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奇才:吳起
文/高建鎖
說起兵聖,大家都會想起:孫武。孫武不僅一生所建立的功績,大家有目共睹,還有他的著作《孫子兵法》至今都還被人們奉為兵家聖典。其實歷史上還有這麼一個人,被後人譽為「兵家之翹楚,無後之法神」的吳起!
吳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
吳起出生在一個「家累萬金」的富有家庭。曾想在衛國通過遊說和賄賂得到官職。然家財散盡終不可得,同鄉嘲笑他落魄,一怒之下,吳起殺死三十多個誹謗和嘲諷自己的人。後辭別母親,咬臂發誓:"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吳起在衛國曾有一任妻子,後將其休掉。吳起休妻有兩種說法。
「吳起使其妻織組,而幅狹於度。吳子使更之。其妻曰:「諾。」及成,復度之,果不中度,吳子大怒。其妻對曰:「吾始經之而不可更也。」吳子出之,其妻請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吳子,為法者也。其為法也,且欲以與萬乘致功,必先踐之妻妾,然後行之,子毋幾索入矣。」
另一種說法:吳起把絲織的帶拿給他妻子看過,讓她織條這樣的絲帶。絲帶織成後一經比較,新織的那條特別好。吳起說:「讓你織條絲帶,為什麼和原來的不一樣?」他妻子說:「用的材料是一樣的,只是額外多用了工夫,所以更好。」吳起說:「這不是我的吩咐。」
吳起赴魯國後拜師曾子的兒子曾申門下。彼時,齊國大夫田居到魯國問政,與吳起談論相歡,嘉其好學,將女兒嫁給吳起為妻。後吳起不奔母喪,守「不入公卿不復回」的誓言,曾申認為他不孝,跟吳起斷絕了師生關係。
從此以後,吳起放棄了儒學,開始轉攻兵法,三年學而有成。時值齊國進攻魯國,魯相公休儀舉薦吳起為將,魯穆公因吳起妻子是齊國大夫田居之女而躊躇不絕。吳起遂殺妻以示衷心。
魯君任命吳起為將。吳起與士卒同衣同食,為士卒口吮其膿血,帶領軍隊大敗齊軍,被進為上卿。魯穆公因吳起殺妻本就對吳起存疑,後吳起接受齊國謀士張丑的賄賂。張丑故意泄露行蹤,關於吳起的讒言四起。
魯國是春秋禮義思想最重的一個國家,吳起雖然打了勝仗,但是他的所做作為難免遭人詬病,更加懷疑吳起,吳起離開了魯國來到了魏國。
當時魏國正在變法圖強,對人才需求極大。吳起來到魏國,經翟璜等人推薦,被魏文侯拜為大將。吳起在魏國主持進行軍事變革,建立了第一支職業化軍隊「魏武卒」,將秦國的河西之地全部奪取。
吳起為河西郡守時,「將三軍,治百官,守西河」,頗有威望。一次,秦國派五十萬大軍進攻陰晉,妄圖收回河西失地,吳起在這場著名的「陰晉之戰」中,以五萬新軍完勝秦軍五十萬軍隊,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吳起率領魏武卒「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可謂是真正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吳起還曾參與魏國對中山的作戰。後吳起與魏將樂羊用時三年,攻克中山,魏文侯隨即命太子擊鎮守中山地,封樂羊於靈壽。
《韓非子》中記載,吳起擔任魏國的將軍,率軍去攻打中山國。士兵中有一個生了毒瘡的人,吳起就跪下來,親自為他吸吮膿血。傷者母立而泣,人問曰:「將軍於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今吾是以泣。」
魏武侯即位後,田文為相國,田文後公叔痤接任。公叔痤忌憚吳起資歷能力,公叔痤娶妻魏國公主,他故意讓自己的妻子在吳起面前責怒自己,又鼓動魏武侯下嫁公主來試探吳起。吳起拒絕公主下嫁,魏武侯下詔從西河郡召回吳起。吳起明白自己難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離魏赴楚。
彼時的楚國,內有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外連年遭到韓、趙、魏等國的攻擊,不斷喪失領地,楚國國君楚悼王不得已賄秦以與「三晉」講和。因此楚悼王十分渴求變法圖強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他對吳起十分賞識。
到楚國後,久聞吳起大名的楚悼王很快就任命他為楚國令尹,開始在楚國進行各項改革。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吳起大膽推行了一系列變法。一是縮小貴族封地制,將舊貴族遷徙到廣大的荒涼地區,將可耕種的土地讓給國人耕種;二是減削官吏祿秩,從而增加軍政開支;三是改變軍制,選練「戰鬥之士」組成精兵;四是整頓吏治,破除官場惡風舊習。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八年過去了,吳起的變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變法舉措,使楚國國益富、兵益強。楚國一度「南平百越,北並陳蔡,西伐秦」,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大國強國。國勢日臻強盛,達到諸侯各國皆畏服楚國,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諸侯」的效果。
吳起因為變法改革嚴重打擊到了楚國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得罪楚國的貴族勢力。楚悼王二十一年,悼王病死。吳起回到楚國都城奔喪,王公貴族乘機作亂,吳起明知難逃一死,跑到楚王的靈柩面前,伏在楚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
對吳起恨之入骨的舊貴族們對着吳起就是一頓亂射,在吳起被射死的同時,還有很多箭也射在了楚王的屍體上。按照當時律法,損壞君王屍體應株連三族。後楚肅王繼位,夷滅當時射殺楚悼王貴族的三族共七十多家。
吳起的死亡宣告了變法的失敗。但變法的餘溫仍在,促進了楚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楚國仍強盛一時,大闊疆域。
「在魯則存魯,在魏則霸魏,在楚則強楚」,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吳起就是這麼厲害的一個人!
吳起於用兵上,既與孫子齊名;吳起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繼承孫武「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還提出「以治為勝、教戎為先」等軍事思想。吳起的軍事理論與軍事實踐,是我國軍事思想史上的寶貴遺產。
吳起一生從無敗績,在「兵家四聖」中被稱為亞聖,和孫武並稱孫吳,他所著的《吳起兵法》被歷代兵學家所重視,與《孫子兵法》同列《武經七書》。曹操曾說過,「吳起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三晉不敢南謀。」
《吳起兵法》現存《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六篇,不同於《孫子兵法》,書中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戰爭不是圖謀霸業的必由之路,根本途徑在於「內修文德」,強調政治教化。
吳起在《圖國》中還寫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這更說明在吳起看來勝仗的數量並不能奠定強國之基,反而可能拖垮國力,失道寡助,揭示出「戰勝易,守勝難」的內涵所在,反映了其反對窮兵黷武的立場。
巧的是,這番言論與《孫子兵法》中的兵貴神速,「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有幾分不謀暗合。
歷史上吳起的名聲不是太好,魯人說他裡通外國,殘暴寡仁;魏人說他「貪而好色」,裡通外國;楚人除了毀謗,甚至私自暴亂來殺吳起。其實這些謠言就連司馬遷都不敢說他們是事實,充其量算是一個花邊新聞。
從吳起在魯國的遭遇,推斷出當時社會大環境:第一,貴族已經開始沒落。大量平民通過軍功得以晉陞,從而成為一股新生的政治力量。儘管貴族開始沒落,但依然把持着朝政,抱團反對像吳起這樣影響自己利益的新貴是當時的常態。
有些時候,往往歷史的變革者是遭受毀謗最多的,因為新的勢力不足以強大,而舊的勢力則把持着輿論。很少會有人以友善,甚至客觀的言論來評價他們。
事實上,在古代特別是封建王朝極其重視「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屈原盡忠楚國投江自刎被千古傳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萬人銘記,所以像吳起這樣能力超強而私德有虧的人,是非常不受統治者們所待見的。
春秋戰國八百年,吳起可謂是兵神級別的人物。吳起一個人開啟了一個時代,作為歷史上少有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影響和貢獻長期被低估。但是,他的思想正的如他的功績一般,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過時!
其同僚李悝稱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尉繚子稱讚「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但在私德方面,他也一直為人所詬病,白居易罵他「其心不如禽」,曹操說他「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
吳起在武布天下的唐朝,被奉為「武廟十哲」,就是因為其卓然的軍事才能,畢竟他在兵家的地位僅次於「兵聖」孫武,但後來又因為其身上不可抹去的私德問題,又被標榜「仁義」的宋朝移出「十哲」之列,只能說時也命也。
歸結吳起的一生,就是不斷奮鬥與抗爭的一生。與強權抗爭,與世俗抗爭,與常規抗爭,與舊法抗爭,他天生就是一個叛逆者與破壞者,他叛逆於一切看似合理的常規,破坏於一切陳腐不堪的舊法,對此,他無怨無悔。
有學者考證,吳起對儒學經典《春秋左氏傳》有補益增飾之功,根據童書業先生對《左傳》作者的推測:「就本書所反映作者之學識觀點而言,其人當為儒家後學,而有少量早期法家思想,于軍事甚感興趣,似長於兵家之學。」
郭沫若先生甚至認為《左傳》成於吳起之手。證據之一是《左傳》中的許多論斷和預言與吳起的其他著作高度重合;之二是《左傳》中對於魏國的軍事政局預言比比皆是,且之後多有驗辭,這與吳起在魏國的經歷不謀而合。
綜上所述,吳起表面上是個兵家、儒家,內心卻是徹徹底底的一個法家,法家註定孤獨。吳起的層次非常高,高到他這個層次的已經不必用世俗道德評價。人最可怕的力量是天賦,比天賦更可怕的是信仰。吳起二者兼備。
吳起一生堪稱坎坷,卻從未放棄自己的理想。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吳起「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意思說只知道追求目標,卻不懂得明哲保身。
滾滾長河,大浪淘沙。但縱觀吳起的一生,無論身處怎樣的高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利益,始終擁有堅定的奮鬥目標,他是真正的政治家,而非貪圖私利的政客。他的悲情生涯,真正做到人生在世、恪盡職守!
沽名釣譽孔老莊,建功立業學孫吳。
因一面之長留名史冊的能臣幹將已實屬難得,像吳起立說於兵、法、儒三家的全能型佼佼者更是鳳毛麟角。或許很難用幾個詞句論定吳起的是非成敗,可以肯定的是,他在中華文明中貢獻的謀略、灼見和思想還將繼續閃耀在歷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