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領、後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河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撫順新賓縣西南),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被明廷任命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同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對建州女真各部展開了兼并戰爭,統一了建州各部。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受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其後,經過二十餘年征伐,統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以北的諸部女真。為適應當時政治、經濟需要,建立八旗制度。設議政王大臣,與八旗旗主共議朝政。創製滿文。隨着軍事力量的日益強大,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於赫圖阿拉建立「大金」(後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薩爾滸之戰中,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原則,大敗明軍,勢力進入遼河流域。在相繼攻克瀋陽、遼陽和遼河以東七十餘城後,於天命六年(1621年)遷都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遷都瀋陽,佔領了遼東大部地區。
天命十一年(1626年),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為寧前道袁崇煥所敗。旋病死 ,年68歲。卒後初謚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後累次加謚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廟號太祖。葬瀋陽福陵。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為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年號順治。
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同年,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luán)河,福臨提前親政。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採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貪官污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 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十年(1653年)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墾荒。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佈天下。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面對全國出現的抗清高潮,順治帝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進佔雲南省城。除地處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外,全國大規模的抗清武裝力量基本被平定。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去世,終年二十四歲。廟號世祖,謚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清東陵之孝陵,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一)早時勤學: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燁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時為庶妃。史載孝康章皇后向太后問安之時,出門時看到有龍繞身,孝庄太后才知道孝康章皇后有身孕。孝庄太后說:「我當初懷順治皇帝的時候就有這種景象,如今佟佳氏也是如此」
玄燁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宮中一名不受恩寵的庶妃,玄燁降生時,父親順治皇帝專寵貴妃董鄂氏,對這個不請自來的三阿哥並不非常關心 。出生不久,玄燁即遭到天花的侵襲,順治帝特委託奶媽帶他到紫禁城外哺養。他小時候未經出痘(天花)。因此,他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多少年後,康熙帝猶抱憾不已。但是他所患天花之症並沒有危及性命,僅在臉部留下幾個細小的麻點。這使他對當時這種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終身免疫力。而他出過痘竟成了他將來繼登帝位的一個有利因素。
玄燁從五歲開始讀書識字,很快顯露出勤奮好學的天分。史載玄燁天表英俊,聲音洪壯有力。六歲的時候,偕同眾兄弟向父皇問安。世祖福臨問皇子們最想做什麼。皇二子福全說作為一個賢王足矣。唯有玄燁說道希望效法父皇。於是福臨十分看重玄燁。
(二)少年天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燁年僅八歲,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福臨突然病逝。順治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臨終時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選其為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當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燁即位於太和殿,時年僅6歲(虛歲8歲),頒詔大赦,並改為康熙元年。順治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玄燁八歲喪父,母親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又在他十歲的時候病重。生母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十歲喪母,玄燁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四輔臣聯合輔政的局面並未維持很久,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公開而激烈起來。在四人中,逐漸專擅實權的是鰲拜。他平時已表現出居功自傲,盛氣凌人,但受「顧命」之初,尚能謹慎從事,履行誓詞。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驕橫和專權的野心。他位在最末,不甘人後,處處越位抓權。首先便跟蘇克薩哈不相容。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大赦天下。但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掌控。
當時,康熙帝經常召集少年侍衛在宮中作「布庫」之戲,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這些侍衛在鰲拜進見時將其逮捕。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不久鰲拜死於禁所。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的爵位。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康熙帝剷除鰲拜之後,甄別官吏,為被鰲拜矯旨處死的蘇克薩哈等昭雪,獎勵百官上書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實操朝政大權。
(三)削平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七月,吳三桂假裝請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提出反清復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又派人散布檄文,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丟失,一時間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康熙帝的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敵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進擊湖南,又命安親王岳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漢將、漢兵作戰。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先後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陝、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定。吳三桂局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於八月病死。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
(四)統一台灣:平定三藩之亂後,將台灣納入版圖又被提上日程。恰逢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成功之子鄭經去世,台灣內部發生政變,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位,大權實際上為馮錫范、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願當內應。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是進攻台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成功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殺曾德而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誅殺了施琅父親與弟弟。由於親人被鄭成功殺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納土歸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五)驅逐沙俄:清軍入關後,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中國領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沙俄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愛琿(今黑龍江愛輝縣)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並將黑龍江下游沙俄軍建立的據點均予焚毀,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但沙俄軍負隅頑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統彭春赴愛琿,數日攻克雅克薩城,即行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另派兵在愛琿、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屯田,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城。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帝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俄將阿列克謝·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被清軍擊斃,俄軍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俄軍,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廷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廷答應所請,准許沙俄軍殘部撤往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
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中國的領土。
(六)北征漠北: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清朝,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與清朝關係密切。
康熙年間,準噶爾在領袖噶爾丹的統治下,勢力強盛。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判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專門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策動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噶爾丹本來就與喀爾喀三部中的土謝圖汗部有矛盾,遂掀起對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蒙古,很快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與哲布尊丹巴一世決定投清,於是喀爾喀三部數十萬分路南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康熙一面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放牧,一面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徵集兵馬,嚴行防堵,一面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先後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大破準噶爾。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鑒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死去。至此康熙時期討伐噶爾丹之戰始告結束,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便成為準噶爾部的統治者。隨着他的統治地位的鞏固和地盤的不斷擴大,又萌生向東擴張的野心。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斷襲擊清軍據守的科布多、巴里坤、哈密等軍事重鎮,並派兵侵入西藏。由於康熙及時派兵進藏協同藏軍圍剿,才將準噶爾勢力趕出西藏。
(七)九子奪嫡: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時年兩歲的二阿哥胤礽(réng)為皇太子,日後皇太子變得驕縱與蠻橫並結黨營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係趨於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布廢除太子。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
皇長子胤褆(tí/shì)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立八阿哥胤禩(sì),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允(胤)禩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康熙厭惡胤禩勾結胤褆,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恢復胤礽太子地位。但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zhǐ)見此亂局,主動退出了競爭。
太子胤礽再度被廢后,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禎(zhēn)(四阿哥同母弟,後改名允禵),九阿哥胤禟(táng)、十阿哥胤䄉(é)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zhēn)。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敢於為胤礽說好話,屬太子黨。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伺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的皇太子兩立兩廢,徹底暴露出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度的種種弊端,儲位之爭的時間之長,捲入者之多,波及面之廣,以及對皇朝及皇帝本人影響之大,無不超出前代。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命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為康熙帝上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駕崩,終年58歲。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乾隆時期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再次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同時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拒絕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提出的通商貿易及有損主權之無理要求。但此時中國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去世於養心殿,享年89歲。[3] 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yǒng yá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年在位),年號「嘉慶」。
顒琰出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被乾隆帝秘立為皇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清高宗禪位於顒琰,但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咸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複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終年61歲。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mín)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寧,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生於紫禁城擷芳殿中所。年號道光。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嘉慶四年(1799年)被密建為皇儲。嘉慶十八年(1813年)封智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頗思勵精圖治,振衰除弊。對漕運鹽政實行改革。以海運代替河運,既解決了漕運的困難,又節省了開支。行票鹽制,使兩淮鹽政「弊肅風清」。解除對部分礦藏開採的封禁,主張使天地自然之利還之天下。整頓吏治,扼制奢靡之風。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平定回疆張格爾。開展了嚴禁毒品鴉片的鬥爭。從即位初,就不斷發佈上諭,對外嚴禁鴉片的輸入,對內禁止鴉片的販賣、吸食和罌粟的種植。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徹底摒棄了弛禁派的錯誤主張,採納嚴禁派的建議,在全國實力推行禁煙,支持林則徐禁煙措施。次年批准提出的《查禁鴉片煙章程三十條》。該章程成為清代頒佈的最嚴厲、周密的禁煙令。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八年旻寧苟安姑息、拒絕變革,而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太平天國運動也已在醞釀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機。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去世於圓明園慎德堂。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謚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yì 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年號咸豐。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秘密立為儲君。面臨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後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咸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兩國在美、俄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其目的是英、法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戰爭」。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和擴大(兩次戰爭的本質目的相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1861年1月11日,愛新覺羅·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重用洋務派,洋務派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1894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着歷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破產。
洋務運動雖然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是並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咸豐帝在位十一年,於1861年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年僅31歲。廟號文宗,葬於定陵,死後由其子載淳繼位。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
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曆4月27日),同治帝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咸豐十一年(1861年)即位。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八旗兵)中捻軍埋伏後全殲,賴洋務派左宗棠與李鴻章分別滅西、東捻,捻軍之亂到同治七年(1868年)為止。他在位期間清朝又先後平定了陝甘回民起義、雲南回民起義、貴州苗民起義。同時興辦洋務新政,清朝後期出現了一個政治穩定的時期,史稱「同治中興」。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但載淳的親政仍難擺脫慈禧太后的干預。慈禧太后命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利用修復圓明園,讓太后離宮居住這一辦法擺脫太后干政。然而當時財政緊缺,圓明園又殘毀嚴重,此策對國計民生極為不利,修復耗資甚巨,引起王公大臣多人反對。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崩於北京紫禁城養心殿,終年19歲。廟號穆宗,謚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葬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tián)(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年號「光緒」。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載湉親政後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中日甲午戰爭是35年的洋務運動的試金石,宣告洋務運動失敗。
痛定思痛,光緒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開始,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
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這一股勢力,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成為無枷之囚。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指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英、俄、日、法、意、美、德、奧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E·西摩爾率領聯合特遣隊2000餘人分批由天津租界進犯北京,經廊坊之戰,傷亡近300人,被迫退回天津。6月17日,聯軍攻佔大沽,7月14日,佔領天津。8月4日,聯軍自天津出發,先後攻佔北倉、楊村、河西務、通州等戰略要地。14日攻陷北京,爾後縱兵搶掠3天,並對北京實行分區佔領。此後,繼續增兵,自京、津出兵四向攻掠,控制了南至正定、北至張家口、東至山海關、西至娘子關的京津四周要隘。聯軍初期沒有成立聯合指揮部,作戰時通過司令官聯席會議分配任務。8月17日,決定由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任聯軍總司令。10月17日,瓦德西進京,設總司令部於紫禁城,並成立軍事殖民機構「北京管理委員會」。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廟號德宗,謚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葬於清西陵之崇陵。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清朝末代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是蘇完瓜爾佳·幼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簽署的特赦令獲得特赦,後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咸豐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歲),葉赫那拉氏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咸豐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歲),晉封懿嬪。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晉封懿妃。咸豐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歲),晉封懿貴妃。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葉赫那拉氏隨咸豐帝逃往熱河。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載淳處理朝政;又給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貴妃代管)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
咸豐帝死後,皇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祺祥」。葉赫那拉氏與皇后鈕祜祿氏(當時的中宮皇后慈安)並尊為皇太后。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權力欲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於是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xīn),利用帝後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奕訢被封為議政王。
1861年12月2日,改年號「同治」,兩宮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執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持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這一時期,國內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爭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慾,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後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被稱為「同治中興」。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並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1871年,沙俄出兵佔領伊犁地區。1875年,慈禧採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於1878年1月收復新疆;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歲,官方說法為腦溢血,民間野史認為是慈禧所害。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
1884年4月8日,慈禧發動甲申易樞朝局之變,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開始西宮獨裁。1889年2月,光緒大婚,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年。在訓政結束後,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
1894年,醇親王借慈禧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
是年,適逢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雷霆,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之語。後來,清軍在朝鮮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干涉,儘快結束戰爭。她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借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
由於形勢日益緊張,面對朝野上下的重重壓力,她無法再一意孤行,大擺排場,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劃,縮減了生日慶典的規模。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
次年2月7日,威海衛日艦及炮台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陸兩個戰場均遭失敗,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強幹涉下,後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台灣、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
甲午戰爭失敗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維新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對於變法,慈禧希望強國但又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脫離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隨後把軍權,用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
1898年6月光緒發佈帝「明定國是上諭」(即《明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光緒帝的變法觸動了滿洲舊勢力貴族和眾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們聚集起來,竭力反對變法。當聽說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圍園殺後,殺死榮祿時,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拘禁光緒皇帝,並處死了譚嗣同等六人。
戊戌政變後,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慈禧最初主剿,但鎮壓屢屢失敗,義和團迅猛發展並進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撫並用,區別對待義和團,但列強要求清政府完全剿滅義和團,並且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慈禧素來對洋人不滿,於是產生了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想法,對列強宣戰(並未下宣戰詔書)。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滅義和團,並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布置戰守事宜,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别致國書於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並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攻紫禁城東華門,慈禧帶着光緒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1901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並發佈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同年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內賠款9.8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台等。同年10月6日,慈禧發卒數萬人,帶行李車3000輛,從西安出發,出潼關經河南、直隸,歷時三月於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
為了維持統治,改變自身守舊無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間宣布實行「新政」,進行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戰場正是在中國東北,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戰爭的結果是日本戰勝了沙俄。國內人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優於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與此同時,國內革命運動也愈發高漲。為了維持統治,慈禧作出要立憲的姿態。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內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君上大權」。
1908年,由於慈禧通過照片外交,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庚子賠款一千多萬美元,主要用於支持中國官派留美學生;之後,英、法、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國相繼;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在海關銀三億兩左右,對興辦教育事業頗有效果,應當肯定。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大行皇帝無嗣,經她命,由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其子溥儀為帝,年號宣統。
1908年11月15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葉赫那拉氏於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慈禧臨終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辛亥革命,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有的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有說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發佈退位詔書。
辛亥革命的發生,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和中國人民頑強鬥爭的必然結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