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過一部電視劇,劇情早已經忘了,只有披頭散髮的崇禎帝朱由檢狠心砍下長公主手臂然後在煤山自縊的畫面還記憶猶新。
那個時候覺得這皇帝死的真是悲壯,後來歷史書看多了才發現,悲壯的又何止崇禎帝一人。南宋時陸秀夫背着小皇帝,帶着皇族宗親八百餘人跳海殉國的場景,要比這個悲壯多了。可明明,崇禎帝還有翻盤的可能啊,比如,遷都南京。
眾所周知,明朝的都城本來就在南京,燕王朱棣稱帝後才遷到了北京。南京作為陪都,政府機構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六部三司一應俱全,各個機構都是滿員配置,就差一個皇帝。如果當初崇禎帝由天津水路南下,可以完美的避開李自成的軍隊,安全到達南京後即刻就能無縫銜接的開工處理政務。野心勃勃的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就會發現,面對他的是幾十萬入關的清軍,崇禎帝坐守長江天險,養精蓄銳,等李自成的起義軍和清軍斗的兩敗俱傷之際再帶兵反攻回北京,那麼明朝的國祚至少還可以再延續幾十年。
既然遷都南京有這麼大的好處,為什麼崇禎帝沒有遷都,而是選擇固守北京,最後落個弔死煤山的下場?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崇禎帝並不是昏庸無能之輩,相反,17歲登基之初,就聯合朝中勢力拿下了魏忠賢,那個時候的他還是有挽大廈於將傾的膽識和魄力的。只是,崇禎帝的身上有個作為統治者最致命的缺點:太愛面子。
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隊伍越來越壯大的時候,崇禎帝就有了遷都南京的想法,只是,遷都這種事兒,一旦提出來,必然要承受守成派的罵名,崇禎帝不想承擔這個罵名,於是暗示內閣首輔陳演提出遷都一事,結果第二天朝會時,無論崇禎帝如何提醒陳演,陳演絕口不提遷都一事。崇禎帝只好在散朝後,又密詔翰林學士李明睿,由李明睿在朝堂上提出南遷的建議,到時候,李明睿一派的官員跟着附議,崇禎帝只需順水推舟即可。
可惜,崇禎帝高估了朝臣對他的忠誠。
南遷的建議一提出來,就激起了以陳演為首的北方官員的激烈反對,反對的理由無外乎都城南遷丟了祖宗社稷、宗祠尊嚴,滿嘴的忠君為國。於是,崇禎帝為了把自己從不顧「宗祠尊嚴」的負面評價里摘出來,不光駁回了李明睿的遷都建議,還把李明睿給貶謫了。給主子背了鍋的李明睿心灰意冷,至此沉湎酒色不問政事。
遷都的最佳時機,就這麼被崇禎帝錯過了。
而北方官員反對遷都,真的全是因為宗祠尊嚴嗎?恐怕,也不盡然吧。
南方官員對於遷都這件事,一直是無所謂的態度,因為遷不遷都,對他們來說都沒什麼損失,可對北方官員就不一樣了。
北方的官員,大多是門閥士族,根基在北方,家眷在北方,田產、房宅以及各種不便於搬走的又值錢的大物件都在北方,一旦都城南遷,利益必然受損,而且,南方有一整套的領導班子,到了那邊,就是人家的地盤兒,誰也不能保證過去之後,還能享受在北京的待遇,還能享有北京的權勢。怎麼看,都是一項賠本的買賣,所以就死命的阻止遷都。
而且,因為都城在北京,很多北方沒有的東西,都要從南方利用京杭大運河運到北京。五穀雜糧、蔬菜水果、木料瓷器、紡織品、軍需品以及麻、煤、桐油等,那麼多種東西都要由運河輸送,明政府在各地設立檢查站,負責對這一部分貨物徵稅。這一路上的貨物稅、通行稅以及其它的稅費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一部分進了國庫,還有一部分進了兩岸官員以及朝中位高權重者的口袋裡。一旦都城南遷,很多東西就無需再送往北京,那麼,某些既得利益者就少了很多灰色收入。而且,從歷史角度而言,京杭大運河不止帶動了沿河兩岸的經濟,更關係著沿途的民生,遷都影響極大,所以,他們只能阻止。
其實,如果崇禎帝能夠硬氣一點,堅持遷都,這些反對的大臣們也沒有辦法,畢竟人家才是皇帝,可是崇禎帝死要面子啊,不願背負丟掉都城的名聲,只能任由大臣們牽着鼻子走,最終導致了自己與明朝的覆滅。
據史料記載,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崇禎帝自知大勢已去,不願成為俘虜,於是留下遺書,弔死煤山,遺書的內容大致是說:諸臣誤我,致使逆賊直逼京師,朕死後無顏面對列祖列宗,是以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民間稱其「天子守國門」。
崇禎帝弔死煤山後,民間又稱其「君王死社稷」。
乍一看,兩句話都是在稱讚明朝君主的,可我看來,君王死社稷明明就是在諷刺朱由檢,如果他不是那麼愛面子,那麼瞻前顧後、優柔寡斷,明朝不至於那麼早覆滅,至少明朝的江山不會斷送在他手上。
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也是令人唏噓不已……
(文中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