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2022年06月29日18:28:02 歷史 1769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公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一場「最熱的夏天」席捲了整個中國。

在我國歷史之上,鮮少出現這樣的時刻,這一年的五月份(陰曆),各地縣誌都記載了同一個詞語:「大熱」。

而它到底熱到啥程度?可以說是超乎你的想像。

根據《續東華錄》的記載:六月丙辰,京師威暑。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天津縣誌》也曾經留下記錄: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

即便是時隔兩百年,我們依然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那股灼熱的窒息感,而這場熱災所帶來的後果也是十分慘重的。

在持續了十餘天的「大熱」之中,北京連同附近地區,有超過11000人熱死,如此之大的傷亡,令後人難以想像。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乾隆八年的熱災有多熱?

據現代氣象專家專家研究換算之後,人們得出結論:這場大熱主要集中於1743年7月20日至25日。

這一階段,北京以及周圍區域平均氣溫在40℃以上,其中以7月25日最為炎熱,當天最高溫度估計高達44.4

對於製冷條件極其落後的農業社會而言,熱災絕對是最為致命、也是最無能為力的災害。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霜災可以外地運糧運煤支援,水災可以掘溝修堤,偏偏是「熱災」,令人毫無還手之力。

誠然,我國早在數千年以前就已經有了儲冰手段,但是人為儲存的那些冰塊,相較於龐大的人口基數,無疑於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實質性問題。

從朝廷到地方,所有的行政機構都陷入了一陣恐慌之中。

面對炙熱的太陽,即便是地上的「天子」也顯得那麼渺小。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大熱」一開始,最早受到影響的便是農民。

農曆五月、六月正是北方麥子收割的季節,可是頂着如此酷暑,幾乎無法進行勞作。

田地當中「土石皆焦」,單單是用腳在地里走上一圈,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任何鐵制農具稍一勞作便會滾燙如烙鐵一般。

一些農民不忍錯失耕作,強撐着進行勞作,卻因此發生生命危險,每天都會有人被熱死的消息傳來,為這大災之年又添了一絲恐怖。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即使在京城中,熱災的影響也極其巨大,全城數口水井幾乎一夜之間被舀盡,甚至就連一些濁水苦水,也成為了人人爭搶的對象。

根據河北高邑縣誌記載: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

即便是人們躲在房屋之中,牆壁背陰處仍然炎熱如火灼。

烈日之下,鉛錫一類的金屬都會融化,處處都是因酷熱而被烤死的屍體……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大熱一開始,朝堂之上的乾隆便收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無數奏報。

原本,他還只以為只有京城的天氣這麼熱,可不曾想,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整個北方全都出現了一樣的情景,各地都有百姓因高溫而死的案例。

以往地方大災,乾隆大可以大筆一揮,直接撥糧撥款。

但是熱災不一樣,撥出去的人極有可能會變成「被救助」的對象。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大災之年,縱使如皇帝也由不得自己,只能顧好京城的這一畝三分地。

乾隆皇帝多被後人以「好大喜功」所詬病,但必須承認的是,這場「大熱」以來,他的表現還是盡了力的。

「大熱」一開始,乾隆就立馬下令,對京師周邊的百姓進行救濟。

一面張羅着布施冰湯、藥餌,一面着人進行祭祀,期盼天災早日結束。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到了後期,乾隆甚至還下令開倉放糧,平抑米價。

百姓是熱災並非饑荒,這一舉動可見朝廷的拚命,只能說能用的招數已經全用了。

乾隆的恩賜不僅僅只限於百姓,頗為意外的是,還包括當時的犯人以及外國使臣。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大災剛剛開始,乾隆就想起了外來的幾位蘇祿國使臣(今菲律賓)。

他擔心使臣們中暑,還特意賜下了冰塊與解暑藥物,並且欽派御醫進行照顧。

五月二十九日,乾隆有體恤監獄當中的犯人,着令輕罪者予以減刑或直接釋放,重罪者,法無可免,但是也應該添置涼席草棚、發放冰湯予以照顧。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因為天氣過於炎熱,朝廷官員曾經上書,請求這兩日乾脆不要開庭,大夥一起放假。

對此,乾隆卻頗為不滿。

他特地下令:「所有部院及八旗引見人員,照常引見。其應辦事件,亦按期速辦,毋得稽遲。」

正是因為這道命令,才使得接下來的救濟活動得以進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災害的影響。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重視賑濟,熬過大災

作為皇帝,乾隆本人當然不用擔心熱死,從大災一開始,皇宮內就擺上了無數冰山,硬生生造出了一座「空調房」。

可雖然身體上涼快了,但是內心的焦灼是無法平息的。

這一時期,乾隆曾經寫下過:「冰盤與雪簟,瀲灧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意思大概是,雖然自己在皇宮裡有享之不盡的「冰盤」與「雪簟」,甚至還頗有涼意。

但是,每天因為熱災還是輾轉反側,心神不寧,每每想到那些正處於酷暑之中的黎民百姓,總是心痛不已。

政治上能做的做完以後,乾隆也不忘求神問佛。

這段日子裏,他曾經多次召見欽天監大臣,詢問天象。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看見皇帝吃這一套,有愛逞能的大臣急忙站出來提了四條意見:

一、弛禁賭博;二、恢復陋規銀兩;三、稅課再減;四、刑罰寬鬆。

這些建議看似沒有什麼問題,但關鍵在於這個原理,實在過於糊弄人。

「使民自便,則和氣感召,自可雨賜時若。」也就是說,只要老百姓高興了,自然也就降雨了。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對於這種堪比「廢話」的建議,乾隆當場勃然大怒。

史書記載:言畢,乾隆帝頗為惱怒,訓斥其「悖理傷道,莫此為甚。」

後來乾隆甚至還再次下詔:「若似此卑鄙悖謬,任意捏造且有意惑人聽聞者,則不可不加懲治。」

即誰要再這樣胡說八道,小心你們的腦袋。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從這一小事,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乾隆內心的焦急。

之後實在是沒有辦法了,乾隆最終也勉強下了一道「罪己詔」,反思亦凡自身過錯為百姓祈福,希望早日度過這場災禍。

整場災難面前,乾隆的表現還是相當可圈可點的。

雖然這些行動從事實上沒能改變天氣,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舉動對於人心的安撫。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百姓們在酷暑之下有了免費供應的冰湯,市場之上米價也越來越便宜。

總的來說,人們有了挺過這場災難的底氣。

幸運的是,這場災害並沒有持續太久,僅僅過了十餘天,熱浪便得以褪去,國家再次恢復平靜。

雖然「熱災」過去了,但「熱災」所帶來的影響仍然存在,災後的賑濟、組織生產都是當前要做的工作。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除此之外,朝廷也意識到,大災所帶來的大旱,必然導致糧食減產。

為了避免饑荒,乾隆還下令南方省份迅速調糧,不得延誤。

同時注意流民安置,不要讓流民全都湧向京城,以免滋生瘟疫。

這一時期的抗災過程,即使是放在今天也頗具借鑒意義。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當年十一月,果真如朝廷所料,大量災民湧入北京。

這一時期,朝廷先是予以安置,等到十二月又統一組織,安排其來年生計,甚至還採取了「以工代賑」的手段,可以說是令人大開眼界。

乾隆能夠在大災面前做到鎮定自若,有條不紊地進行處理,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我國古代社會一直所追崇的「民本思想」。

任何皇帝任何官員所接受的教育理論便是「愛民護民」,正因如此,乾隆才能挺過這場災害。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乾隆八年「大熱」的背後原因

而乾隆八年為何會如此炎熱?

由於年代久遠,缺乏足夠的氣象資料,如今的我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已然不大可能。

目前主流說法認為,這場「大熱」源自於乾隆年間大肆修建宮殿砍伐北京附近的植被,由於植被遭到破壞,才最終導致了這場大熱。

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是頗為勉強的,畢竟農業社會對環境的破壞相當有限,相較於工業社會簡直不值一提。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事實上,即便是乾隆從上位開始只做砍樹這一件事情,也很難在八年時間裏造成如此「大熱」。

想要解釋其背後的原因,我們最終還是要回到氣候問題之上。

事實上,不同歷史年代的氣候溫度並不是恆定不變的。

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當中,就曾經對相關問題進行過探討。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小冰河期影響,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平均氣候也大有不同。

在文章當中,竺可楨引用了挪威雪線高度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為參照物,對應近五千年來的歷史,總結了從晉朝以來的中國各時期溫度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年溫度變化當中,乾隆年間正處於小冰河期的回暖時期,是相對溫暖的一個時期。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總體上來看,氣候溫暖對於農業社會所帶來的好處有很多,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糧食增產,所謂的「康乾盛世」與之不無關係。

然而,冰河期回暖好歸好,但也有着重大的問題,那就是人類無法掌控。

只要其超過了人類社會所能承受的最大閾值,便會出現這種千百年難得一遇的「大熱」。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不過雖然這場大熱百年難遇,但是當我們進入到了二十一世紀,類似的高溫事件也越來越多。

以2022年6月25日數據為例,目前,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38個國家站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6月歷史極值。

其中共有三座城市氣溫高達44℃,分別是河北靈壽、藁城、正定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單從溫度上來看,這三座城市已經趕上了乾隆八年的那場「大熱」。

不過,如今我們面臨的卻不只是氣候回暖,更主要的在於工業社會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雖然目前隨着科技進步,我們並不太可能出現乾隆時期「熱斃萬餘人」的慘狀,但是相關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加以注意的。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對於「氣候變暖」,很多人並未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

甚至有人認為「氣候變暖」未必是一件壞事,甚至還讓冬天更好過了。

但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國家氣候中心早在去年就曾經表示:雖然全球變暖並不會造成直接危害,但是它意味着未來的確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增加了。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這也就是說,伴隨着全球變暖的,往往並不是普遍而均勻地升溫,更有可能的是極端的熱或極端的冷。

當前的溫度變化我們尚且能夠以科技能力來承受,但是沒人敢保證,下一次溫度變化會在何時,能否抵禦。

乾隆作為封建社會的君王尚且會「加以自省」,身為當代人,我們更應該了解相關知識,腳踏實地地做好環保工作。

乾隆八年有多熱?溫度高達44.4℃,超11000人熱死,官員陷入恐慌 - 天天要聞

參考資料:

  1.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竺可楨.
  2. 《乾隆八年酷熱天》.哈恩忠.
  3. 《乾隆八年京畿地區應急體系初探》.汪波.
  4. 《乾隆八年曾現超級三伏天》.劉巍.
  5. 《乾隆年間北京城的高溫記載》.曹冀魯.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湖南省汝城縣原縣長周小陽被逮捕 - 天天要聞

湖南省汝城縣原縣長周小陽被逮捕

新京報訊 5月21日,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官微消息,湖南省汝城縣原縣委副書記、縣長周小陽(正處級)涉嫌受賄一案,由湖南省郴州市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經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由婁底市婁星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日前,婁星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賄罪對周小陽作出逮捕決定。該案正在進一步辦理...
一地市委書記,任上被查 - 天天要聞

一地市委書記,任上被查

湖北省紀委監委5月21日消息,恩施州恩施市委書記、二級巡視員蘇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湖北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蘇勇(資料圖)報道顯示,5月15日,蘇勇出席了公開活動。公開簡歷顯示,蘇勇,男,土家族,1971年2月出生,湖北咸豐人,199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7月參加工作,華中農業大學農作物專...
看到賴御史的悲慘結局,才明白林相懟慶帝的高明,范閑註定是孤臣 - 天天要聞

看到賴御史的悲慘結局,才明白林相懟慶帝的高明,范閑註定是孤臣

《慶余年2》的劇情已經漸入佳境,又體會到了第一季熟悉的權謀燒腦感覺。尤其是第十集的朝堂博弈,真的一個個都是千年的老狐狸。看完了一遍後,還能讓觀眾復盤。#頭條創作挑戰賽#之前范閑故意收了檢蔬司戴公公的三千兩,然後就被賴御史彈劾了。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辯論,才引出范閑「受賄」的深意。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中國歷史上,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立,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三大災害之一。研究表明,蝗災通常在旱災之後發生,蝗蟲吞食禾苗莊稼,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巨大打擊。
國際茶日 | 不解之緣,當土耳其茶葉遇到中國龍井 - 天天要聞

國際茶日 | 不解之緣,當土耳其茶葉遇到中國龍井

5月21日是「國際茶日」。土耳其是全世界人均茶葉消耗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眼下,正值土耳其採茶季。里澤省位於黑海沿岸,這裡降水豐富、山脈綿延。冬天厚厚的積雪覆蓋茶樹,而到了春天,融化的雪水就會滋養土壤,使生長出的茶葉保持穩定的風味。每年的5月中旬到11月初,都是土耳其茶的採摘季。傳統的採摘方式是用大剪刀收割,...
特稿|揭秘徽州千年「譜牒」 - 天天要聞

特稿|揭秘徽州千年「譜牒」

「國有史,方有志,族有譜」,一卷卷泛黃的族譜里藏着故土的「根與情」,也藏着中華文明的代代傳承。近日,在蒙古國烏蘭巴托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徽州文書「徽州千年宗姓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這是安徽省首個入選該名錄的項目。目前,全國入選該名錄的項目僅17項...
歷史不會忘記萊希 - 天天要聞

歷史不會忘記萊希

伊朗總統萊希因直升機空難死亡令人不勝唏噓。 萊希在2021年當選伊朗總統,在不到三年時間裏,就做了很多大事,為伊朗戰略轉向保駕護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算是很好地完成了哈梅內伊的任務。 ....
2030年的智慧城市,什麼模樣? - 天天要聞

2030年的智慧城市,什麼模樣?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意見圍繞總體要求、全領域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全方位增強城市數字化轉型支撐、全過程優化城市數字化轉型生態以及保障措施等5個方面着力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數據局 財政...
6件珍貴文物,多和松江有關,他們直接捐了! - 天天要聞

6件珍貴文物,多和松江有關,他們直接捐了!

「松江的寶貝理應留在松江!」在日前舉行的松江區博物館接受捐贈儀式上,熱心市民陸俊偉質樸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當天和他一起來到博物館捐贈文物的還有鄭旭華、封履寧、李益忠、梅亞民4名松江市民,博物館工作人員認真聆聽了每一名捐贈者和文物的故事,並為他們頒發捐贈證書。「在國際博物館日和松江區博物館開館...
藩屬國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為啥中國人不同情,反而還批評朝鮮 - 天天要聞

藩屬國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為啥中國人不同情,反而還批評朝鮮

藩屬國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為啥中國人不同情,反而還批評朝鮮.在歷史的長河中,朝鮮半島不僅僅是今天我們熟知的南北朝鮮,它曾是中國的藩屬國,後來更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當朝鮮半島從中國的影響中逐漸走向日本的控制時,中國人對此反應如何?是同情還是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