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全文
大家好,我是家風建設宣傳團成員——來自經發黨委,宜川郵政分公司的張亞麗。今天我帶來的是來自宜川郵政分公司支部張艷玲主任在開展全縣「德潤丹州」家風建設活動中講的紅色家事,講的是他爺爺的真實革命故事:永遠的豐碑——一位老八路的故事。
為了方便大家聆聽,下面我將用第一人稱來進行宣講。
我的爺爺張志威,退伍後又名張儀,生於1908年2月,宜川縣高柏史庄頭村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當時的宜川還屬於國統區,懷有救國之心的爺爺在進步人士引領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延長縣、宜川縣秘密為黨工作。1940年3月秘密參軍,隨後東渡黃河成為八路軍129師386旅一名戰士。隨同於師長劉伯承元帥、旅長陳賡大將軍部隊,在山西太岳地區(今山西省長治市)開展抗日戰爭,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經歷了無數次的日軍「大掃蕩」。
據爺爺講,他當時就在李雲龍原型王近山所在的八路軍386旅,從1942年11月開始,386旅參與了長達30個月的沁源圍困戰,採取麻雀戰、狙擊戰、地雷戰、伏擊戰和破擊戰,切斷日軍補給線,先後作戰2700餘次,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爺爺的迅速進步,是與這樣一支精銳部隊的歷練分不開的。電視劇《亮劍》中的英勇戰士們也可以說是我爺爺的形象再現、精神再現。
1945年抗戰勝利後,爺爺率領連隊歸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爺爺參加了上黨戰役、同蒲戰役、打運城、臨汾、鄉寧等戰役。在一次戰鬥中,國民黨的子彈打穿了爺爺的左胳膊,他只是簡單包紮後仍繼續指揮戰鬥,直至戰鬥結束。在1947年7月鄉寧戰役中,爺爺被炮彈擊中,彈片穿透左腹,左腿面臨截肢,當時有幸正遇上陝西籍一名軍醫念及鄉黨情份,給予保守治療,保住了爺爺左腿。後來爺爺行走不便,子彈打穿過的胳膊也不能完全伸展。太原解放後,爺爺作為殘疾軍人住進了太原軍人幹部休養所。
其實在1940年參軍時爺爺已成家育有三子,在他的三兒子也就是我父親滿月回家探望後,便與家裡中斷聯繫。在後來的11年間,家裡人只知道爺爺去外面幹事去了,再無一點音訊。在外革命的11年間,爺爺無時無刻都在牽掛着家裡的妻兒老小,擔心他們的安危。因為宜川仍是國統區,不能與家人有任何書信往來,特別是在打運城、解放臨汾戰役中,幾回回站在黃河東岸,隔河西望,對面就是自己的家卻不能相見,那種對親人的思念和牽掛化作無限的革命力量,激勵爺爺更加奮發,期待早日結束戰爭與家人團聚。
1949年10月全國解放後,家裡突然收到爺爺的來信,說他還活着,就在河東的山西太原,要回家探親。消息傳來,家裡人才知道他這11年是在外面打仗,奶奶抱着三個兒子嚎啕大哭,傾刻間的宣洩,是太多的喜悅,連帶生活不易的委屈。那年臨近春節,爺爺帶着山西籍通訊員郭陽雲回家來了。在村口下了馬,爺爺拄着雙拐往家裡跑,下窯坡時,本來非常不方便的腿腳,陡然把爺爺絆倒,滾的一身黃土,奶奶迎面看到,這就是別離11年的老漢嗎?這真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嗎?這個時段,他大兒子正準備結婚,走時還在滿月中的三兒子,完全認不得這是他父親,孤兒寡母11年,因無勞力,家境破敗。家中的四合院已是斷壁殘垣,吃飯都是問題。我的父親(爺爺三兒子)在甘草上學,因繳不起口糧而停學。爺爺的回歸,奶奶心情最是複雜。11年了,爺爺沒給家裡帶回一分錢,走時好好的一個人成了殘疾人,我奶奶死活再不讓爺爺去部隊了。看到家境的變化和現狀,我爺爺前思後量、反覆掂量,也再不忍心拋下他們,決定拖着殘疾的身體留下來陪伴家人。今天,我們這些後輩說起爺爺的選擇時,覺得如果當時回到部隊,我們一大家子的處境一定會好。但仔細想想,誰又能體會奶奶在那11年間吃了怎樣的苦?要拉扯三個兒子長大,在養育我父親的月子里,奶奶乾重體力活,致使子宮脫垂,留下終身病根。家裡的農活,我大爺常給料理,就連沒裹足的我老外婆,也是儘力給幫忙干農活。奶奶心裏更是煎熬,日夜牽掛丈夫在哪裡?是不是還活着?村裡人勸我奶奶別等了,可奶奶再苦再累,還是堅持等待爺爺的消息。那年過完春節,陪同我爺爺的通訊員郭陽雲在我家居住兩個月後,回到部隊辦理了爺爺的退伍手續。
回到家鄉的日子,爺爺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從沒以自己是共和國老兵的特殊身份向組織提過任何個人條件。他言傳身教,十分注重對自己子女的革命傳統教育和培育,積極將二兒子送去參軍。就從給我們幾個孫子起的名字中,也能看出爺爺紅色革命的情結深入骨髓,大孫子軍子、二孫子軍兵、三孫子紅子。我的父親擔任村幹部十多年,把公家事比家裡事當真,從沒有一點私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我父親身為隊長,把最差的牲口以及不能用的農具分給自己家,這不正是紅色基因的延續嗎?
上世紀60年代,在落實退伍老紅軍優撫政策後,爺爺被評定為二級甲等殘疾軍人,享受到了國家的定補待遇,待遇從起初的每年幾十元增加到每年180元,醫藥費實行全報。老八路的故事也伴隨着我們成長,爺爺殺過敵人、立過功,成為我們家族的驕傲。1979年12月,72歲的爺爺去世。從此,英雄的故事再無人提及,40多年來往事塵封、無人知曉。
今年,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我縣又開展「德潤丹州」家風建設活動,尤其是倡導紅色家風,通過講家事、說親情,深入挖掘宜川革命時期共產黨人為革命作出貢獻的事迹,往事又一次歷歷在目,爺爺的革命經歷,就是最貼切的愛國主義教育、家風家教建設題材!我們沒能保留下爺爺的軍功章,但他身上那一處處槍彈傷疤和身體終身殘疾,就是他最寶貴的軍功章!作為紅色後代,我有責任有義務讓這一部部革命故事鮮活起來,豐富我們宜川的黨史,使其成為最好的素材和教科書,激勵後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住民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續寫新的篇章。
(作者:宜川縣郵政分公司支部張艷玲) 2021年6月
相信這樣的紅色故事,就在你、在我、在他的身邊,也許是在窯洞的土炕上,爺爺講給身邊的娃娃們聽,也許是在村頭的大槐樹下,老輩們講給後生們聽,這樣的紅色家事我相信有很多很多,通過我們家風建設宣傳團的不懈努力,一定會讓更多的紅故事、紅家事被發掘宣傳出來,成為一次精神的洗禮、一場喚醒紅色基因、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學習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