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牙山東麓的英靈山膠東革命烈士陵園裡,巍然矗立着一座紀念碑,紀念碑正面「為黨的教育事業而犧牲的洪國治同志永垂不朽」幾個大字清晰地印刻其上,也深深印刻在膠東抗大師生的心裏。他是膠東烈士陵園埋葬的唯一一位抗大教員,也是為抗大教學積勞成疾、奮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教員。
洪國治,1916年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下水閣村,父親早逝,母親將其撫育成人。1933年洪國治高小畢業,依靠舅父資助,進入省立湘湖鄉村師範學校,畢業後做了小學教員。洪國治推崇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畢業任教後即辦農民夜校,開農民信用貸款合作社,苦心經營,不遺餘力。
七七事變的發生,激起了他強烈的抗日救國熱情,同時也打破了他鄉村建設的夢想,他輾轉數千里奔赴陝北,進入陝北公學學習。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留校任中國問題研究室研究員。同年冬,陝北公學與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合併。之後抗日軍政大學派出幾隊人員到地方根據地火線辦學,洪國治被編入抗大一分校,任政治教員。1941年5月,他隨膠東抗大進入牙山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主任政治教員、營主任教員、政治指導員、營副教導員等職。
洪國治工作肯干、細緻,教學敬業認真,由於長期忘我工作,積勞成疾,1944年夏天,病情已很嚴重,講課時經常咳嗽吐血,但他仍與同志們投入緊張的「六月突擊運動月」中。炊事班給他做了病號飯,他悄悄地叫通訊員送給別的病號吃,自己和大家一樣吃粗糧、野菜。
隨着病情加重,他時常咳血,別人害怕,他便講:「沒關係,幹革命就是要流血犧牲,吐點血怕什麼!」他還囑咐身邊同志保密。他經常犧牲休息時間,聽取學員意見,精心備課,改進教學。學員擔心他站着講課累,便把兩個背包垛起來,請他坐着講,他卻說:「先生站着講,便於手勢,能增強授課效果;學生坐着聽,便於記錄,有助於知識的記憶。」
1944年秋,洪國治已經病得坐不起來了,但第四期學員即將畢業,他顧不得休息,顧不上自身病痛,仍然堅持工作。最後實在支撐不下去了,他就躺在地鋪上聽取學員的思想總結,直到把這批學員送走,才入院治療。因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加之送醫太晚,醫生已無回天之力。1945年2月,洪國治與世長辭,年僅29歲。
洪國治去世後,熟悉他的同志和他的學生都非常悲痛。膠東抗大政治總教員李書廂痛惜地說:「國治同志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是累死的啊!他是我們教育戰線上的榜樣,我們大家都要像他那樣,言傳身教,發揚抗大精神。」
YMG全媒體記者 秦菲
責任編輯:紀春艷
審校: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