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引洮水利夢1958——1961年耗費幾十萬民力最終慘淡收場

2022年06月27日09:14:02 歷史 1070

甘肅省委為解決定西平涼等地區乾旱少雨、植被稀疏、苦瘠異常等生存問題而上馬引洮工程。

該工程被稱為「樣板水利工程」,有「銀河落人間」、「高山運河」之稱。1958年6月開工之際曾被宣傳為「共產主義的工程,英雄人民的創舉」。然而這項工程歷時三年多,耗費幾十萬民力,最終卻以慘淡的結局收場。

中國甘肅:引洮水利夢1958——1961年耗費幾十萬民力最終慘淡收場 - 天天要聞

洮河黃河上游支流,發源於甘肅省碌曲縣境西部的西傾山東麓,流經甘肅省碌曲、夏 河、卓尼、臨潭、渭源、臨洮、永靖等縣,全長673.1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河水資源非常豐富。

1957年冬,甘肅省第二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蘭州召開。在制訂了「苦戰三年基本改變全省面貌」、「六年實現農業四十條」的全面規劃。會議期間有人提出從南部的洮河入手,以 「引洮濟渭」的方式解決甘肅東部的乾旱問題,在省委支持下,水利局、鐵道部第一設計院、西北水利勘測設計院、定西農建局等單位聯合派出工作人員一同實地勘查。然而,查勘隊伍尚未歸隊,省委便在1958年2月會議結束時決定實施引洮工程

1958年3月,勘查人員提出引洮工程的雛形,即 由岷縣龍王台引水,沿洮河左岸經岷縣的梅川、會川的中寨集到靖遠新堡子川,長達760公里,加上從月亮山引到董志塬,長約350公里,共長1100公里。這一線路幾乎橫跨整個甘肅東部,僅從規劃就可想見其難度。 時人已意識到渠道所經地區全是黃土高原,高山土壤顆粒稀疏、含有鹽鹼、空隙很大,一旦水流侵蝕易滲漏,容易引起渠道底層塌方和下沉,這一攸關渠道質量的土質問題在世界上尚無有效解決辦法,渠道途經很多高大的分水嶺,需穿越許多工程量大而複雜的水洞,無論是技術還是資金要求都完全超出了當時的負擔能力。

但引洮工程計劃引水30億公方,流經隴中十多個縣市,灌地700多萬畝,「每畝增產300斤,即可增產21億斤糧食」,這一巨大的誘惑使得甘肅政府喊出了 「只要能把洮河引上山,要什麼我們就有什麼」、 「水不上山不結婚」等口號。

然而採用「邊測量、邊設計、邊施工」 的三邊政策、勘測未完成就倉促上馬的引洮工程,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失敗隱患。要求用三年甚至兩年時間, 「民辦公助、就地取材」 的興辦方針意味着國家投資為輔、人民群眾支援為主,工程所需的勞動力、資金、糧食、物資遠遠超 出省委最初的預計,隨着工程的持續和難度的加大,工地所需物資大大超過百姓的承受能力。甚至工程最終產生的灌溉田畝數 ,也不過是向渠道所經地區 行政領導簡單詢問其轄境內耕地面積的結果,根本沒有勘測並確定渠道的具體流向以及渠道流經地的實際情況,潦草程度可見一斑。

工程開始不久,種種實際困南就讓無數民工萌生離開的念頭:極少蔬菜

供應,食鹽匱乏,沒有房子,只能住在潮濕的窯洞里,由於缺乏燃料開水供應極少,更無法燒熱炕,施工點道路不通,只能靠人力往山上背糧食,沒有機械化施工工具,只能靠人力肩扛背背,工時間長,「兩頭不見太陽」,動不動搞「夜戰」等等。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要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修建一條「山上運河」,所遭遇的抵制與質疑可想而知,民工的怠工與逃跑從未停止。據統計開工半年共有約9000餘人逃跑,有約1000餘人又被遣返工地,4000餘人跑回原籍,2000餘人在蘭州、白銀、玉門等城市打工,近1000人逃往青海、新疆等省外謀生,還有約900餘人下落不明。1959年3月中旬引洮工地實到民工16.9萬人,到7月初為止 已就逃跑2萬多人。

引洮工程的渠首設在岷縣古城村,在此修古城水庫以抬高洮河水位,使它經過修好的導流槽,流向所設計的渠道,因此其修成與否對整個工程休戚相關。1958年8月,引洮工程局提出 《古城水庫規劃設計要點(草案)》,9月1日正式開工,2萬民工先後在此勞動。1959年4月8日,古城水庫實施強制截流,14日圍堰龍口合龍。但由於導流槽工程還沒開挖到設計斷面,致使導流能力不足,加之洮河水勢兇猛,衝垮決口,截流失敗,損失麥草80萬斤、 鉛絲7.5噸、麻繩3.5噸等。7月1日古城水庫再次截流。但8月11日突降大雨使洮河水位驟升,12日再次決口,損失慘重,沖走木料約1500公方,炸藥70多噸,糧食17000餘斤,其他物資價值約38萬元,淹死搶救物資的民工3人,毀民房1300間,田禾3800畝,受災居民4000戶20000多人。古城水庫的再次決口打斷了「七一」通水大營梁的計劃,嚴重影響民工情緒,逃跑現象更加嚴重,天水工區一大隊一夜就逃跑了39人。

1959年7月15日甘肅省向中央報告稱:「嚴重缺糧地區的人口共有154萬,這些地區一 般吃不到半斤糧,全省浮腫病96000多人,據初步統計因缺糧和浮腫病致死的有2200多人,非正常流入鄰省的人口約60000多人,本省境內各縣互流的還有10000多人。有些地方生產陷於停頓狀態。」然而廬山會議後風向急轉,呈交這份報告的甘肅幹部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形勢又成「一片大好」, 而當時由於糧食及副食品階段性匱乏,個別工段先後發生浮腫病及死亡現象。工程局衛生處副處長經過細緻調查,認為是營養缺乏所致。但 此類言論立即被視為「右傾言論」,衛生處大肆批判所謂「資產階級主觀主義錯誤觀點」。「反右傾」運動使得人人自危,民工們連一句「吃不飽飯 、活兒太重」之類的話都不能說,一旦被聽到,都會遭到批判鬥爭。

但隨着災情的進一步加劇,甘肅省每日口糧在7兩(16兩秤)以下的就有510萬,其中約80萬人左右每天只能吃到2兩。甘肅的飢餓和人口外流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終工程與1962年3月8日正式宣布下馬。

引洮工程歷時三年多,期間國家投資1.5億元,花費勞力6000多萬工日,以及難以計量 的水泥、鋼材和木材,加之2418人死亡、400人傷殘。大量勞動力投入引洮工程建設,擠掉了提供糧食的受益區民眾的口糧,加劇了糧食的過量消耗,破壞了相關區域農業生產的正常秩序。由於大刮「共產風」,工程無償調撥了旱塬百姓的物力、財力,工程下馬時統計共 計平調4314萬元。洮河沿岸大量的原始樹木,在「就地取材」的方針指引下被大量砍伐用來製造木製工具、燒飯、取暖,極大地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高山斷崖、滾滾洮河以及用簡單工序製造出的炸藥、繩索、手工工具等增添了施工的種種危險,政治運動所帶來的改造、災難 鬥士挨打 、自殺的人數驟升,簡陋的醫療衛生條件導致傷病員難以得到有效醫治,亦有因階段性缺糧、缺副食品而帶來的浮腫病甚至死亡。 另外傷殘民工也較難得到有效的善後撫恤, 如榆中縣1萬民工陸續開赴引洮工地進行施工,「因工犧牲300人」,但「撫恤情況無考」。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看看2023年廣州考古有啥新發現 - 天天要聞

看看2023年廣州考古有啥新發現

5月17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物局)指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主辦的「尋跡羊城——2023年廣州考古新發現」展覽在南漢二陵博物館正式開展。「尋跡羊城」系列原創性考古新發現展,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加強考古出土文物...
學歷史、製作蠶絲扇,小學生探索唐代服飾文化 - 天天要聞

學歷史、製作蠶絲扇,小學生探索唐代服飾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 王媛通訊員 曾偲偲 饒思行 何苗5月17日,在武漢市江漢區大興第一實驗學校的唐代服飾文化體驗活動上,一二年級的學生們學習唐代服飾的歷史文化,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和勞動創造的美好。學生們通過一場精心設計的行前一課,跟隨研學導師的引導,穿越時空,回到了盛唐時期。通過多媒體展示和生...
鄧通被相師預測貧困餓死,漢文帝不信邪,結果卻助推這個結果 - 天天要聞

鄧通被相師預測貧困餓死,漢文帝不信邪,結果卻助推這個結果

我們提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時,總是繞不開文景時期民間積累的財富。儘管漢文帝確實在自己的生活上比較節儉,但他在某些人身上也是很奢侈的,比如他寵幸的鄧通。1.受到賞識鄧通是蜀郡南安縣人,因為會持棹搖船在宮中當「黃頭郎」,即管理船隻的小吏,因頭戴黃帽而得名。
5·18國際博物館日,小眾博物館的大趣味,沿黃九省(區)聯動直播來啦! - 天天要聞

5·18國際博物館日,小眾博物館的大趣味,沿黃九省(區)聯動直播來啦!

黃河萬古流淌,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明印記。從巴顏喀拉山蜿蜒向東,黃河一路奔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發祥地,擁有豐富燦爛的文化資源,也是博物館非常集中的區域,其中不乏薈萃國寶重器的知名博物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
從馬來亞戰役看,日本對英國的態度轉變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從馬來亞戰役看,日本對英國的態度轉變是怎樣的?

馬來亞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跟英國於馬來半島所進行的一場局部戰爭。戰役期間,英軍可以說是被狠狠地打了一巴掌,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英國也由此被貼上了恥辱的標籤。因為在馬來亞戰役中的糟糕表現,英國便給人留下了不堪一擊、完全不是日本人對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