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2022年07月08日08:44:07 歷史 1303

在前蘇聯,有一位「袁隆平」式的植物遺傳學家,他用24年的時間收集了25萬餘份栽培作物的種子,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種子基因庫;他的遺傳變異同源系列定律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論成為植物種質資源收集、引種馴化、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礎,與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定律一起,使育種學成為一門有正確理論指導的科學;他領導的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在二戰列寧格勒戰役時,9名遺傳學家寧願餓死也堅持守護數噸重的種子...,他就是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見識過飢餓,故畢生致力於消除飢餓

1887年,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出生在俄羅斯一個貧窮的農村,在家中排行老二。當時,沙皇的窮兵黷武讓俄羅斯頻頻發生大饑荒,從小就目睹生命在飢餓面前脆弱的瓦維洛夫,深知糧食的重要。好在父親老瓦維洛夫經商有道,家境也足以保證子女的教育,所以瓦維洛夫的兄弟姐妹四人都進入到了高等學府深造,姐姐後來在微生物學和醫學界有突出貢獻,而其物理學家的弟弟謝爾蓋·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還出任蘇聯科學院院長。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前蘇聯生物遺傳學家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

至於尼古拉·瓦維洛夫,1906年19歲的他就考進了莫斯科大學農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穀類作物品種資源研究。1913年起先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和法國維爾莫蘭學院進修,受教於遺傳學家龐尼特和著名小麥育種家畢芬,正是在此期間,瓦維洛夫開始對世界小麥品種進行免疫學研究。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1920年瓦維洛夫開始領導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全面開展科學考察。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瓦維洛夫收集的標本

1920年歸國後的瓦維洛夫在列寧的支持下,開始領導全蘇應用植物和新作物研究所(1930年更名為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瓦維洛夫開始全面開展科學考察,從1916-1940年的24年間,瓦維洛夫學會了15種語言,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180次科學考察,獲得了25萬餘份種子材料,其中小麥36000份,玉米10022份,豆類23636份,禾草23200份,蔬菜17955份,果樹12650份。由此瓦維洛夫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植物探險家"。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瓦維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論中的世界八大作物起源中心。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瓦維洛夫辦公室中的玉米樣本

功在千秋的世界第一個種子基因庫

瓦維洛夫之所以大量收集作物品種,在於他在植物免疫學上的研究發現,植物多樣性的問題面臨嚴重挑戰,於是除了在學術上貢獻了植物遺傳學和植物地理學中的「遺傳變異的同源系列定律」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論」,成為育種學的指導理論外,還利用20餘年收集的數噸種子在列寧格勒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一個也是當時最大的種子基因庫,這些種子不僅為細胞學遺傳學分析和雜交育種提供了寶貴材料,更保存了大量優良作物基因。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深處的全球植物種子庫入口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國際種子庫得到了聯合國糧農署支持,耗資900萬美元於2008年投入使用,免費存放世界各地的「備份種子」。

說到種子基因庫,這裡額外延伸講一下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深處的全球植物種子庫,方便大家理解種子庫對人類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斯瓦爾巴群島距離北極點僅有1120公里,遠離世界常見的「天災人禍」,而斯瓦爾巴種子庫就建造在此,並得到了聯合國糧農署支持,耗資900萬美元於2008年投入使用,免費存放世界各地的「備份種子」。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運送新種子進入斯瓦爾巴種子基因庫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各國挑選合格種子用特製的三層鋁箔袋密封,運往斯瓦爾巴,機場通過安檢系統,隨後送到種子庫。

目前已儲存了超過100萬顆種子,有小麥、大麥、扁豆、綠豆、鷹嘴豆、高粱、豌豆、馬鈴薯等86萬份種子備份,種類超過4000種,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種子,其中也包括中國的水稻和蔬菜。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建在海拔131米的凍土和厚重岩石之下的洞穴中,溫度始終保持在-18℃,低溫低濕的恆溫環境下,小麥、大麥等作物的種子可以保存1000年以上仍能發芽,高粱甚至能存放1.95萬年。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種子庫將種子樣本進行分類,註明其品種、種源及年齡等信息,並轉錄到一個科學界的資訊網站,圖為朝鮮種子。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從大門進去,是一條120米長的隧道,深入砂岩山裡,直通三個長45米,寬、高各4米的獨立種子倉庫。

種子庫總長120米,面積約1000平方,有三個儲藏室,可容納450萬顆種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作物種子庫,從大門到儲存種子倉庫,中間配備五道防爆艙門,安全性堪比美國黃金儲藏庫,足以承受里氏規模6.2級的地震以及核武攻擊。種子庫的運作原理與銀行金庫相似,世界各國都可以將挑選合格的種子送往種子庫存放,而種子庫工程師不能打開任何國家的任何種子,只有存放國才能提領儲存的種子。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斯瓦爾巴種子庫不是世界唯一的種子庫,全球還有1700個大大小小的「種子銀行」,由不同國家和組織運行。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昆明生物種子資源庫的展廳有一面牆安裝着許多亞克力桿,每一個桿中都嵌入數顆種子,構成了一個種子世界。

比如2015年,由於敘利亞內戰導致位於阿勒頗的種子庫被炸毀,於是敘利亞便從斯瓦爾巴國家種子庫提取耐旱種子回國復用,第二年再重新挑選合格的種子,送回斯瓦爾巴儲存。這也是國際種子庫自08年投入使用以來,首次提領種子的案例,充分說明了種子庫作為「植物界諾亞方舟」的必要性。當然在中國昆明,也有一座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種子庫。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位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種子銀行前身就是瓦維洛夫創建的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種子庫。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在列寧格勒被納粹德國圍困長達872天的時間裏,共有64.2萬人餓死和凍死,2.1萬人死於德軍的空襲和炮擊。

正是種子庫的特殊價值,所以在1944年二戰的列寧格勒戰役時,儘管872天的圍城讓蘇聯付出了343萬人的傷亡代價,城內大量軍民被餓死、病死,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悲劇...。如此絕望的氣氛下,瓦維洛夫所在的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仍然守護着26萬有數噸重的可以飽食活命的種子,九名植物遺傳學家被餓死,這些種子中有不少對特定病害蟲有抵抗力的基因,培育了如今我們使用有很多雜交作物。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1942年,列寧格勒被圍城期間,被餓得骨瘦嶙峋的孩子。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圍城戰破壞了水源、能源及糧食供應,引發列寧格勒大饑荒,造成最多150萬人死亡,140萬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離

他們之中有花生專家亞歷山大·史楚金、植物學家德米特里·伊萬諾夫等,而瓦維洛夫,作為這所種子基因庫的創建者,在1941年因為學生李森科的背叛及政治鬥爭,就未經審判以英國間諜的罪名蒙冤下獄,被判處監禁20年,但兩年後的1943年1月26日就在薩拉托夫的監獄中被活活餓死,只是瓦維洛夫的死訊當時並未傳出,所以他所在研究所的同事依然在絕境中守護種子基因庫,並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1937至1938年的大清洗運動是蘇聯「大恐怖」時期,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蘇聯肅反運動使蘇聯黨、政、軍、科學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優秀骨幹,使社會主義失去了一次自我完善的機會。

瓦維洛夫蒙冤殞命的「李森科事件

這裡提到的「李森科事件」,不光對讓瓦維洛夫蒙冤殞命,更是從此帶偏了蘇聯的農業發展和遺傳學研究,影響深遠。李森科原本只是阿塞拜疆的一名育種師,偶然發現了「春化處理」育種的方法後得到瓦維洛夫的關注,並得到提拔。但李森科推廣春化技術不是依靠嚴格的科學實驗,卻是藉助於浮誇和弄虛作假,因而受到包括瓦維洛夫在內的多位科學家的批評。而此時蘇聯正經歷「大清洗運動」。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頗具政治嗅覺的李森科抓住時機,大力鼓吹被蘇聯和斯大林認同的拉馬克和米丘林的遺傳學說,受到重用。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李森科這個所謂的「蘇聯首席科學家」,不但想法天馬行空,還善玩權術,手段邪性

頗具政治嗅覺的李森科抓住時機,大力鼓吹被蘇聯和斯大林認同的拉馬克和米丘林的遺傳學說,而視基於孟德爾-摩爾根的學說發展起來的西方生物遺傳理論為「蘇維埃人民的敵人」。只因摩爾根遺傳學說認為「物種的變異是隨機的,是不可控的」理論,與蘇聯「不但要解釋世界,還要去改造世界,不容許概率和隨機出現」的哲學觀相左。於是李森科大受斯大林重用,並成為了蘇聯農業科學的實際掌權人。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195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李森科春化法的應用》一書

得勢後的李森科,儘管其主持的春化育種在烏克蘭引起了大饑荒,但卻被解釋為是「西方資本主義的陰謀」,並以「階級敵人」的方式, 將反對李森科的科學家定義為是在「別有用心地攻擊蘇維埃體制和蘇聯農民」,將自己的生物學與瓦維洛夫的生物學之間的爭論,比作「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的鬥爭一樣」,利用政治手段開除、逮捕、監禁、流放、槍斃了一大批包括瓦維洛夫在內的生物遺傳學家。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在李森科獨霸蘇聯生物遺傳學之前,蘇聯遺傳學的發展水平絲毫不遜色於歐美國家。

李森科的學說成了蘇聯生物學的指導思想,並在1948年的「八月會議」後達到巔峰,因為這一年與李森科學說相左的摩爾根遺傳學被取締,全蘇聯有三千多名遺傳學家失去了在大學、科研機構中的本職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但李森科個人的勝利,無疑是一場科學的悲劇。這次浩劫也導致蘇聯生物遺傳學與西方歐美國家相比落後了足足兩代人的差距。直到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後,李森科主義在蘇聯的影響才終於被划上一個不光彩的句號。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前蘇聯植物遺傳學家瓦維洛夫誕辰一百周年發行的紀念郵票。

而瓦維洛夫,這位將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了小麥、玉米和其他支撐世界人口的穀物研究的植物遺傳學家,在斯大林死後兩年才徹底得到平反,恢復生前名譽,其生前工作的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全蘇遺傳育種協會、遺傳研究所、薩拉托夫農學院等單位均以瓦維洛夫的名字命名,之後它又與蘇聯科學院院長的弟弟謝爾蓋·瓦維洛夫一起命名了一個小行星,以紀念這位在黑暗中隕落的植物遺傳學巨星。

瓦維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飢餓的前蘇聯「袁隆平」,卻蒙冤下獄被餓死 - 天天要聞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或許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但那只是因為他所在蘇聯已經掃進歷史教科書。

這就是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前蘇聯的「袁隆平」,或許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但那只是因為他所在蘇聯已經掃進歷史教科書。時至今日,以瓦維洛夫命名的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仍然保存着當時留存下來的遺傳種子庫,繼續為消除人類飢餓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上期回顧:從救荒糧到釀酒原料,原產於非洲埃塞高原的高粱在中國經歷了什麼?

備註: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 天天要聞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在《清朝野記》中,我叫陳統領,世人皆稱我為清代花木蘭。然而,我女扮男裝從軍後,因作戰英勇一路榮升將軍,用刀逼下屬侍寢,懷孕後互換身份,最終卻被負心漢無情拋棄。故事始於同治初年,清廷大將多隆阿從湖南揮軍進軍陝西平叛。
玻利維亞要加入金磚集團,美國很惱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 天天要聞

玻利維亞要加入金磚集團,美國很惱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玻利維亞的未遂政變,只持續三個小時就失敗。前陸軍總司令蘇尼加被捕,他控犯有恐怖主義和武裝叛亂罪。很明顯,這位老將沒有得到民眾的任何支持。俄羅斯政治家杜金 (Aleksandr Dugin)把這次政變定義為「顏色革命」。他在社交平台寫道,背後
嫪毐,兩個字怎麼讀?什麼意思? - 天天要聞

嫪毐,兩個字怎麼讀?什麼意思?

第一個字嫪字,一個女字旁,一個謬字的一半,有人說這個字是姓。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有這種可能性。因為上古姓許多都帶有女字旁,所以不排除嫪是流傳下來的古姓,至少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第二個字毐,上面一個士,下面一個毋。
讓文物「活」起來 沉浸式穿越歷史讓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 天天要聞

讓文物「活」起來 沉浸式穿越歷史讓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河南文化底蘊深厚,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河南堅持讓文化遺產火起來,讓傳統文化閃亮起來,讓文旅市場豐富起來,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旅品牌。總台記者 田萌:我現在是在安陽殷墟博物館的新館,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而且在這裡發現了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從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