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大嶺山「紅色講古台」:87歲老交通員劉蘇紅講述革命故事

2021年10月04日18:19:02 歷史 1798

10月4日,東莞市大嶺山鎮大嶺村在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開展了一場意義深刻的「紅色講古台」。人們齊聚一堂,聽老交通員劉蘇紅用客家話動情地描述交通員真實而艱苦的革命往事,現場學習大嶺山紅色革命歷史,增強愛國愛黨情懷,傳承紅色基因。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位於東莞市大嶺山鎮大嶺村大王嶺,是東江縱隊各個發展時期的重要活動地,是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一——東江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質樸厚重的舊址、優美逼真的主題彩繪、風格突出的主題雕塑……大嶺山鎮大嶺村全面升級改造後,已成為人氣旺盛的紅色美麗鄉村,在今年國慶節假期期間更是遊人如織。在當天的「紅色講古台」現場,劉蘇紅老人講起了自己當年為游擊隊送信的革命故事,許多遊客被吸引過來,靜靜地駐足聆聽。

劉蘇紅現年87歲,黨齡46年,是一名老交通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吳石嬌的動員和帶領下,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姐妹會」,主要為部隊送情報等後勤工作,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

東莞大嶺山「紅色講古台」:87歲老交通員劉蘇紅講述革命故事 - 天天要聞

「當年送信時我經常假裝成一個打豬草的小姑娘,遠遠看到國民黨的兵過來,就提前蹲在路邊,開始打起豬草。那時我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確保身上的信件安全,因為這關係到整個部隊的安全。」回憶起革命時期的往事,劉蘇紅老人仍然激動不已。

「當時正值一個非常時期,敵人將周邊的道路卡得異常嚴,我帶着信件通過其中一個關卡的時候,一個國民黨兵突然把我攔住,並搜我手中的籃子。」劉蘇紅老人回憶,在一次送信過程中,她機警地把信件從藏在籃子里改為捲起來藏在頭髮里,躲過了一劫。但這次差點丟了性命的經歷卻更加堅定了她的意志,她始終不放棄,一直堅持為游擊隊送信。

劉蘇紅老人不僅見證和親歷了那段光輝而厚重的歷史,也樂意將這些歷史和意志傳承下去,她希望青年們能銘記過去的歷史,努力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革命需要自己去哪裡,自己就去哪裡。如果沒有人去送信,我們就會非常被動。」現場,劉蘇紅老人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革命時期的鮮活故事,以信仰動人,真情感人,將愛國愛黨的情懷根植在每一個人心中。

「這位奶奶就是一本活的史書。」現場一名青年黨員表示,循着老人的動情描述,就好像自己也經歷了那段紅色歲月,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英勇頑強、忘我犧牲的寶貴精神。

「這裡就是一處新穎又鮮活的紅色教育課堂!」一位帶着孩子體驗大嶺山紅色旅遊的家長也表示,牆上的彩繪、路邊的雕像,還有老奶奶講的故事,讓孩子在入景入情入心中增強歷史認同感,加倍珍惜革命先烈們奮鬥而來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練就過硬本領。

據了解,今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大嶺山全面鋪開「紅色講古台」,讓老幹部和老百姓用平易近人的方言、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宣講黨的百年歷史和大嶺山的革命歷史,不斷提升宣講的時代性、吸引力、感染力,引導黨員幹部青年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蔣幸端 通訊員:大嶺山宣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蔡冬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嚴守黨的組織紀律《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 - 天天要聞

嚴守黨的組織紀律《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

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點擊收聽:撰  稿:段  裕、葉  剛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從駐新疆的一兵團六軍選調幹部組建西北軍區空軍司令部,那個時候人民解放軍進疆部隊正準備集體就地轉業,很多指戰員對新組建的人民空軍心馳神往。六軍十七師四十九團政委趙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趙予征趁着趙予征來...
一批不同年代金銀錠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天要聞

一批不同年代金銀錠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國家博物館日前舉行唐末—五代、清、民國金銀錠入藏儀式。左為唐末-五代「紹」字五十兩銀錠,右上為清代「湖北鹽厘局薛永陞」五十兩銀錠,右下為民國時期官方造幣廠生產的金錠。(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唐末—五代「紹」字五十兩銀錠,保留了船形錠的原始狀態,使今人可以直觀了解此歷史階段大宗商業交易的...
中國海警5年來海上繳獲毒品超8噸、制毒物品超2噸 - 天天要聞

中國海警5年來海上繳獲毒品超8噸、制毒物品超2噸

新京報訊 據中國海警消息,作為海上禁毒的主力軍,近年來,中國海警局以「凈海」「凈邊」「禁毒兩打兩控」等緝毒專項行動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為主攻方向,重拳打擊懲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動。2019年6月至今,各級海警機構海上繳獲毒品8.729噸(冰毒3.066噸、氯胺酮2.136噸、可卡因2.322噸、大麻0.778...
董卓,曾經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無能 - 天天要聞

董卓,曾經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無能

董卓,作為東漢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軍事人物,其形象在後世的文學和歷史記載中往往被賦予了諸多負面標籤。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歷史文獻,尤其是《後漢書》和《三國志》等史書,可以發現董卓早年的形象與性格並非如《三國演義》中那般單一和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