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往事書:寇馬進神廟擲杯筊
贛州
據說在中國宋朝時,在興國地區的江口鎮,有一座廟名為富池廟,是供奉吳將軍甘寧的神祠。
神祠以靈驗聞名,路過舟船上的人不敢不前去拜祭,在神祠中所舉行的用牲畜進行祭祀的儀式沒有一天間斷。
在宋高宗趙構建炎年間,有一個大盜寇叫做馬進,有一天,馬進從蘄(音齊)州、黃州地區橫渡長江,來到神廟用投擲杯筊的方式提出請求,希望能得到神靈允許,想要在興國地區屠戮人民,神靈不允許,一而再,再而三,皆是如此,馬進怒道:要是得到勝筊我也要屠城,要是得到陽茭我也要屠城,要是得到陰茭我就屠城以及把神廟燒了。
馬進又用手投擲杯筊,杯筊一片掉到地面上,一片消失不見了。
過了一會兒,馬進發現消失不見的杯筊原來是依附在大門旁的牆壁上,杯筊離地有數尺高,屹立其間並不下墜。
馬進驚慌恐懼地下拜謝罪,退出了神廟。
到了夷堅志撰者洪邁記述本故事的時候,人們做了一個小閣子把這片杯筊護在原來它所在的地方,經過的人必然會去瞻視行禮。
本故事是由一個叫做王稚川的人所講述的。
有人說,在神廟大殿內的牆壁高處,也有兩片大個的杯筊,虛附在二梁之間,相傳這兩片大個杯筊是由中國唐朝時一個叫做黃巢的人所投擲的。
有人說,故事中的二梁,可能是指次梁,即一般由房屋大梁所支撐的房梁。
有人說,故事中的興國大致是在今天中國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
有人說,在今天中國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興江鄉有一個村莊名為江口。
有人說,故事中的蘄州大致是在今天中國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
有人說,故事中的黃州大致是在今天中國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
有人說,故事中的甘寧,字興霸,中國三國時期人,曾經在吳國擔任西陵太守、折衝將軍等官職。
有人說,有的古人認為:
故事中的擲杯筊是與神明溝通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占卜方式。
杯筊一般是以竹木為材質製作而成的彎月形狀的器具,有兩片,每片內平外凸,平面為陽面,凸面為陰面。
占卜者在神明像前心中默念所佔事情,之後拋擲杯筊,杯筊落到地面或者桌面後:
若朝上的是一個陰面和一個陽面的情形為聖筊,即表示神明指示占卜者所佔之事可行;
若朝上的是兩個陽面的情形為陽筊,即表示神明對待占卜者所佔之事不置可否;
若朝上的是兩個陰面的情形為陰筊,即表示神明指示占卜者所佔之事不可行。
若是一片或者兩片杯筊立而不倒,即表示神明警告占卜者。
有人說,有的古人認為:一個人在擲杯筊的過程中,如果有一片或者兩片杯筊在被投擲後丟失了或者一時不知去向,則表示神明嚴重警告占卜者或者拒絕與占卜者再進行溝通。
有人說,有的古人最初用某種或者某幾種貝殼進行占卜,而後出於某種原因多以用其他材質製作而成的貝殼形狀的事物替代貝殼,這些貝殼形狀的事物逐漸演變為杯筊,故而杯筊的形狀與貝殼的形狀相似。
有人說,古人關於杯筊及擲杯筊的方法說法很多,各不相同。
有人說,故事中的甘寧曾經在一處名為富池口的地方屯兵。
有人說,故事中的富池口大致是在今天中國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富池鎮富池口村。
本故事出自《夷堅志》。
《夷堅志》,是一本志怪小說集,撰者為洪邁。
洪邁,字景盧,號容齋,中國宋朝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