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2022年09月08日22:01:26 歷史 1175

1949年,中國台灣。

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到處都是辛勤勞作的人民。入目所及,是大片大片的農田,不見半點工業化社會的影子。倘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1949年的台灣經濟,那便是一塌糊塗。

然而,二十多年後,台灣經濟高速發展,以獨特的姿態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過去的農田搖身一變,都市拔地而起,車流洶湧,處處煥然一新,生機勃發。

台灣究竟做了什麼,才能迎來如此巨大的轉變?什麼是上世紀台灣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大陸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這一切,還得從當年台灣的困局說起。

一、驚天巨變:從困局到騰飛

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

當他們踏上台灣土地的那一刻,眼前所見皆是荒涼。長久以來的戰爭,讓這座原本美麗的寶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之中,彼時的台灣滿目瘡痍,經濟也可以說是一塌糊塗。

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自古以來,台灣就是一個以農業發展為主導的地區。然而,眾所周知,小農經濟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平日里不僅要靠天吃飯,一旦戰爭爆發,更是會遭到嚴重的破壞。

民國時期,戰火從大陸一路蔓延至台灣。身為寶島,台灣卻命途坎坷,歷經了多次戰火的沖刷,還承受過殖民者的掠奪。

因此,即便戰火消散,台灣的經濟還是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受到了不可逆的損害,農業大幅度減產,工業更是蕩然無存。

台灣盛產稻米,戰爭前稻米的最高年產量能夠達到140萬噸,可是戰爭後的最高產量只有89.4萬噸,連往日的七成都達不到。糧食是發展之本,台灣民眾卻連飯都吃不飽,情況之嚴峻,可見一斑。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更是給台灣帶來了新一輪的動蕩。

當時,約有200多萬人湧入了這座小島,令島上原本就有限的資源遭遇了新的挑戰。1945年,台灣全島只有600萬人,到了1952年,全島人數便激增到了812萬。

人口急劇增加,經濟發展卻跟不上,這導致全島物資匱乏,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吃飽穿暖都成為了一種奢望。

不僅如此,政治的混亂也從側面助長了經濟的衰頹。

蔣介石剛剛抵達台灣時,自然要忙於黨內爭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令台灣的政局動蕩不堪。

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政治種下的惡果最終由經濟承受,台灣當時通貨惡性膨脹,物價波動頻繁,奇高不下,僅僅在1949年這一年,台灣的消費物價指數就上漲了將近五十倍!

驚人的數字背後,是台灣所面臨的困局重重,寶島未來何在,最終會走向何方,成為了當地民眾憂心掛懷的最大問題。

然而,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正是這樣的台灣,卻在二十多年後一躍而起,成為了赫赫有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據統計,在1953年到2000年這五十年間,台灣地區的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竟然高達8.1%!不僅如此,台灣的地區生產總值也有了質的飛躍,從1951年的12億美元,發展為2003年的2956億美元。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均生產總值也毫無疑問地獲得了飛躍。1951年,台灣的人均生產總值只有145美元,可到了2003年的時候,數字一路飆升,達到了驚人的13139美元。

除此之外,相較於過去「波瀾起伏」的高昂物價,台灣的整體物價水平也漸趨平穩,老百姓賺錢的速度遠遠大於漲價的速度,生活得到了普遍的改善。

在過去幾十年間,台灣不少家庭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在教育與醫療上也獲得了更多可利用的資源。

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就連台灣的產業結構也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蛻變。從農業到工業,再轉向服務業與高科技製造業,跨度之大,令人驚嘆。

羅馬並非一日造就,可台灣卻在短短五十多年的時間裏創造了經濟上的奇蹟。那麼,台灣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我們不妨從內外兩個視角,探究台灣成功的秘密。

二、大刀闊斧:台灣崛起的內部因素

台灣經濟的騰飛,首先應當感謝的就是當地勤勤懇懇的百姓。

當時,島內經濟蕭條,失業率奇高,有不少青壯年勞動力無事可做,整日在家閑着,等待一個機遇。

國民黨敗退台灣時,為台灣帶去了眾多的人口,一方面這擠兌了原本的島內資源,另一方面卻也為台灣輸送了一批新的勞動力。

島上原本的失業青年加上國民黨帶來的200萬人口,這令台灣島內擁有了極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過剩的勞動力使得用人成本進一步降低,對於一個迫切需要從農業轉變為工業的地區而言,這無異於天降喜事,是不可多得的有利條件。

因此,在他們的努力下,台灣順利完成了產業升級,改變了過去以農業為主導的生產方式,還建設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如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

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基石,正是因為有了它們,台灣島內的經濟才得以流動,有如活水一般,生生不息,源源不斷。

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除了提供低價生產力之外,台灣民眾在儲蓄率上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台灣農民憑藉著自己勤奮節儉、吃苦耐勞的良好品德,在聚集資本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積累。台灣經濟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民眾儲蓄率的提高。

上世紀50年代,台灣整體儲蓄率極低,如果想到投資,那麼便只能依靠美國的援助。如此一來,台灣很輕易便陷入了「賺得少-存得少-投資少-賺得少」的惡性循環之中。而想要打破這個循環,就必須從儲蓄入手。

因此,抵制消費主義,鼓勵儲蓄投資,便成為了台灣五六十年代的風尚。

一方面,高檔奢侈品被加以重稅,以達到節約消費的目的,另一方面,銀行儲蓄利率上漲,促使民眾儲蓄意願加強。

這一切引導未曾白費,台灣民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團結一致,創造了34.9%的高儲蓄率,為社會經濟的復蘇開闢了一片優渥的土壤。

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除了民眾外,台灣當局也對地區經濟的發展盡了一份力。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迎來黃金三十年,在這一時期,制定恰當的戰略便顯得尤為重要。

台灣當局結合現實情況,決定率先發展農業與勞動密集型工業,等到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再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工業。

在眾多經濟政策中,促進民營企業發展,認可私人資本是台灣騰飛的關鍵之一。

彼時,台灣的民營資本大多為中小型企業,它們更具有靈活性,應當成為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為了充分發揮民間企業的作用,台灣當局大刀闊斧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新舉措。

當他們擬定投資方案的時候,會以官方的名義邀請民營企業一同參與討論,方便了解當地經濟的真實生態。有些企業由台灣當局率先創辦,等到投資設廠獲利之後,就會將其轉為民營,增強企業的靈活性。

而在企業運營方面,當局往往會直接給民營企業提供原材料,請它們代為加工,做出成品後再統一進行回收。

這樣一來,民營企業的負擔與風險便大大減少,從而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加入創辦企業的大軍之中。

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而在台灣的飛速發展中,大陸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毫不誇張地說,台灣能夠取得如此大的經濟成就,離不開大陸的幫助。

蔣介石敗退台灣之時,從大陸運走了足足三百萬兩黃金。除了黃金之外,蔣介石還帶走了大量的銀元和美鈔,還將大約20億美元轉移到了美國花旗等銀行內。

正是靠着這筆錢,國民黨才有餘力在台灣推行一系列扶持經濟發展的措施。

不僅如此,國民黨還帶走了一批大陸的專家。

這批專家中,不乏有專攻經濟領域的行家,如李國鼎、伊仲容、孫運璿等人。他們為台灣的經濟出謀獻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除專家外,大陸有一批紡織工業與化學工業的私人資本家,也毅然投身於建設台灣的大業之中。

80年代改革開放後,兩岸之間的聯繫便更加密切,大陸成為了台灣最重要的市場。從1981年到2021年間,兩岸的貿易額翻了足足713倍。

兩岸本同根,為了促進台灣發展,大陸也始終盡心儘力,頒佈了一系列惠台政策,鼓勵投資,重視貿易,可謂是勞苦功高。

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可以說,台灣經濟能夠在上世紀取得騰飛,躋身「亞洲四小龍」,其根源是擁有強大的內部力量。

多方協作,由內而外地推動經濟發展。除了內部因素之外,台灣經濟的成功也有着特殊的外部條件。正是由於抓住了這些機遇,台灣才得以煥然一新。

三、抓住機遇:台灣騰飛的外部條件

說起台灣騰飛的外部條件,那必然繞不開西方國家。

上世紀60年代,台灣經濟蓬勃待興之時,正巧碰上了西方國家的第三次技術革命。這次技術革命以電子計算機和原子能為核心,為了發展自己國家高新科技的尖端工業,西方國家迫切需要將勞動密集型工業向外轉移。

恰巧台灣島內有着豐富的勞動人口,台灣便一鼓作氣,抓住了這次機遇。

台灣積極承接了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產業,利用人口等優勢,不斷壓低產品成本,使得產品的競爭力顯著提升,極大拓展了外部市場。

台灣甚至巧妙利用了這些發達國家之間的微妙矛盾,在空隙中發展了自己的工業體系。

美國和日本的電子技術高速發展幾乎同步進行,兩個國家都需要尋找具有廉價勞動力的投資組裝地。

但是,日本的電子產品儘管更新極快,層出不窮,卻依然受到了美國的種種限制。台灣瞅准了機會,幫助日本在當地設置了加工出口區,從而大賺一筆。

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除了產業轉移外,西方的經濟繁榮也為台灣的輕工業提供了機會。

戰後二十年,正是西方經濟繁榮的黃金年代。人們的消費慾望上升,對消費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西方國家忙於產業結構升級,無暇顧及傳統的輕工業,自然給台灣騰出了一片巨大的市場。因此,台灣打出品牌,將自己的輕工業製品銷往西方,一定程度上為自己積累了原始資本。

而在這些國家中,美國又是尤為特殊的一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打着自己的算盤,決定利用台灣。儘管出發點用心險惡,但美國給予的經濟援助的確在某個特定的時期促進了台灣的發展。

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但是,這些外在的機遇,也為台灣經濟埋下了重重隱患。

西方世界的援助令台灣經濟具有高度的依賴性。更令人感到糟糕的是,這種依賴性幾乎是方方面面的。

一來,在台灣所擁有的生產技術中,大約有80%都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美國和日本最多。一旦這兩個國家對台灣進行技術封鎖,那麼後果便不堪設想。

不僅如此,台灣工業基礎薄弱,對原料和設備也有着極大的依賴。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幾十年里,台灣的工業設備大多都靠進口,日美兩國又佔了大多數。

在1974年到1986年短短的十幾年間,台灣光花在進口設備上的錢就高達73億元。

市場的便利同時也是某種局限。台灣發展出口經濟嘗到了甜頭,後續便一發不可收拾。

50年代,台灣的出口總值僅僅佔到全省生產總值的10%,可到了80年代後期,這一數字就飆升到了驚人的54%。

倘若再加上進口,數字便不可想像,種種數據都證明,台灣對外依賴度過高,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

台灣是如何變富的?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無怪乎有人調侃,說只要美日打噴嚏,台灣就會感冒。

在台灣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國民黨更是急功近利,不顧長遠利益,造成了諸多生態的破壞。想要彌補這些損失,往往需要耗費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時間。

但無論如何,台灣的發展都能留給今天的我們許多啟示。經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內外一同發力,既得抓住機遇,又要制定出合適的戰略。

可說一千道一萬,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自己底氣十足,才能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廣良,郭躍柱.台灣經濟騰飛透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1994,(第10期).

2、賀濤等著. 台灣經濟發展軌跡[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9.06.

3、許倬雲著. 台灣四百年 精裝珍藏版[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12.

4、李京著. 中國國民黨政黨轉型研究[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9.01.

5、張邦鉅著. 台灣經濟研究選集[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5.04.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特朗普:中國突然改變主意,但不要緊,能讓中國15分鐘內同意交易 - 天天要聞

特朗普:中國突然改變主意,但不要緊,能讓中國15分鐘內同意交易

儘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全美民眾的反對浪潮,但他依舊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在空軍一號上,特朗普更是聲稱「原本Tik Tok的協議已經很接近達成了,但由於在關稅政策中國突然改變了主意,但這並不要緊,自己能夠在15分鐘內讓中國同意這筆交易,只要自己降稅的話」。
特朗普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執行新關稅,說明關稅戰就是兒戲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執行新關稅,說明關稅戰就是兒戲

兄弟們,就在中國對美國加了 50% 的關稅之後,特朗普再次對我們加了 21% 的關稅,現在整體關稅已經達到 125%。同時,特朗普暫停了對除中國之外其他所有國家的加征關稅政策,而且要把對其他國家加征關稅的稅點降到 10%。這進一步證明我昨天視頻里的分析完全正確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聞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韓國政壇那可是熱鬧非凡,就像一場大戲,一出接着一出。當地時間 4 月 4 日上午 11 時 22 分,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總統尹錫悅被罷免,判決立即生效。這一下子,尹錫悅可就從高高在上的總統寶座上跌落下來了,不僅失去了總統權力,各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 天天要聞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最近這國際局勢啊,那真叫一個風雲變幻,熱鬧得很。特朗普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對中國發起了關稅大戰,這一來可就攪得全球經濟的池水是波濤洶湧。可讓人意外的是,這次咱中國一改之前相對溫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劍」,那反擊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給震住了。與此同時,在美國國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 天天要聞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最近這國際局勢,因為美國的關稅戰那是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大手一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這一回,咱們中國可不再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地反擊,直接「手術刀」變「利劍」,給美國來了個狠狠的回擊。更讓美國沒想到的是,歐盟 27 國也緊跟其後,準備對美國反制,這可把特朗普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