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時毛主席推薦此人位居自己之上,因周恩來堅決反對才作罷

2022年07月14日15:02:19 歷史 1728

我小時候讀書時,常常遇到國民黨反動派這個詞。當時我很納悶,國民黨就是反動派,何必還加反動派3個字,難道國民黨內還有不反動的嗎?長大後,我才發現,還真有,這就是國民黨左派。所謂的國民黨反動派,指的其實是國民黨右派。

國民黨左派以廖仲愷、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等為代表,主張與共產黨合作,打倒軍閥列強,爭取民族獨立的組織。

國民黨右派以蔣介石吳稚暉張靜江白崇禧等為代表,堅決反共反人民。

國民黨早期,左派的勢力很強大。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了清黨運動,蔣介石、白崇禧在上海,李濟深在廣州,汪精衛在武漢,都舉起了屠刀,殺害了大量的國民黨左派、共產黨人以及革命群眾。

當時被屠殺的人中,國民黨左派的人數遠遠高於共產黨人。這個也不奇怪,因為在當時,國民黨黨員有100多萬人,而且左派佔了大多數。而共產黨員,總共只有數萬人。

1927年之後,迫於國民黨右派勢力的氣焰熏天,國民黨左派人數越來越少。鄧演達和宋慶齡等人,成立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宣布南京的蔣介石政權和武漢的汪精衛政權都是非法的。

當時,蔣介石是右派領袖,鄧演達是左派領袖,都是各自陣營的第一號人物。那個時候,國民黨左派的影響力依然很大,所以蔣介石認為是最有可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只有鄧演達。

蔣介石將鄧演達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1931年8月,鄧演達落入了蔣介石之手。蔣介石親自勸說鄧演達,要他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宣布解散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並許諾讓鄧演達擔任國民黨軍副總司令,位於總司令蔣介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鄧演達不假思索就拒絕了:「我要為中華民族維護正氣!」

1931年11月29日夜,鄧演達被蔣介石集團秘密殺害於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年僅36歲。

鄧演達與宋慶齡共同創建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後幾經更名,成為延續至今的中國農工民主黨,是活躍於政壇的八大民主黨派之一

宋慶齡聽說鄧演達遇害,就怒不可遏地跑到了妹妹宋美齡家裡,找妹夫蔣介石求證此事,說要見見鄧演達。蔣介石知道瞞不過去,只好硬着頭皮說鄧演達已被槍斃了。

平素很有涵養的宋慶齡聽了此言,當場掀翻了桌子,大罵蔣介石無恥。

20天後,宋慶齡為鄧演達被害公開發表通電,強烈譴責蔣介石的卑鄙行徑,指出「中國國民黨早已喪失其革命集團之地位,至今已成為不可掩蔽之事實。亡國民黨者,非其黨外之敵人,而為其黨內之領袖」。

開國時毛主席推薦此人位居自己之上,因周恩來堅決反對才作罷 - 天天要聞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軟禁後,生死不明,急壞了南京的國民黨政府以及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宋美齡在情急之中,想到二姐宋慶齡能幫助自己,直接掛通了電話,宋美齡是哭着求二姐幫忙,請求協助解危釋放蔣介石。

宋慶齡答應幫忙,只有一個條件:蔣介石要順應潮流抗日。宋美齡當時就做了保證,宋慶齡遂為釋放蔣介石而積極奔走。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為了一致抗戰,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時,宋慶齡為之搭橋鋪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抗戰中,宋慶齡做了大量的工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重。

1949年6月19日,毛主席親筆致信宋慶齡,盛情邀請她來北平出席即將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以及新中國的開國大典

第二天,周恩來就邀請宋慶齡北上也寫了一封信。

這兩封信,由鄧穎超帶着,專程去上海接宋慶齡北上。

1949年8月28日下午,宋慶齡乘火車抵達北平前門站。前來接站的有毛主席、周恩來、朱德、林伯渠、董必武等50多人,可謂盛況空前。

為了親自迎接宋慶齡,毛主席特意早到了車站一個小時。

開國時毛主席推薦此人位居自己之上,因周恩來堅決反對才作罷 - 天天要聞

幾天後,宋慶齡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發言中說:「這是一個歷史的躍進,一個建設的巨力,一個新中國的誕生!我們達到今天的歷史地位,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宋慶齡還堅定地認為,重要中國共產黨,才是孫中山革命理想和事業最忠誠的繼承者和領導者。

這次會議選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主席是毛主席,宋慶齡是6位副主席之一,在副主席中排名第3位。

宋慶齡激動地說:「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和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大成就。我能成為這個政府的一員,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光榮。」

鮮為人知的是,在後來蘇聯公布的毛主席與蘇聯高層領導人的談話記錄中顯示,當時雙方會晤的時候,就討論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問題,毛主席希望宋慶齡擔當這個職務,位居自己之上。但在場的周恩來,堅決不同意毛主席的這一建議。周恩來認為如果毛主席不當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是不會理解的,加上當時國民黨對宋慶齡的可能存在着監視,如果她當主席會很危險。就這樣,毛主席的這個建議才作罷。

1949年10月1日,在普天同慶的歡樂氣氛中,宋慶齡緊隨毛主席、朱德、劉少奇之後,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是開國大典第一排中唯一的女性。

在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中,工資最高的並不是毛主席,而是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當時,宋慶齡領的是國家一級工資,每月有579.5元,另外她還享有每月300元的活動費,這樣加起來,她的工資比毛澤東在建國初期領取的610元工資(後毛主席自降為了404.8元)還要多上269.5元。

開國時毛主席推薦此人位居自己之上,因周恩來堅決反對才作罷 - 天天要聞

建國後,毛主席曾多次給宋慶齡寫信,言必稱「親愛的大姐」,還經常贈送宋慶齡禮物。他們曾一同訪問蘇聯,回國時同乘一架飛機,毛主席執意讓宋慶齡坐了頭等艙,而自己坐了二等艙。

中國人民熱愛毛主席是發自內心的,毛主席對民主黨派的尊重也是發自內心的,宋慶齡對毛主席的敬佩和支持也是發自內心的!

1976年9月9日,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了。宋慶齡火速從上海趕到北京,9月11日、9月12日、9月17日,她3次參加了毛主席遺體告別和守靈儀式。

9月18日,在天安門廣場出席追悼毛主席的大會時,由於過度的悲傷和衰弱,拄着拐杖的宋慶齡身體實在支撐不住了,在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急忙請人要來了一把椅子讓她坐了,她成為了坐着參加追悼大會上的唯一人。

1977年12月26日,宋慶齡撰寫了《追念毛主席》一文寄託哀思,文中這樣說:「他是一位目光遠大,舉世無雙的領袖和導師,他是大事業的引路人,而朱總司令和周總理是偉大事業的得力助手。」

1981年,病重中的宋慶齡再一次提出了入黨申請。5月15日,黨中央批准了宋慶齡入黨。成為共產黨員後的14天,即5月29日,宋慶齡與世長辭,享年88歲。直至去世前,她在北京和上海住所的客廳里,都一直懸掛着她親自選擇的孫中山先生的照片和毛主席的照片。

除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慶齡還擔任過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榮譽主席,連續32年擔任國家領導人,是建國後僅有的2名正國級女性領導人(另一位是曾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

宋慶齡青年時代就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殫精竭力,鞠躬盡瘁。新中國一路走來十分不易,讓我們共同向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致敬!(劉繼興)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貴州鎮遠:洪災後 忙恢復 - 天天要聞

貴州鎮遠:洪災後 忙恢復

6月28日晚至29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部分城區和鄉鎮出現洪澇災害。當地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搶險救災,積極開展災後清淤、排水、搶修等工作,幫助受災群眾儘快恢復生活生產。6月30日,在貴州省鎮遠縣城關五小共和校區,老師在清理校園。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6月30日,商戶在貴州省鎮遠縣城...
致命的三次失誤 - 天天要聞

致命的三次失誤

項羽的人生巔峰是在公元前206年,因為他就是在這一年分封諸侯。要知道,當時的項羽可是諸侯的盟主,而劉邦僅僅只是十八路諸侯的其中一位諸侯。
文化中國行·紅色文物|開天闢地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紅色文物|開天闢地

上海,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石庫門小樓靜靜矗立,烏漆木門、雕花門楣、朱紅窗欞,芳華依舊。回望一百多年前,舊中國風雨如晦,一群仁人志士殫精竭慮,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拼版圖片:左圖為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新華社記者劉穎 攝),右圖為中共一大會址原址房間內部(中共一大紀念...
湖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李宏茂 - 天天要聞

湖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李宏茂

李宏茂李宏茂(1913-1984),重慶市開州區人,享年71歲。幼時讀私塾,13歲時父親因瑣事糾紛被當地惡霸打死後家道中落。為了生計,他開始給人家放牛。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 天天要聞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在某乎上看到一個答案,說的是為什麼多爾袞被後人捧得那麼高?這答案給我看樂了!說多爾袞有一項功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做了一個偉大的實驗。他以開國皇帝之實力,挫骨揚灰的悲慘結果,告訴了後世:帶着孩子的盤不能接,別人的兒子養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聞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歲。施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舊文《施平:一隻理想主義的「土撥鼠」》(原載於2015年4月11日《文匯報》),以饗讀者。百歲施平,攝於2010年9月。「我是一隻土撥鼠。」施平在自傳里這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