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震驚世界的對印自衛反擊戰爆發。
彼時的印度,頂着第三世界領袖的光環,自詡「第三軍事強國」,更得到了美蘇兩大超級大國武器和道義等方面的大力支援。而同期的新中國是不僅深陷自然災害的困境,更在國際社會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同時交惡,可謂真正的內憂外患。所以印度和其他國家一致認為,戰爭將是一邊倒的形態。
事實證明它們的預測確實相當精準,戰端一開,咄咄逼人的印度精銳就一觸即潰,17萬大軍在被打得哭爹喊娘後,在恆河平原上跑出了非洲角馬遷徙的隊形,印度不僅將侵略戰打成了首都保衛戰,作為開國之主的印度總理尼赫魯更是差點兒成為一世而終的亡國之君。
在世界戰爭史上,中印戰爭規模並不大,時間並不長,雙方傷亡也並不慘重,但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除了徹底打斷了印度的脊樑,斷送了其大國崛起的希望,新中國得以將影響力向南亞延伸,高歌猛進的「打印」身影也深深鼓舞了苦印度久矣的南亞國家奮起「打印」的鬥爭。
而尼泊爾,就是深受鼓舞的一份子。
在今天的南亞,沒受過印度的欺負是不正常的。作為所謂的文明古國,歷史上的南亞次大陸因為開伯爾山口這一「綠色打印通道」的常年開啟,包括雅利安人在內的征服者爭相南下,將印度文明疊加成了秀色可餐的千層餅,使得今天的印度和古印度沒有一盧比關係。
作為英國殖民的傑作,現代印度起源於英國殖民者一手促成的「印巴分治」方案,通過對英屬印度的一分為三,印度終於具備了橫空出世的條件。
因為印度教徒撐起的印度相比於巴基斯坦面積更大、人口更多,所以印度情不自禁地將自己當成了英屬印度的繼承人,並立志為恢復英屬印度的版圖奮鬥終身。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獨立後的印度一改昔日「不愛武裝愛紅裝,跪唱征服等輪迴」的狀態,風風火火地投身到了欺凌周邊國家的行動中。
雖然戰後的南亞各國基本都是同一起跑線出發,但奈何印度塊頭太大,無形中更凶神惡煞,所以除了堅持「打印」的巴基斯坦,其它南亞國家無不噤若寒蟬、膽戰心驚,尼泊爾就是其中一員。
作為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山地之國,尼泊爾雖然面積在印度面前微不足道,但因為適合打游擊的地形,使得尼泊爾在各路征服者不斷橫掃南亞次大陸的同時,保持了最基本的獨立性。
而且因為與喜馬拉雅山另一側的中原王朝山水相連,所以歷史上的尼泊爾與中原王朝關係更為密切,這種密切關係直接體現為今天的尼泊爾人大部分為黃種人,語言也是漢藏語系。
而尼泊爾與中原王朝的密切聯繫,最早可追溯到蒙古時期。話說1247年「涼州會盟」後,青藏高原由此成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尼泊爾也成為中原王朝的附屬國。
1768年沙阿王朝建立並統一尼泊爾後,於1789年入侵清朝西藏,隨後在1792年被清軍反殺,尼泊爾遂再度成為清朝藩屬國。
彼時的英國殖民者,從1600年登陸南亞次大陸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野蠻擴張,先後擊敗了葡萄牙、荷蘭和法國等同行,最終消滅莫卧兒帝國統一南亞次大陸,號英屬印度。
英屬印度建立後,英國殖民者再接再厲,將魔爪伸向了周邊的阿富汗、中國西藏、尼泊爾以及緬甸等地區。
1814年,3萬英國大軍野蠻侵略尼泊爾,在付出慘重代價後迫使尼泊爾在1815年簽訂了《塞哥里條約》,割讓了尼泊爾超過國土面積1/3的土地,尼泊爾也讓隨即成為英屬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為尼泊爾人在抗英戰爭中的強悍戰鬥力令英國殖民者印象深刻,所以當英國「征服」尼泊爾後,就開始大量招募尼泊爾人並組成廓爾喀軍團。
但英國對尼泊爾人的「偏愛」,並未緩和雙方的仇恨,反而加劇了尼泊爾人打擊英國殖民者的鬥爭,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元氣大傷後,英國不得不在1923年承認尼泊爾獨立並與之簽訂了永久合同條約,前提是在尼泊爾保留大量特權,這為印度的「子承父業」埋下了禍根。
1947年印度建國後,迅速進入了所謂「英屬印度繼承者」的角色,除馬不停蹄地與巴基斯坦幹了一仗,印度還在1950年與尼泊爾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全面繼承了英國殖民者在尼泊爾的特權。
在印度支持下,尼泊爾王室在1951年奪回大權並走上君主立憲制道路,由於印度的再造之恩,尼泊爾王室對印度投桃報李,比如馬亨德拉國王就在1961年宣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並在1962年的憲法中規定尼泊爾為印度教君主國,從法律上確立了印度與尼泊爾「一教兩國」的關係。在尼泊爾王室的「湧泉相報」下,印度勢力得以全面滲透,為尼泊爾動蕩不安的政局埋下了伏筆。
應該說,對於體量遠不如印度的尼泊爾而言,順勢拜倒在印度的紗麗之下不失為一個靠譜的選擇。畢竟尼泊爾與英屬印度不僅有同在一片屋檐下的歷史記憶,尼泊爾地形還向印度傾斜,再加上尼泊爾夾在中印之間,國土三面被印度包圍,可以說尼泊爾的可選項不是不多,而是基本沒有。
但問題是印度自己都不是發展經濟的好手,只能帶領尼泊爾走向共同貧窮。而即便這樣菜雞,印度也不滿足於做尼泊爾的後爸,它想要的是把尼泊爾當下飯的咖喱糊糊。所以在印度獨立後的幾十年時間裏,印度雖然沒有直接對尼泊爾下手,但吞併錫金,控制不丹的操作,還是令尼泊爾膽戰心驚。
更重要的是,印度作為一個沒有大戰略眼光的國家,為了吞併尼泊爾,根本不建立所謂的統一戰線,而是妄圖用英國爸爸的「霸道總裁」方式霸王硬上弓,強取不成就陰招迭出,成功地得罪了幾乎所有的尼泊爾階層,所以尼泊爾各屆政府對印度的厭惡也與日俱增。
而美國為了圍堵中國,策反印度,也開始將目光轉向尼泊爾,2001年尼泊爾王室血案爆發後,美國以反恐為名介入尼泊爾內政,配合印度向尼泊爾王室施壓,迫使尼泊爾王室「還政於民」。
美國的介入,讓夾在中印之間的尼泊爾更加痛不欲生。要知道,相比於印度為對抗中國對尼泊爾的拉攏,美國可謂真正的拍拍屁股就走人,只想搞亂尼泊爾而不想負責任。所以水深火熱中的尼泊爾,逐漸堅定了與中國越走越近的決心。
事實上早在中印戰爭結束後,代表中尼關係解凍並升溫的中尼公路就在1963年破土動工,並於1967年全面建成。
中尼公路的天塹變通途,讓苦印度久矣的尼泊爾看到了擺脫印度控制的一綹光明,畢竟有了中尼公路,尼泊爾就不再完全受制於印度,於是腰杆子硬起來的尼泊爾在1969年要求印度駐尼泊爾的軍事顧問團全部捲鋪蓋走人。
但問題是,中尼公路雖好,但運量太小,而且隨時受地質活動和惡劣天氣的干擾,根本支撐不起尼泊爾擺脫印度自立門戶的需要。
所以,在2003年大規模改擴建中尼公路,大大提升運輸能力的同時,中尼鐵路的修建也逐漸提上日程。
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貫通,這不僅標誌着西藏終於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更意味着尼泊爾與中國在鐵路層面的空間距離越來越近。
於是在2019年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吉隆到加德滿都長170公里的中尼鐵路被列為重點項目,尼泊爾搭上中國的快車並徹底擺脫印度影響力的美好願望指日可待。
而今,伴隨着中尼外長一致表示要構建跨越喜馬拉雅山的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同時中方將使用對尼援款支持中尼跨境鐵路的可行性研究,並在年內派專家赴尼開展踏勘,標誌着中尼鐵路的落地建設將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
相比於中尼公路,中尼鐵路的意義體現在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層面。
眾所周知,「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以鐵路作為基本載體。而因為青藏高原的天險阻隔,中國和南亞各國除了與巴基斯坦的中巴經濟走廊,在鐵路上基本與南亞隔絕。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中尼鐵路能夠順利建成,不僅能夠連通中尼兩國,補上「一帶一路」陸路大通道的最後一環,構建中國通往南亞的通道。更提供了鐵路連接孟加拉國等南亞沿海國家,進一步打破馬六甲困局的可能性。
畢竟,如果國際關係能夠趨於緩和,中尼鐵路將通過印度直接延伸到孟加拉灣,從而在陸路上將中國與南亞完全連接在一起,對於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以及為國防安全爭奪更大的戰略騰挪空間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意義。
而在經濟層面,中尼鐵路的逐漸將使得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以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從鐵路末端升格為鐵路樞紐。而且隨着着中尼貨物運輸的暢通無阻,尼泊爾必將搭上中國偉大民族復興的快車,更快實現共同富裕。
雖然從中尼鐵路運輸貨物,再通過青藏鐵路運往內地,運輸成本必然居高不下,但尼泊爾藉助中尼鐵路進一步擺脫印度挾持的意義不容忽視。
所以也正因為中尼鐵路的價值如此巨大,所以來自自然和人文的困難和阻礙才會顯得難以克服。
除了劇烈的海拔起伏,活躍的地質條件導致的高昂建設成本,來自印度和美國的阻礙必將讓中尼鐵路困難重重甚至前景不明。畢竟一旦中尼鐵路成功開通,被釜底抽薪的印度就必然失去隨便拿捏尼泊爾的資本,美國也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在尼泊爾搬弄是非。而沒有了美國和印度的從中作梗,尼泊爾必將在中國的影響下走向安寧祥和的未來。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力保證中尼鐵路的天塹變通途。
今天的中國,早已通過已經完工的青藏鐵路和正在施工的川藏鐵路,積累了豐富的青藏高原築路經驗,這意味着在技術上中國克服自然困難穿越喜馬拉雅山將鐵路修到加德滿都並不算天方夜譚。
但美國和印度的阻撓,必然給中尼鐵路的修建造成巨大困難,畢竟它們從來不可能從尼泊爾民眾的福祉考慮問題,它們想做的,就是以尼泊爾為跳板,達到圍堵中國的齷齪目的。
所以中尼鐵路的修建,看似是技術問題,本質上是政治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能做的,除了聯合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堅持「打印」,更應該從尼泊爾國內的各方勢力入手,通過各層面的努力,最終達到大一統的局面。要知道,美國和印度之所以能在尼泊爾掀起驚濤駭浪,根本原因在於尼泊爾內部本就山頭林立、雞犬不寧。
在靜夜史看來,中尼鐵路的修建,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重要證明。所以一旦決定開始,接下來我們能做的就是勠力同心,最終實現中尼鐵路的早日貫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