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你曾走過的路,卻不曾相遇,因為相隔千年的時光。
古往今來,才子佳人無數,唯有你是最令人矚目的那一個!你是中國女性傑出的代表,是名副其實的才女。
卿本佳人,奈何命途多舛。東漢末年分三國,蔡文姬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卻隨世沉浮,經歷了少有人能夠經歷的時代巨變。而正是因此,她的一生也就與時代密不可分地聯繫到了一起。
蔡文姬,(約174—約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朝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我國歷史長河中最為耀眼的才女文學家,她精於天文數理,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
蔡文姬之父蔡邕是我國東漢時期譽滿天下的大文學家。蔡文姬也是蔡邕唯一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蔡邕沒有因為蔡文姬是女孩就不好好培養,而是對她精心培養。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小故事。相傳蔡文姬六歲時,父親蔡邕夜間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蔡文姬說:「是第二根弦斷了。」蔡邕說:「你這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於是故意弄斷一根問她,蔡琰說是第四根。蔡邕這才發覺自己的女兒驚人的天賦,從此更加用心教導蔡文姬。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經中也有出現。
蔡文姬生活在東漢末年,正值天下大亂之際,亂世之中,蔡文姬也逃不了坎坷的命運,甚至比一般人還要凄慘。
透過歷史的長廊我們看到蔡文姬不平凡的一生。
一嫁衛仲道。蔡文姬在十六歲那年嫁給了河東一位名叫衛仲道的人士,但是不久之後這個衛仲道就去世了,因為二人之間沒有子嗣,於是蔡文姬就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同年,蔡文姬的父親因為一聲嘆息又被司徒王允殺害,接連失去兩個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男人,對她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然而生逢亂世,更可怕的還在等待着本該是花季少女的蔡文姬。興平二年的時候,中原地區董卓和李傕等人接連作亂關中,當時東漢的屬國南匈奴也趁機叛亂,天下大亂,蔡文姬也不幸被匈奴左賢王給抓走了,之後蔡文姬就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在這期間,她被迫生下了兩個兒子。這便是蔡文姬迫不得已的二嫁匈奴。
如果是普通人,有可能就在匈奴過一生也不能回中原了。可她是名動天下的大才女蔡文姬,她想平庸地過一生,時代也不允許。曹操感念自己的好友唯一的後代被擄,不惜花重金將蔡文姬贖回。蔡文姬回到中原以後,曹操把她嫁給了董祀。這便是蔡文姬的第三次嫁了。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文姬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從此以後,歷史上再無蔡文姬的記載。縱觀蔡文姬的一生,前半生雖然顛沛流離,但結局總算不錯。
現在只能從零星的史料里尋找蔡文姬的存在的痕迹,瞻仰大才女的風采。《胡笳十八拍》 是她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文學財富,就是現在讀來依然能感受到她對孩子的不舍以及對故鄉的思念。她的命運總是身不由己,在戰亂中被迫離開家鄉在北方苦寒之地求生。又在骨肉分離的情況下返回故土。她的才華讓她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多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境遇。
作為蔡文姬的老鄉,內心充滿了對她的敬佩和崇拜。敬佩她經歷了生活的苦難依然堅持初心,隨遇而安;崇拜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文學家,她博聞強識背默四百篇古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偉大貢獻,又完成了其父蔡邕的畢生夙願《後漢書》。
現在的我也同樣生活在蔡文姬生活過地方,卻再也找不到她存在過的痕迹,只有後人雕刻的雕像矗立在街道的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