年,謚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魏太武帝聰明大度,應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他正式登基,年號始光,時年十五歲,懷「廓定四表,混一戎華」之志,親自率軍征戰,周旋於險境,善用騎兵,輕騎奔襲,攻滅胡夏、北燕、北涼,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龜茲、粟特等西域諸國,驅逐吐谷渾,統一中國北方。
他北擊柔然,驅敵萬里,南擊劉宋,」飲馬長江「,他作戰鷙勇驍強,受到敵方的敬畏,被劉宋王朝稱為「英圖武略,事駕前古」,超越冒頓和檀石槐。
在治國方面,拓跋燾大力改善民生,勸課農桑,大增耕田,減輕賦稅,經常休養生息,偃武修文,撫恤孤兒和老人,體察民間疾苦。
推行楷式文字,奠定魏碑基礎,便利了人民的識字。
又廣召漢族士人,重用漢臣崔浩、高允等人,改革官制,整肅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顯著促進了北魏官民之間和睦相處。
他宣傳禮義,崇尚儒學,推動了鮮卑族漢化發展,恪守節儉,獎賞慷慨,不畏艱險,料事於先,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他還重視法制建設,確立了死刑復奏制度,並常說:"法者,朕與天下共之,何敢輕也。"但在其執政末期,他執法嚴苛、誅戮無辜過多,因此常常追悔莫及。
正平二年(452年),魏太武帝為中常侍宗愛所弒,時年四十五歲,被追封為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7.1、北魏統一北方之戰:486-439年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是北魏登國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為統一黃河流域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爭。
淝水之戰後,拓跋珪於386年重建代國,398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建立後,北魏統治者發動一系列旨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最終在439年滅亡北涼,統一黃河流域。
北魏統一北方後,形成北朝,與南方的南朝長期對峙。
7.2、北魏太武帝滅佛:446-452年
北魏太武帝滅佛,簡稱太武滅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推行的一系列排斥佛教的政策,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至452年拓跋燾駕崩,廢佛時間共六年。
後人將它與之後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和後周世宗滅佛並稱為「三武一宗」。
八、法顯西行,著《佛國記》:416年
《法顯傳》,是東晉高僧法顯所著的遊記。
法顯在弘始二年(400年),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僧人,從長安出發,西渡流沙,到天竺尋求戒律。
法顯於義熙八年(412年)歸國,前後14年。
法顯歸國後著《佛國記》一書,記錄西行見聞。《法顯傳》又名《佛國記》、《歷游天竺記傳》,《佛游天竺記傳》、《釋法明游天竺記》,是佛教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文獻。
九、《桃花源記》:420年
中國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慶酉陽、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雲港、安徽黃山、台灣基隆、河南南陽、重慶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尚有爭議。另有,影視歌曲及文學作品《桃花源》等。
十、世說新語:420-479年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內容大多記載東漢至東晉間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風貌和軼文趣事,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等等,共三十六類(門),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志人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十一、劉裕篡晉建宋:420-479年
劉宋(420年-479年)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也是南朝中存在時間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劉宋共傳四世,歷經九帝,享國60年。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又按五德終始之說,其為水德,故又稱水宋。
劉宋強盛時,其統治地區北以秦嶺、黃河與北魏相鄰,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雲南,南至越南中部橫山、林邑一帶。
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取代東晉政權而建立,國號宋,定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南朝宋前期,社會安定,劉裕即位前後,大力推行改革,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并,實施土斷,打擊豪強士族;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
劉裕死後,宋文帝劉義隆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史稱「元嘉之治」。劉宋後期朝政混亂,帝王更迭頻繁。
479年權臣蕭道成篡宋,改國號為齊,劉宋滅亡。
政治上,劉宋是魏晉南北朝中第一個由寒門庶族建立的朝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寒人掌機要」的政治局面。
文化上,劉宋也湧現出了一批影響深遠的大家,如謝靈運、劉義慶、鮑照、裴松之、范曄、顏延之、祖沖之、何承天等,建康文學史論在此時期發展到巔峰。
《世說新語》、《後漢書》、《三國志注》等名著誕生於這一時期,對後世影響深遠。
11.1、元嘉之治:元嘉年間
元嘉之治,指的是劉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年號元嘉),因其政治較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各項政策,從而出現了短期內經濟終於有所恢復,人民生活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
11.2、元嘉北伐:元嘉年間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於元嘉年間主動進攻北魏一系列的征戰,共計有三次,分別於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
三次戰爭中宋文帝雖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將領出征,但都會傳詔傳授戰略。
三次北伐主要目標及戰場均為宋的河南失土,戰事耗費了不少兵力及物資,但結果全遭失敗。尤其第二次北伐對江北各地造成極大破壞,江南人民也在恐懼震蕩中,久久不能平復。宋文帝去世後宋更陷入內鬥混亂中,北魏漸取得軍事上的優勢,逐步奪取宋的北方領土。
十二、祖沖之:429-500年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范陽郡遒[qiú]縣(今河北省淶[lái]水縣)人,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
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他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12.1、圓周率:450年
圓周率,(Pi)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希臘字母π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
π也等於圓形之面積與半徑平方之比,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
在分析學裏,π可以嚴格地定義為滿足sinx=0的最小正實數x。
圓周率用希臘字母π(讀作pài)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3),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
它是一個無理數,即無限不循環小數。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141592653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
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數點後幾百個位。
12.2、大明曆:462年
大明曆,亦稱「甲子元歷」了,是中國古代曾經使用過的曆法之一。
由南北朝時期祖沖之創製,完成於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在祖沖之去世10年後,即梁天監九年(510年)施行。
至陳後主禎明三年(589年)止,共實行了80年。
《大明曆》採用的朔望月長度為29.5309日,這和利用現代天文手段測得的朔望月長度相差不到一秒鐘。
在《大明曆》中,祖沖之提出了在391年插入144個閏月的新閏周。
根據新的閏周和朔望月長度,可以求出《大明曆》的回歸年長度是365.24281481日,與現代測得回歸年長度僅差萬分之六日左右,也就是說一年只差50多秒,這是非常精確的資料。
冬至點是制訂曆法的起算點,因此測定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對於編算曆法來說非常重要。
可是在祖沖之之前,歷算家們一直認為冬至點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這就使得曆法制訂從一開始就產生了誤差。
為此祖沖之把歲差概念引進曆法中之後,大大提高了曆法計算的精度。
12.3、祖暅[gèng]
祖暅(gèng),又名祖暅之,字景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人,中國南北朝時期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的兒子。
祖暅少傳家業,自小熱愛科學,曾推算出球體體積計算方法。
梁朝時祖暅擔任太府卿,歷官員外郎、散騎常侍。
梁初沿用齊朝《元嘉歷》,祖暅曾三度上疏,建議改用《大明曆》,直到天監九年(510年)才施行。
祖暅父子倆共同發現了祖暅原理,即西方所稱之卡瓦列里原理。
十三、文史學家沈約:441-513年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少時孤貧,篤志好學。
南朝宋時期,沈約起家奉朝請,遷郢州外兵參軍,南齊建立後,沈約任征虜記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國子祭酒。
梁武帝蕭衍即位,授其尚書僕射,冊封建昌縣侯。
沈約歷任左僕射、中書令、尚書令、左光祿大夫、侍中、太子少傅。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為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闢了新境界。
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沈約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13.1、宋書:439-502年
《宋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南朝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
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後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
《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
13.2、永明體:483-493年
永明體,亦名新體詩,為中國南朝齊齊武帝永明年間出現的一種詩體。
詩體要求實行周顒[yóng]所提出的以平、上、去、入制韻的四聲說,以及去除沈約等所提出的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正紐、旁紐﹞,合稱「四聲八病」,強調聲韻格律。
該詩體的出現糾正了晉宋以來文人詩的語言過於艱澀的弊病,使創作轉向清新通暢。對「近體詩」的形成產生了空前的影響。
十四、元嘉歷:445年
《元嘉歷》,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使用的曆法,由天文學家何承天創立,屬於陰曆。
《元嘉歷》訂正了舊曆所定的冬至時刻和冬至日所在位置,改「平朔」為「定朔」,創立調日法,改革了「上元積年法」,計算了歲差數值百年一度,提高了天文數據的精確度,豐富了「渾天說」。
《元嘉歷》將19年設置7閏月,1太陽年與等於365.2467日),1朔望月約等於29.530585日。
古代曆法都使用上元積年,計算煩瑣,何承天創近距取元,在推算五星時各設不同的曆元,簡化了計算。
十四、范縝[zhěn]與《神滅論》:450-510年
范縝(450年-510年),字子真,南鄉舞陰(今河南泌陽羊冊鎮古城一帶)人,南朝齊梁時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者。
他著有《神滅論》,認為「形滅則神滅」。
范縝出身於順陽范氏,幼年喪父,待母至孝,弱冠前拜名師求學,入南齊後出仕,歷任寧蠻主簿、尚書殿中郎、領軍長史,宜都太守。
蕭衍建立南梁後,任晉安太守、尚書左丞,後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廣州,終官中書郎、國子博士。
十五、劉宋宗室內鬨:南朝宋時期
劉宋宗室內鬨,是發生於南朝宋時的事件,劉姓皇族宗室間因猜忌或爭奪權力而引起的一連串鬥爭,因相關宗室大多外任方鎮,擁有地方軍政權力,故屢次發生戰事。
戰後勝方亦大加屠戮,造成宗室相殘,子裔死絕的情況。
十六、雲岡石窟:453-495年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於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間,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
整個窟群分東、中、西三部分。
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
石窟依山開鑿,在武州河北岸東西綿延1公里,主要洞窟達51個(其中保存較好的約20個),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2厘米高。
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米。
196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
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均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十七、陶弘景與《神農本草經》:456-536年
陶弘景,456年4月30日-536年3月12日,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號貞白先生,丹陽秣[mò]陵(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博學多才,善於描寫自然風景,精通醫藥與天文知識,兼修佛、道二教,特別尊崇東晉時出世的上清經,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南齊時,他擔任親王的侍讀多年,有感官職低微,索性辭官隱居不仕,率弟子棲隱茅山,專心修道,卻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諮詢國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譽。
陶弘景長期煉製丹藥,鑄煉寶刀,撰有《真誥》《登真隱訣》《本草經集注》等道教與醫學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其淵博知識廣受現代史家所推崇。
十八、北魏孝文帝改革:467-499年
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孝文帝的改革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改革眼光。
但是,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不適合北魏國家的國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機的開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虛腐性所取代,其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18.1、馮太后涉政:441-490年
文成文明皇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或稱文明太后,馮氏,長樂信都人,魏文成帝的皇后,她的姑姑是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左昭儀。
北燕滅亡後,沒入太武帝拓跋燾掖庭,充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選為文成帝的貴人。
太安二年(456年),冊封為皇后。
和平六年 (465年),獻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
時值政局動蕩,馮太后臨朝聽政,定策誅殺權臣乙渾,依據祖制歸政於獻文帝。
延興六年(476年),獻文帝暴崩,時人疑為馮太后所鴆殺。
馮太后擁立孫子拓跋宏即位,成為太皇太后。
二度臨朝稱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實際主持者,並對孝文帝改革產生重要影響。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於平城,葬於永固陵,累謚「文成文明太后」。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在龍門石窟修建古陽洞以紀念馮太后。
18.2、魏孝文帝:471-499年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祖籍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鮮卑族,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獻文帝拓跋弘長子,其母為李夫人。
皇興三年(469年),拓跋宏被冊立皇太子。
皇興五年,拓跋宏受禪即位,年號延興。
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政,着手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動改革。
拓跋宏整頓吏治,設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
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進行政治改革,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xún]。
孝文帝一系列的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的全面發展,史稱「太和改制」,有效緩解民族隔閡,對北方民族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4月26日),孝文帝駕崩於谷塘原行宮,年僅三十三歲,臨終仍心懷「仰光七廟,俯濟蒼生」之志,追贈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長陵。
18.3、均田制:471-499年
均田制,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土地制度,產生於北魏,北魏分裂出來的東魏西魏及繼之後的北齊、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襲了這一制度。
隨着地主經濟的發展壯大,土地兼并也隨之日益嚴重。
武周末年均田制形同虛設,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均田制永遠的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台。
不過,這種制度在朝鮮中宗時卻又在趙光祖的建議下在朝鮮半島重新出現。
18.4、三長制:479-499年
三長制,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實行的一項政策,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
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李沖的建議,於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廢除宗主督護制,創立三長制,以抑制豪強隱匿戶口和逃避租調徭役,並直接控制基層政權組織,其職責是檢查戶口,監督耕作,徵收租調,徵發徭役和兵役。
三長享有一定的優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此制度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同時也打擊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