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高帝紀下》中劉邦曾對部下說過: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個范增,卻將他驅逐,不能好好使用他的謀略,這是他被我擊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無獨有偶,在近代,蔣介石在二戰還未勝利之時,就被美國總統羅斯福邀請去參加開羅會議,一時風頭無二,成為世界秩序中關鍵的一環。
可僅僅四年之後,所領導下的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
政治腐敗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自不必說,不過,單從軍事上來講,蔣介石也未對手下將領做到知人善任。
老蔣手下也有能征善戰之輩,「三大悍將」但凡重用一個都不會輸得像這般悲慘。
「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是三人中名氣最大,實力最強的一位廣西將領。
廣西自古文風極盛,世俗百姓也大多重文輕武。自從孫中山先生首倡革命開始,武風逐漸從廣東吹拂到相鄰的廣西省。
白崇禧的祖先原名叫做伯篤魯丁,這是一個阿拉伯的名字,原先是跟隨成吉思汗,由中亞經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定居。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禁止使用外國姓氏,才改姓為白,恐怕這一秘密不被大多數人所知。
白崇禧先是參加北伐的學生軍,在陸榮廷的部隊當見習兵。
然後和同鄉好友李宗仁共同擊敗陸榮廷、沈鴻英,接着趕走「雲南王」龍雲的滇軍,使得廣西重新統一,這也構成了他今後作戰的基本盤,
統一廣西之後,白崇禧隨即又參加了蔣介石主導下的北伐戰爭。
在1926年11月8日,白崇禧率陶鈞旅在上午十點與孫傳芳麾下的鄭俊彥在馬口墟附近激戰四小時,才將對方擊潰。
那時的白崇禧只有三十三歲,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膽子大到僅僅在幾人的陪同下,親自到敵營視察。
孫傳芳的三個軍長見到白崇禧的突然來到,臉上寫滿了驚詫的表情,幾乎連話都說不出來。
白崇禧對他們說明天下大勢,准許他們三人攜帶少量槍支返回駐地,並將之消息上報給蔣介石。
誰知蔣介石複電,說:如此處置,無異於暗中資助敵人。
白崇禧私下對部下說:革命軍以收攬人心為目的為要,怎麼能見之殺之。
從此處就可看出蔣介石和白崇禧在俘虜的管理上有着不小的矛盾,只是當時同在一個團體中,不好挑明。
使白崇禧名聲大震的是協助李宗仁在台兒庄的戰役中,此戰,在1938年1月下旬,日軍第十三師團自津浦線南段北上,向桂軍第三十一軍韋雲淞部的明光,池河推進。
白崇禧建議李宗仁在津浦線的南段避其鋒芒,而以強大兵力用運動戰,游擊戰從側面困擾、打擊敵人,使其不敢深入,最後再伺機殲滅其主力部隊。
李宗仁採取這一建議,完成了台兒庄大捷。
解放戰爭中,白崇禧奉命到四平督戰,迅速將林彪擊潰,繼而攻佔長春和吉林。等白崇禧再想乘勝追擊時,蔣介石着令將軍事指揮權交給杜聿明,並令部下不得越過遼河。
後來白崇禧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若長驅北進,直下東北,消滅林彪,而後抽兵入關,則對於整個大局或可改觀」。
白崇禧戎馬一生,在軍事作戰上有勝有敗,其中敗北也不是軍事上的指揮,大多都是上級的干擾或者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之所以有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還是蔣介石對於非嫡系的不信任。
白崇禧隸屬桂系,曾經迫使蔣介石下野。
1927年的8月7日,國民黨召開軍事秘密會議。因為軍事上的失利,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共同逼蔣下野。
白崇禧在會上說:「總司令能離開一下也好,等到我們度過目前難關後,再請總司令回來行使職權。」
這次逼迫使得蔣介石在心裏存下芥蒂,對白崇禧的態度轉為非到絕境才可使用。
蔣介石絕不是寬容大度之人,逮到機會就要施加報復。
二戰勝利後,蔣介石的威望達到頂峰,白崇禧在戰後接收的問題上曾建議先接收,後受降,反對軍隊整編及改組軍事機構。
然而蔣介石拒不接納,以白崇禧為首任「國防部長」,任命陳誠為參謀總長,置白崇禧於有職無權的地位。
之後白崇禧又提出」守江必先守淮「的防禦方針,蔣介石害怕桂系勢力做大,又一次不予理睬。
等敗局已定時,白崇禧也無力回天,只能途徑海南抵達台灣,了卻殘生。
百戰將軍薛岳
如果說白崇禧主要是因為派系的原因不被蔣介石重用,那麼薛岳則主要是由於戰場上的失利而遭到蔣介石的棄用。
當蔣介石在準備第五次「圍剿」時,宋子文恰好去美國商討棉花採購,臨行前對蔣介石說:「最好能徵召薛伯陵前來助陣。」
蔣介石深表認同,說:伯陵確為虎將一員,總理在世之日,他英勇護衛總理夫婦脫險,抵抗陳炯明;參加東征、北伐,戰無不克,戰功彪炳。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紅軍長征路上,薛岳是對紅軍造成威脅最大的敵將,甚至流傳一句順口溜「紅軍一路跑,薛岳一路追」。
紅軍走了二萬五千里,薛岳也追了二萬五千里。
尤其是在1934年11月的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了五萬多人,紅八軍團的一個完整的建制師幾乎全部犧牲在湘江之畔,這全賴薛岳所賜。
抗日戰爭時,薛岳迎來他的高光時刻-長沙會戰。
白崇禧和陳誠視察第九戰區,建議薛岳部隊後撤到衡陽、湘潭地區,放棄長沙以北區域。
薛岳堅持不幹,對兩位長官說:「如果湖南戰勝,是國家和委員長之福;如果戰敗,我就自殺以謝國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後,薛岳吸取教訓,自創「天爐戰法」。
他解釋道天爐者,在預定作戰之地,構成縱深網形據點式陣地,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堵擊等手段逐步消耗敵力,然後於決戰地使用優勢兵力施行反擊,最後尋機殲滅敵人。
因為敵人的變化而變化,像老君煉丹時爐子先煉鐵一樣,故名「天爐戰法」。
使用這一戰法,薛岳成為在抗戰時期,殲敵最多的將領。
可隨後在同中共的作戰中,薛岳迎來了自己的黑暗時刻,再也沒有用武之地。
1946年5月薛岳擔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這是國民黨兵力最大的一個戰區。直接負責對江蘇、山東的新四軍。
一上任,為了給「國民大會獻禮」,出動25個整編旅大舉進攻魯南和蘇北地區。誰知往日雄風不在,國民黨整編69師、11師陷入重圍,69師師長戴之奇自殺。
1947年1月,薛岳想一雪前恥,不料在魯南戰役中再次敗北,陳毅和粟裕領導下的野戰軍活捉了敵人第26師的馬勵武,殲滅第一快速縱隊。
陳老總還賦詩一首: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蔣賊應淚垂。
僅僅一月之後,華野在萊蕪戰役中活捉了薛岳麾下的李仙洲和五萬俘虜。
三次戰役之後,蔣介石對他是忍無可忍,將他的綏靖主任一職撤銷,接着便淪為邊緣人物。
並且蔣介石用人三原則,黃埔出身的師生關係,浙江地區的同鄉關係,只聽委座的君臣關係,薛岳也只能勉強夠得上最後一個。
即使蔣介石能忍薛岳在戰場上的過失,其他派系也會藉此發難,所以蔣介石也只能將薛岳棄之不用。
薛岳是粵系出身,這也導致蔣介石不能完全信任薛岳。
至於薛岳在戰場上的過失,完全是咎由自取。
薛岳打仗完全不顧客觀事實,機械化的指揮軍隊,焉能不敗。
何況對手是完全進化體的粟裕大將,指揮靈動,愛出奇招,薛岳完全應付不來。
另外中共的背後又有百姓的支持,薛岳的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東方「隆美爾」-孫立人
最後一位悍將就是素有「叢林之狐」的孫立人,他不被重用的原因和白崇禧和薛岳都不同,主要是因為美國人的影響。
孫立人長相俊朗,身材高大,在容貌方面可獨當一面。
早年間他以安徽第一的好成績考取清華學校庚子賠款留美預科,接受了八年的留美預備訓練。
1926年孫立人進入弗吉尼亞軍校,回國後,得到宋子文的賞識,所領導的部隊全部按照西方現代的戰爭理念進行訓練,武器也全部從德國購買,因此戰鬥力比一般部隊都要高出一籌。
單純從軍事角度出發,孫立人的的確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
尤其是在仁安羌大捷和四平之戰中的表現,得到外界人士的認可。
在仁安羌戰役中,孫立人指揮的中國遠征軍僅僅以一千餘人的兵力擊敗七倍多的日軍,救出數倍於我軍的英國陸軍。
他膽識過人,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戰機;採用正確務實的策略,沒有受到蔣介石的過度干預,當然這其中有英美的從旁協助,讓處於劣勢的遠征軍化被動為主動,共殲滅日軍主力12000餘人,自己損失僅有千人。
中國遠征軍也因此在世界上聲名遠播,深受士兵和民眾的愛戴。
四平戰役中,正當國共兩黨僵持不下之際。
孫立人的新一軍從南面和西面向四平輪番進攻,得以打開局面,國民黨暫時性取得勝利。
東北民主聯軍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被截斷退路,果斷撤退,請示中央後撤出戰場。可以說沒有孫立人的從旁出擊,白崇禧是萬萬不能戰勝林彪的。
在孫立人從東北戰場中被調走後,教員曾說過:
我們最大的敵人已經走了,東北遲早要落入我們的手中。
不過孫立人的戎馬生涯從此也就中斷,這全因為孫立人和美國人走得太近。
孫立人和宋子文是為同黨,和美國人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曾經有傳言,因為蔣介石在解放戰爭時的騷操作太多,麥克阿瑟建議國民黨反蔣勢力聯合孫立人等將領秘密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蔣介石。
蔣介石自然要防着孫立人,不敢委以重用。
而且後期孫立人和蔣介石的嫡系學生胡宗南、杜聿明在軍事理念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
為了扶植自己的勢力,蔣介石不得不將孫立人調入後方,並奪去他的兵權。
對白崇禧是到萬不得已的地步才會用他,對薛岳則是用的不是地方,對孫立人是不敢大用。
其實蔣介石不論任用誰都避免不了軍事上的潰敗,原因很簡單,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經濟上的集中體現。
根本在於蔣介石不敢對國民黨的權貴階層作鬥爭,使得底層百姓根本不會支持國民黨政權。
只是用好這三人,充其量也只能延緩政權的倒台,使其不至於輸得太慘,至於力挽狂瀾,那是痴人說夢。
參考資料:
《白崇禧傳》 程思遠 北方文藝出版社
《孫立人對蔣政權的不滿》 楊天石 史海鉤沉
《「百戰名將」薛岳其人其事》 馬德 世紀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