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徐向前元帥,你會想到什麼?
徐向前
我第一時間想起,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
一是他卓越無比的軍事才能,這是天賦異稟。
二是他謙遜低調的品格,這是後天養成。
古往今來,軍事才能突出,戰功卓著者,往往難免傲氣乃至狂妄,以至結局凄慘。
徐向前不然,他把這兩點完美結合在一起,既戰功卓著,又低調謙虛,受到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的一致敬仰,且多次力挽狂浪,功莫大焉。
十大元帥中,徐向前是倒數第二個去世的,終年89歲,僅次於1992年去世的聶榮臻。
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除了徐向前本人身心素質好之外,還因為他識大體,顧大局,懂得為人處事,所以歷經坎坷,卻屹立不倒,高壽善終。
徐向前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一期人才濟濟,不乏陳賡、蔣先雲、賀衷寒這樣的「明星式人物」,在校期間便璀璨奪目,光彩照人。
出身普通,不善言辭的徐向前,扔在人堆里毫不起眼,表現也平平。
據說,時任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有一次考察學生,輪到徐向前時,見到徐向前「其貌不揚」,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木訥,當下心生不悅,斷定此子將來沒什麼出息。
黃埔軍校時期的徐向前
事實證明,蔣介石完全看走了眼。
徐向前是典型的「人狠話不多」,能說會道不管用,戰場之上見真章,不然就是紙上談兵。
土地革命時期,徐向前是黃埔軍校一期生中最早走向高級軍事主官,獨當一面的將才。
徐向前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時,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大多以他為主指揮,把國民黨打得狼狽不堪,成為指揮消滅敵人最多的紅軍將領之一。
後來,蔣介石提起徐向前,禁不住頓足嘆息,後悔看走了眼。
講到徐向前,不得不提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出了名的猛將多、勇將多、不怕死的多,善打大仗、硬仗、惡仗,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徐向前的指揮是分不開的。
歷次戰役戰鬥中,徐向前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哪裡的戰鬥最激烈,他就拿着駁殼槍出現在哪裡,靠前指揮,從不畏懼。
徐向前的親密戰友、曾任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政委的李先念說:
「徐向前同志具有驚人的軍事膽略,從不知恐懼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惡仗來臨,他越是生龍活虎,精神百倍。」
不過,善打硬仗的「狠人」徐向前,卻也有「軟」的一面。
這種「軟」主要體現在關愛上,特別是對待士兵和父老鄉親,他做到了真正的關心愛護。
紅軍時期的徐向前
第一是對士兵的愛,可謂愛兵如子。
徐向前出身行伍,深知士兵不易,幹部與士兵的關係,就是魚和水的關係,幹部必須明確樹立「為兵服務」的思想,一切工作都要從士兵出發,以士兵為基礎。
每次開會,徐向前經常教育部下愛惜士兵:
「身為幹部,一定要愛兵。每個幹部必須懂得,有了士兵才要幹部,不是有了幹部才要士兵。我們要把戰士看成我們的親兄弟,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愛護。」
徐向前愛兵如子,戰士們對他真心服氣,紅四方面軍的戰鬥力自然首屈一指。
第二是對父老鄉親的愛,可謂牽腸掛肚。
徐向前是山西人,在五台山長大,可他真正成長的地方,卻是大別山。
最讓他牽腸掛肚的也是大別山。
1929年,徐向前被派到鄂東北,開始展現卓越的軍事才能,廣袤的大別山,成了他盡情揮灑的舞台。
短短兩年內,徐向前多次指揮擊敗敵軍圍剿,不斷壯大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非但沒被剿滅,反而越打越多,一度發展到8萬人。
因為這段艱苦光輝的鬥爭歷史,徐向前對大別山感情很深。
徐向前
全國解放後,徐向前經常想起大別山,懷念與戰友們並肩戰鬥的歲月,惦記老區的父老鄉親,只因事務繁忙,一直沒再回去看看。
1983年,大別山老區的幾位同志來北京彙報工作,順便探望徐向前。
這一年,82歲的徐向前健康不佳,又生了病,正卧床休息。
聽說大別山來人了,徐向前很激動,掙扎着要起來,接待對方。
可他身體虛弱,站立不穩,只好坐在躺椅上,跟大家交流。
「老區的情況怎麼樣?經濟發展如何?老百姓生活怎麼樣?」
徐向前連問3個問題。
老區來的同志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講起老區的經濟發展成就。
一開始,徐向前還很高興,不時插話問上一兩句,可越往後,他的臉色越不對,明顯透着不高興。
「你們講了這麼多,群眾的生活到底怎麼樣?有沒有吃不飽飯的?」
徐向前忍不住打斷了。
這一問,頓時冷了場。
大別山老區的幾名同志面面相覷,都不說話了。
原來,看到徐向前健康狀況不佳,大家不自覺地形成了默契,只報喜,不報憂,以免老帥擔憂,心中着急,影響身體。
徐向前
看到這一幕,徐向前更不高興了,面色一沉,就要生氣。
這時,一名年輕的幹部發話了:
「您還記得七里坪吧?我們下去做了一次調查,那裡的群眾生活依然很苦,很多老百姓靠天吃飯,沒有多少收入……」
說到這裡,他悄悄看了徐向前一眼,見老帥正凝神傾聽,便繼續說下去。
「有個姓王的,全家7 口人,只有6個碗……」
徐向前聽了,不自覺地從躺椅上慢慢坐了起來,他似乎忘記了身體上的病痛,嘴裏喃喃重複着:
「7口人,6個碗,只有6個碗……」
大家趕緊攙扶徐向前坐下,徐向前又詳細問起貧困群眾的情況。
老區的同志們走後,徐向前心潮起伏。這天晚上,老帥輾轉難眠,整整一夜沒有合眼。
幾天後,徐向前82歲生日,身邊工作人員準備給他做壽。
按照北方民間習俗,人到了六十歲開始過生日,俗稱「過壽」。
整十年的大壽很隆重,到了八十歲以上,更是每年必過,不能遺漏。
徐向前一向勤儉節約,很少過生日,但從70歲開始,工作人員開始給他做壽。
可82歲生日這天,工作人員做準備時,徐向前卻悶悶不樂地說:
「不過了。」
工作人員很納悶,為什麼呢?
徐向前與夫人
「老區群眾那麼苦,我過什麼壽!」
工作人員不解,因為徐向前做壽,其實就是比平時多做點菜,便勸他別想太多。
可徐向前堅決不肯,
「你們知道嗎?老鄉7口人,只有6個碗,我心裏不安啊!」
工作人員沉默了。
從此以後,直到89歲去世,徐向前再也沒有過過生日,只是在85歲大壽時,和大家一起照了張合影。
即便如此,徐向前還是連續幾天經常念叨:「7口人,只有6個碗……」
不管人在哪裡,他的心裏都始終裝着大別山老區的群眾。
徐向前關心老區群眾,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心頭上,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大別山老區的同志走後,徐向前想了很多。
大別山是革命老區,群眾為革命付出了很多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怎麼到了現在,還窮得吃不飽飯?甚至連吃飯的傢伙什都不夠用?
而且,據他了解,像大別山這樣的革命老區不在少數,陝北、沂蒙……越是革命老區,越是貧困落後。
徐向前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是因為老區犧牲太多,還是因為交通閉塞,思想僵化?這恐怕需要深入調研一番,才能有一個總體判斷。
要是再年輕十歲,徐向前一定會親赴老區,看望那裡的群眾。
可他老了,病了,實在走不動了。
經過一段時間思考,徐向前向黨中央提交了一份《關於請關注老區建設的意見》,希望中央對大別山在內的革命老區投入更多支持,幫助老區群眾脫貧致富。
老帥的意見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因為這確實是一個共性問題。
1984年,中辦國辦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統一部署幫助老區人民脫貧,由中央和河南、安徽、湖北三省兩級政府,對大別山區的貧困縣給予扶持。
在中央的關懷下,大別山區的經濟開始好轉,開始由自然經濟逐步走上商品經濟發展軌道,人民的生活面貌開始發生變化。
1986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又做出《關於注意用科技開發大別山的指示》,安排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帶隊,組成一個14人的考察組,深入大別山區進行考察,召開了安徽、河南、湖北三省參加的科技開發大別山座談會。
徐向前與家人
一個多月後,一份《關於考察大別山區的彙報提綱》呈上了中央領導的案頭,同時也出現在徐向前面前。
報告認為,大別山地區貧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戰爭創傷、思想僵化,資源破壞,水土流失、生態失衡、交通落後、信息閉塞,等等因素都有。
總之,革命老區脫貧致富,任務艱巨,但未來三到五年有希望先脫貧,這既需要上級的大力扶持,也需要當地人民的努力奮鬥。
緊接着,國務院宣布成立老少邊窮地區辦公室,作為專門負責扶貧開發的議事協調機構,我國系統化的扶貧開發事業從此開啟。
看到這一系列重大舉措,徐向前眼眶濕潤了,老區群眾有希望了!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與世長辭。
徐向前病重期間,多次對妻兒說:「我的遺言有三條:一是不搞遺體告別;二是不開追悼會;三是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別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
老戰友李先念前來看望,老帥再次鄭重提出上述請求。
李先念含淚點點頭,答應了。
11月1日,一架專機悄然飛往大別山。
遵照徐向前的遺囑,他的一部分骨灰被撒向大別山。
就這樣,徐向前安息在了大別山,這裡是他生前戰鬥的地方,這裡長眠着生前和他一起戰鬥過的戰友們,這裡有他最牽掛的老區群眾……
如今,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徐帥泉下有知,可以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