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傑(筆名聊卿)
1999年6月13日,作者趙傑向張學良致送元帥林的琉瓦後,張學良淚水漣漣。瓦銘為:「張大元帥林墓地琉瓦 中華民國十八年監製」
張作霖被炸後,為避不測風雲,帥府密不發喪
在知情人的點撥中,才聽到這涉及到元帥林修建張學良當時的心弦。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僅有53歲。在此前兩天,他還高聲大罵:「日本不夠朋友,竟在人家危急 的時候,掐脖子要好處。」
「我張作霖最討厭這種做法!我是東北人,東北是我的家鄉,祖宗父母的墳墓所在地,我不能出賣東北,以免後代罵我是賣國賊。我什麼也不怕。我這個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罵過之後,第二天凌晨,他從北平乘坐慈禧太后的花車,往返奉天 ,行至臨近奉天的皇姑屯車站老道口時,被預謀的日本關東軍引燃了炸藥。他被抬至大帥府時,已奄奄一息,他連連呼喊着長子張學良的乳名:「小六子、小六子……」隨之,與世長辭。
張作霖去世時,他的小六子沒在跟前。張學良時任第三方面軍軍團長,正在邯鄲北臨車站督軍。
張作霖被炸後,為避不測風雲,帥府密不發喪,飲用照送,醫官拒訪,等待張學良的歸來。 張學良得知父帥呼喚着他的名字去了,削髮素服,壓着悲痛,化裝成士兵,混在悶罐車中, 半月後,才潛抵奉天帥府,宣布父帥遇炸身亡。發喪後,棺柩暫厝在大帥府待葬。承接父任, 主政東北的他,只有27歲。
1928年秋,開始元帥林勘測設計,1929年5月動工,預定三年竣工。6月21日(即張作霖謝世公開發表日期),奉天舉行周年祭典。
元帥林坐落在名為高麗營子的村落,留有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東征時的舊跡。其南面有一個小山岡,自北向南突出,人稱老龍頭。
渾河環繞其東南西三面而逝,隔水與山崖垂立、拔地而起的鐵背山相望,努爾哈赤當年在此修築界藩城,居住一年有餘。
元帥林工程,規模宏偉,整個陵園坐北朝南,由方城、圓城、墓室三部分組成,依地就勢而建。四角還建有炮樓。方城前門直抵渾河北岸,仿明清建築,為三洞綠琉璃瓦頂。越前門有百米甬道直達中門。兩側排列石刻。中門建築與前門無異。入中門,有為設置靈牌、祭祖器物之所享殿堂。過殿堂後,便抵山岡腳下,依漸高地勢,築有120磴青石參道(台階)。青石台階前,方錐形華表分立兩旁。石雕雙獅蹲立階前。參道分為正道與左右側道。兩道之間,置有石欄。拾階而上,頂端平台迎立四尊文臣武將石雕塑像。其後便是圓城正門。
1954年,因修大夥房水庫,元帥林山下部分地處淹沒區。方城的前門、中門祭祀的殿堂已淹沒在水中,參道護欄和石階也被拆除毀。
所幸的是大壩合攏前,甬道旁的石刻盡數搬遷至山上,至今為石刻主體。粉碎「四人幫」後,省、市有關部門不僅撥發專款進行了維修和測繪,而且設立了元帥林文物石刻管理所,對此加以保護。
元帥林寶頂的原始照片(1934年6月攝)。
張作霖下葬之事,因為「九一八」事變發生,只好擱置下來
1987年,張學良將軍胞弟張學文先生回來拜謁,曾對我說:「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司令本庄繁致電張學銘,帥府所有財產及父陵均妥善保護,如派人索取,將如數歸還。為此,張學良在北平官邸順承王府召集家人共議此事。張學良氣憤地說:「國土都淪陷了,還要那些破爛(指張家財物)幹什麼!只是父靈要葬。」
張作霖下葬之事,因為「九一八」事變發生,只好擱置下來,那他後來埋葬在哪裡了呢?
1986年5月,我調至遼寧省政協從事文史工作,10月,適逢張學良五弟張學森的長女張閭蘅從香港來到瀋陽,她此行一項主要目的就是到驛馬坊祭掃。當日我陪同了全程,她曾疑惑,驛馬坊為何成張作霖墓園?
原張作霖的軍需處長欒貴田曾記述: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後,停柩奉天東關竹林寺待葬,在撫順修建陵墓,沒待完工日本侵入奉天,破壞了正在修建的陵墓。
據遼寧省人民政府已故參事室參事、張學良舊部荊有岩親睹,張作霖被炸身亡後,因元帥林尚未竣工,靈柩停於元帥府。「九一八」事變後,荊有岩跟張學良到北平做財糧,走時,親眼見到棺柩在元帥府。後經張景惠、張海鵬他們操辦,張作霖靈柩移葬錦縣驛馬坊的。
張作霖驛馬坊墓地,離張作霖生母王太夫人黑山老家不遠,今屬凌海市。墓地位於東北三大風景名山之一——醫巫閭山余脈石山腳下。
石山古稱十三山,因有十三座山峰而得名。其實,這裡不該是張作霖長眠之處。初時,純係為王太夫人而建。聘請在勘輿上名高望重的風水先生,為之相地勢,看風水,以期待後代的官祿顯赫,以定將來的福壽綿長。後來,張作霖髮妻、張學良生母趙夫人歿,亦葬於此。再後來,即張作霖去世9年後,竟也下葬在這裡,這座墓園 成了張作霖的墓地。他從草莽中崛起,又在草莽中眠睡。
1986年10月,張學良侄女張閭衡(左二)、侄子張彤光(右一)及夫人(右一)到張作霖驛馬坊墓地掃墓,作者趙傑(左一)陪同了全程。
附錄:作者簡介
趙 傑(筆名聊卿)1948年10月生。曾任撫順市文化局副局長兼《故事報》總編。任遼寧省政府參事、省政協文史和學習宣傳委員會顧問。長期從事政協文史資料的徵集、整理、研究、編輯和出版工作,歷史界稱其為學者型官員。曾主持徵集、編輯、出版了數十部有關張學良和「九一八」方面的政協文史資料,字數達近1000萬。
對張學良的研究,收集、掌握和整理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歷史資料。而且與張學良國內外家屬時有往來,並兩次採訪過張學良。曾率團赴夏威夷為張學良百歲祝壽。著有長篇歷史紀實《張學良去台之後》、《張學良多彩人生》、《留住張學良——赴美採訪紀錄》、《張學良——毀譽由人》、《張學良》、《張學良在美國的最後歲月》、十八集電視紀實文獻片《張學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