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日老一輩領導人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兩國正式建交,為了加強兩國友好關係,1979年,我國派出代表團出使日本,由廖承志任總負責人,粟裕擔任副團長。此次訪問的規模很大,迎接使團的日本人民也十分熱情,為使團安排的訪問地點都是一些經濟發達地區。
使團到達神戶時,遇到了一位特殊的迎接人。這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他來到使團下榻的地方,告訴粟裕的秘書自己名叫山田英一,特意從大阪趕來見粟裕,請他無論如何一定要幫他轉達。
秘書看他態度十分恭敬,而且年紀這麼大了,大老遠跑來也不容易,就去上報了粟裕。粟裕聽了也有些迷惑,因為他對這麼名字沒有一點印象,但對方指名道姓地來找他,肯定是認識他的,於是就接見了這位老人。
老人一見到粟裕就激動地喊道:「老首長好!」粟裕仔細端詳片刻,終於想起來對方是誰,當即上前緊握住他的手說:「我記得你,你是我的炮兵營長。」老人此時已經淚流滿面,哽咽着說:「老首長還記得我,您記性真好。」
這個山田英一究竟有何特殊之處?能千里迢迢趕來,見面直接叫粟裕首長,作為日本人竟還當過粟裕的炮兵營長。接下來就讓我來給您講述這背後的故事。
正文開始之前,朋友們別忘了動動你們發財的小手點贊關注一下,以便回顧往期內容,同時不錯過以後的精彩內容。
故事還要從抗日戰爭說起,1937年,日本正式發動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對於這場戰爭,不僅國際上反對,日本國內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他們在抗日戰爭的戰場上組成了一個特殊的機構,這個機構名叫「日本反戰同盟會」。
同盟會由日本鐵路軍杉本一夫成立,他在戰場上曾見過日本軍人對中國百姓的殘忍虐殺,後來被八路軍俘虜,又親身感受了八路軍的優待俘虜政策,這使他終於認清了日本侵略戰爭的醜陋面目,申請成立反戰同盟。
同盟會中清一色都是日本軍人,他們雖說著日語,身上穿的卻是新四軍或八路軍的軍裝,在戰場上對抗的也是日本侵略軍。老百姓親切地稱他們為「日本八路」,山田英一正是其中的一員。
山田英一本來是侵華戰爭中一名普通的炮兵尉官,在一次例行掃蕩中被新四軍俘虜。日本對士兵實行的都是軍國主義教育,在戰場上最恥辱的就是被俘虜,所以抗日劇中但凡輸了的日本軍官都要切腹自盡。
山田英一也是一樣,有着深厚的軍國主義榮辱觀,剛被俘虜時他自殺不成,就出言羞辱看守他的新四軍,企圖激怒他們來殺死自己。但我國的抗日軍隊對俘虜向來都是實行優待政策,不僅不殺他們,還會好吃好喝地養着他們。看着自己比外面看守他的人穿得還好,山田英一感到奇怪,他們明明該是你死我活的仇敵,如今他卻處處受到優待。
隨後新四軍又帶他去看望了其他同胞,他們同樣都是被俘虜而來,卻沒有一絲恐懼或者痛苦,甚至有的臉上還掛着笑容。反觀日軍對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的所作所為,山田英一覺得羞愧難當。
在他來中國之前,日本政府向他們灌輸戰爭信仰:他們是為大日本帝國的榮譽而戰,是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理想而戰,是為了與殘暴的中國軍隊對抗而戰。可今時今日他才發現,他所信賴的大日本帝國在殘忍地踐踏無辜百姓的性命,他所信仰的大東亞共榮圈根本就是虛偽的侵略借口,比起日本軍隊的暴行,中國軍隊的以德報怨更讓他懷疑這場戰爭的意義。
這場非正義的戰爭不僅使兩國人民陷入無情的戰火之中,還讓他在自己的良心面前抬不起頭。於是他主動申請加入了反戰同盟,經上級批准後正式成為「日本新四軍」,和其他同胞一起為「絕對反對侵略和非正義戰爭,堅持和平」而戰。
當時粟裕正是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山田英一跟着第一師打了好幾次仗,粟裕發現這個新來的日本兵在炮兵的戰術布置上十分厲害。經了解發現他在原來的日本軍中是個炮兵尉官,並且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
要知道技術兵在任何戰場上都十分寶貴,而且山田英一的受教育程度也比多數中國士兵要高,有他來加入新四軍,粟裕直呼撿到寶了。為了充分發揮山田英一的優勢,粟裕讓他幫忙訓練部隊里的新兵,山田英一欣然答應。
山田英一對新四軍的新兵們十分耐心,不管是從前在軍官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還是在戰場上自己領悟到的實踐知識,他都傾囊相授。新兵們在他的傳授之下都學得很紮實,為我國的抗日戰爭提供了提供了強大的軍事助力。
剛開始也有人會問他,為什麼身為一個日本人卻要來教中國士兵,他說他也同樣嚮往和平,可日本政府發動的這場非正義戰爭卻讓他蒙羞,他不敢想像若是中國士兵也像日本人對待中國百姓一樣對待他的家人,會是怎樣的情景。
他嚮往的是中國小朋友能和日本小朋友一起玩耍,他能和他的中國朋友平心靜氣地坐在一起喝茶,不會有人為此感到恥辱或者憤怒,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刀劍相向。他覺得這場戰爭日本虧欠中國很多,他為他曾是日本侵略部隊的一員而感到羞愧,所以想來彌補自己的過錯,想通過幫助中國贏得勝利來贖罪。
聽到這些話的中國士兵們無不對他感到肅然起敬,因為他們也同樣嚮往山田英一期待的和平安寧。部隊的新兵對山田英一都很友善,他在教官中的口碑也很好,於是他跟着新四軍打完抗日戰爭,又緊接着參加了解放戰爭,一路從普通軍官升到炮兵營營長。
在這期間,他不僅為新四軍培養了許多技藝精湛的炮兵士兵,而且還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雖然他並不是中國人,但新中國的烙印已經深深刻在了他的心中。
不過在戰爭結束後,幫助中國的他們始終不被日本政府所接納,反戰同盟會的成員們都留在了中國。直到1958年中日關係稍微緩和一點,他們才得以回到家鄉。山田英一回歸故土,卻無法受到應有的優待,因為當時日本的右翼勢力依舊佔據主導地位,山田英一幫助中國在他們看來就是背叛。
回國的他不僅時時刻刻都被迫處在日本特務的監視之下,還無法找到穩定的工作,明明是在自己的國家,還要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他更加懷念曾經在中國的那段日子。即便舉目無親,即便身為俘虜,至少那時的他吃得飽穿得暖,身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用像現在這樣孤獨地渡過漫漫長夜。
21年後的1979年,粟裕與代表團出使日本,當山田英一再次在報紙上看到昔日老首長的名字,他感到萬分激動。這個名字伴隨着他的青年時光,提醒着他當年的熱血與榮耀,是跟着他曾經的奮鬥歲月一起印刻在靈魂里的名字。所以他不遠萬里,從大阪趕到神戶,哪怕只能與粟裕首長匆匆見上一面,他也心滿意足。
幸好粟裕首長還記得他,兩個人相談甚歡。舊友相見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山田英一給粟裕講述他在日本的趣事,粟裕也向山田英一描繪他來日本看到的風土人情。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粟裕使團的行程安排得很緊,他們並沒有多少時間敘舊。
臨分別時,秘書給山田英一準備了一份禮物,以使團送的禮物代表兩國的友誼,可粟裕與山田英一之間還有更深厚的朋友情誼。此時粟裕手邊也沒有什麼貴重禮物,於是就讓秘書把自己的新襯衣和新領帶送給了山田英一,當作是他們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紀念。山田英一十分感動,當即表示自己一定會好好珍藏這份寶貴的禮物。
山田英一的故事只是抗日戰爭的一個縮影,它不僅提醒着人們這場戰爭的罪惡性,還為人們如何反抗非正義追求和平做出了表率。戰爭本就不該被發起,因為它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要兩敗俱傷,導致兩國人民都被迫陷於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
侵略者們更應該反思自己的過錯,將控制頭腦的貪婪與殘暴拋之腦外,並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應有的代價。而不是理直氣壯地將暴徒奉為英雄,將正義者貶為叛徒。一個民族最寶貴的是正確的榮辱觀,一個人最寶貴的是知善惡,如果整個國家都是非不分,那麼這個國家就離走向末路不遠了。
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大家喜歡本期內容,歡迎點贊、收藏、轉發、關注,我們將會帶您了解更多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