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這種瘋狂的屠殺暴行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他一生奮戰建立的皇權不被別人篡奪。他要解決這個問題,先是大搞肉體消滅,後又廢除了部落首領傳承多年的「兄終弟及」制度,轉而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推行父死子繼的繼承製。此外為了杜絕拓跋部長期存在的母權干預政治的現象,並藉以壓制與拓跋部聯姻的部落貴族勢力,拓跋珪制定了極其野蠻殘忍的「子貴母死」制度,從而深刻影響了北魏王朝的命運,也間接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為了維護自己至高無上的皇權,拓跋珪可以說是六親不認,他只要認為誰威脅到了他的皇位,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將其肉體消滅。就算是那些跟隨他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的元老功臣們也不例外。
拓跋珪一朝最有名的三位元老重臣衛王拓跋儀、常山王拓跋遵、定陵公和跋無一例外全都死於拓跋珪之手。
罪名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謀反。
這罪名是皇帝清洗功臣慣用的老套路了,從劉邦到朱元璋,傳承兩千年,也算是優良傳統了。
自古以來我們都是同甘苦容易,共富貴休想。
歷朝歷代的開國君臣能做到同甘苦共富貴,和諧相處,你好我好大家好,譜寫一段君臣佳話的寥寥無幾。
能拿得出手為史家津津樂道的,也就漢光武帝劉秀創業團隊、唐太宗李世民創業團隊和宋太祖趙匡胤創業團隊了。
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很多很多形容詞來描述這種不厚道的做法。
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秋後算賬.......
這種事情一般來說很難把責任完全歸咎到一方頭上,我們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事情鬧到血濺五步的地步往往是雙方矛盾激化的結果。而這種激化它有一個過程,說白了雙方都有責任。
一邊是皇帝的聖意難測,猜忌忌憚;一邊是功臣們的驕奢淫逸,授人以柄,一個狂踩油門,另一個乾脆把剎車片給拆了,這麼玩,不車毀人亡就活見鬼了。
這種情況的典型代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清洗他的功臣團隊,雙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過具體到拓跋珪清洗功臣團隊這件事兒上,似乎不能簡單套用上面的模板,因為他這裡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就是拓跋珪自身的責任可能更大一些,這主要是指他晚年精神方面的問題。拓跋儀、拓跋遵等功臣只因為無端的猜忌便遭遇殺身之禍,確實令人感到惋惜。
拓跋珪殺人毫無規律性可言,都是隨機的,心情好就少殺幾個,心情不好就大開殺戒,不需要任何理由。他的大臣們整日活在恐懼之中,也許一個眼神兒,一個噴嚏,一聲咳嗽都會分分鐘被拓跋珪親手砍死,早上好端端騎馬上朝,晚上就抬回來了。
前面提到那個出使後秦的賀狄干就是例子,他被扣押在長安時為了排遣寂寞,讀了不少漢人的經史子集,結果居然喜歡上了漢人的文化。回國後賀狄干也忘了切換頻道,總是時不時冒出幾句漢人的詩詞名句,穿着打扮也處處模仿漢人的風雅。
這本是無傷大雅的小事,可拓跋珪卻龍顏大怒,懷疑賀狄干被後秦收買了,當即下令把賀狄乾和他弟弟都殺掉了。司空庾岳就更冤了,他僅僅因為衣服太華麗,氣質出眾,便被人誣告有不臣之心,拓跋珪二話不說就把他殺了。
殺大臣如此隨心所欲,殺老百姓就更肆無忌憚了,經常整族整族的殺掉,這種恐怖政策令北魏臣民人人自危,民怨沸騰。拓跋珪不但殺普通大臣毫不手軟,就是殺皇親國戚、高官顯貴也是眼都不眨一下,甚至他的堂兄弟們都不能倖免。
前面提到的拓跋儀、拓跋遵都是拓跋珪的堂兄弟,他們哥仨都是昭成帝什翼犍的孫子,可以說關係非常親密了。
拓跋儀是什翼犍三子秦王拓跋翰之子,這拓跋翰在什翼犍時代就是一員猛將。他15歲時就主動請求帶兵上戰場,什翼犍被他的膽氣感動了,便給了他兩千騎兵,從此拓跋翰便成為拓跋部中年齡最小的一員將領。
等拓跋翰長大後,更加有大將之風,他在軍中號令嚴明,令行禁止,每次出征都會取得勝利,令眾人刮目相看。
不過拓跋翰身體不好,命不夠硬,早在建國十年(347年)便去世了。道武帝拓跋珪即位後,感念他的戰功,便追封他為秦王,謚明,故而《魏書》稱為秦明王,指的就是拓跋翰。
拓跋翰死後,他的長子拓跋儀繼承了他的爵位。這拓跋儀生得人高馬大,儀錶堂堂,不但頗有智謀,還擅長舞劍,弓馬騎射也是樣樣精通。
早在拓跋珪避難於舅家賀蘭部時,拓跋儀就跟隨在他身邊,成為他的左膀右臂。拓跋珪建國稱帝後,便封他為九原公。後來拓跋儀奉命出使後燕,和慕容垂進行了一番唇槍舌劍的鬥法,給慕容垂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拓跋儀是拓跋珪身邊排名第一的戰神,他幾乎參與了拓跋珪發動的所有戰爭,滅後燕、破劉衛辰、敗慕容寶、逐慕容德、攻高車、戰姚平......
這一串耀眼的戰績令當時的朝野上下那叫一個羨慕嫉妒恨。這戰績拿出手,陛下你說吧,打算封我個什麼爵位?
拓跋儀的戰功有目共睹,必須重賞,於是拓跋珪進拓跋儀為都督中外諸軍事①、左丞相,封衛王。當時北魏剛剛重創後燕,後燕的殘部還心有不甘,蠢蠢欲動,為了鎮壓這些隱患,拓跋珪命拓跋儀留守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並在那裡設立中山行台,加封拓跋儀尚書令,將中山託付給他。
不久後,拓跋儀又被召回平城,出任丞相,跟隨拓跋珪出征高車汗國。
據史書記載,拓跋儀的臂力過人,他善用弓弩,拉弓的力量將近十石,滿滿地力量感,確實很驚人。以致於當時的人們將拓跋儀的弓,陳留公拓跋遵的槊並稱為北魏兩大大殺器,稱為「衛王弓,桓王槊。」
北魏建國後,戰功顯赫的拓跋儀儼然成了朝中最炙手可熱的大人物,有了戰功,接下來就該考慮建立自己的團隊了。當時的名人高士聽說拓跋儀正在招募天下英才,紛紛前去應聘面試。
上谷侯岌、張袞、代郡許謙等名士都是當時負有盛名的大佬,拓跋儀對這些人也非常尊敬,隔三差五就把他們請到府里一起共議天下大事,對朝中的政事也是多有議論。拓跋儀在討論中表現出來的睿智和才華令那幫高士刮目相看,也堅定了他們追隨拓跋儀的決心。
其實一開始拓跋珪對拓跋儀還是非常器重的,畢竟戰功擺在那裡,想低調都難。拓跋珪給了拓跋儀最高禮遇,多次駕臨拓跋儀府上做客,就像一家人一樣毫不見外。
正常來說做到了拓跋儀這樣的級別已經是人生贏家了,榮華富貴享用不盡,這輩子沒有遺憾了。
可《魏書》記載此時的拓跋儀恃寵而驕,生出了謀反的念頭。
這個操作確實是匪夷所思,他的動力到底是什麼呢?
《魏書》一本正經地記載拓跋儀勾結宜都公穆崇作亂,埋伏下武士想刺殺拓跋珪,正好穆崇的兒子遂留也在武士之中,也參與了這次行動。拓跋珪不知內情,因為有事召見遂留,遂留嚇壞了,以為事情敗露了,偷偷跑到宮裡向拓跋珪告密了。
拓跋珪寬恕了遂留,這件事他沒有聲張,暫時隱忍了下去。到了天賜六年(409年),天有異象,朝野惶恐,負責占卜吉凶的方士告訴拓跋珪這是大凶之兆,當有逆臣伏屍流血。
拓跋珪聽後非常忌諱,為了避難消災,他再度大開殺戒,殺害了眾多大臣。拓跋儀聽後非常害怕,惶惶不可終日,整天擔心拓跋珪派人上門抄家抓人。
思來想去,最終拓跋儀還是熬不住了,他跑了。
聽說拓跋儀逃走,拓跋珪馬上派人去追趕,將其押回平城。看在兄弟的份上,沒有明正典刑,而是下旨賜死於家中,以庶人之禮安葬。
注釋:
①都督中外諸軍事:古代高級武將官職,三國曹魏設置。曹魏沿襲漢代軍制,將京城駐軍分為中軍、外軍,統率中軍、外軍的高級軍事官員被稱為都督中外諸軍事,類似於現代的首都衛戍區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