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稱王承書是美國的「吳健雄」,是因為王承書也曾是唯一參加中國核武器研製的女科學家,而吳健雄就曾是唯一參與美國「曼哈頓工程」的女性科學家,而之所以稱王承書是中國的「鄧稼先」,是因為王承書與鄧稼先一樣,也曾為研製核武器隱姓埋名,但是公眾似乎只知道鄧稼先,卻不曉得王承書,那王承書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王承書
王承書(1912—1994)湖北武昌人,1912年6月26日出生於上海,其父乃晚清進士出身,曾被清政府公派日本留學,北洋時期曾擔任內務部警政司司長,其母是揚州名門之後,王承書的曾外祖父何芷舠就是晚清第一名園——「寄嘯山莊」(也稱何園)的園主。
王承書有姐妹四人,父母分別以《詩經》、《書經》、《禮記》和《易經》四部古代典籍的首字為女兒們命名,因此她們的名字也都頗具書卷之氣,王承書在姐妹中排行第二。
王承書是隨父親任職定居於北京的,儘管其從小體弱多病,卻表現出極高的數學天賦,她曾就讀於北京培元女子小學和貝滿女子中學,貝滿女中是一所教會學校,曾有許多傑出女性都就讀這一北京教會名校,諸如李德全、冰心、謝希德、孫維世等人。
王承書
1930年,王承書考取了燕京大學物理系,而且是所在班級唯一的女生,在讀期間學習成績優異,曾獲得「斐托斐」金鑰匙獎,並先後於1934年和1936年獲得燕京大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至於王承書是不是中國大學培養的第一個女物理學碩士,還有待於史料佐證,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國內大學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卻不多見,比王承書年長一歲的陳省身,曾是清華大學培養的第一個數學碩士研究生,也僅比王承書早了兩年而已。
王承書與姐妹們合影
王承書碩士畢業後被燕京大學留校任教,擔任物理系的助教,著名女物理學家王明貞也曾就讀於燕京大學物理系並擔任助教,「二王」之間在燕園肯定曾有過交集,而王承書與學長張文裕還產生了戀情。
「七七事變」爆發後,儘管此時的燕京大學還相對安全,但王承書還是選擇離開了淪陷中的北平,而張文裕早在1934年就已經去英國留學了,王承書輾轉於南京、武昌、桂林、貴陽等地,最終於1939年與張文裕在昆明西南聯大重逢並結為伉儷。
王承書與張文裕結婚照
1941年8月,王承書前往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當時美國巴爾博獎學金基金會破例接受了王承書的申請,因為這個基金會原本是不接收已婚女性的申請,這個破例足以證明王承書的優秀,而這一切皆因為張文裕之故,因為張文裕此前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師從核物理大師盧瑟福教授,受張文裕學術研究的影響,王承書也自然接觸到了世界物理領域最前沿課題。
王承書博士生導師是烏倫貝克教授,烏倫貝克是世界公認的理論物理學方面的權威,他也是電子自旋的發現者之一,王承書與烏倫貝克教授合作發表了多篇關於稀薄氣體動力學方面的論文,並曾以他們的名字命名方程公式: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
王承書在美國留影
1944年夏,王承書獲得了密歇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又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1946年又先後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期間曾隨張文裕在普斯頓大學亨利實驗室從事核物理研究。
1949年秋,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時,王承書與張文裕產生了回國的念頭,但只是由於王承書懷有身孕而耽擱下來,儘管很多人都勸他們加入美國籍,但他們都不為所動而婉言謝絕。
左起:鄧稼先、王承書、楊振寧、張文裕
1956年11月,王承書與張文裕將一些有價值的科研資料打包入箱,並將兩部私用轎車、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產送人,夫妻倆攜6歲的兒子一起回到祖國,他們夫婦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科學家,而不是剛走出校門的留學生,由於他們所學專業的特殊性,美國聯邦調查局也是製造了種種障礙阻撓他們離開美國。
王承書被中國科學院安排到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擔任研究員,同時兼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1958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時,錢三強所長在籌建熱核聚變研究室的時候,專門與王承書談話並徵求其意見,將王承書調到熱核聚變研究室擔任副主任。
王承書
王承書曾到蘇聯莫斯科原子研究所學習取經,並翻譯了美國最新出版的有關熱核聚變的《雪任德計劃》,其後不久又翻譯了《熱核聚變導論》,填補了中國熱核聚變領域的空白,這兩本書也成為培養熱核聚變方面人才的基礎教材。
1961年3月,王承書再一次服從組織上的安排,轉到鈾同位素分離研究室擔任研究員和副主任,與吳征鎧、錢皋韻等人一起開始了隱姓而漫長的鈾同位素分離研究,這不僅是工作上的變動,而且是其專業領域的改變,但王承書毫無怨言地投入到中國核事業領域工作中,並在這一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王承書與張文裕合影
自1965年初,王承書先後擔任605所研究員及副所長、二機部第三研究院研究員及革委會副主任、大型氣體擴散機總設計師等工作,解決了凈化級聯計算、級聯的定態和動態計算等重要科研成果,為中國第一座鈾濃縮氣體擴散工廠分批啟動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於王承書所從事的科研工作,是屬於高度機密性質的,她從學界同仁的視野中消失了三十年,與鄧稼先等科學家一樣隱姓埋名而不為外人所知,而且是這個群體中唯一的女性,這就非常了不起,說她是無冕的「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也不為過。
王承書夫婦與兒子一家合影
自1978年初春全國科學大會之後,王承書先後擔任核工業部研究員、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及高級顧問、「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離心和激光分離鈾同位素兩個專家組組長。
1980年,中國科學院恢複評定學部委員制度時,德高望重的王承書當選為學部委員,這是國家給予一個科學家的最高榮譽,1948年中央研究院評定第一屆院士時,沒有女性科學家入選,1955年中國科學院第一次評定學部委員時,只有婦產專家林巧稚一人當選,而1980年第二次評定學部委員時,女科學家當選學部委員的,似乎只有王承書和何澤慧兩個人,陸士嘉當然也有資格當選,但是被她婉言辭謝了。
王承書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之初,王承書師從其導師烏倫貝克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時,有許多研究成果都頗具學術價值,只是她的那些論文未能及時發表而不被學界所知,七十年代烏倫貝克將這些論文公開發表,在世界學界再次引起轟動效應,並經常被科學家們引用,因此王承書的學術能力,不是一般女性科學家所能達到的。
左起:王承書、張文裕、楊振寧、鄧稼先、周光召
1994年6月18日,一代女核物理學家王承書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而其丈夫張文裕比她早走了兩年,終年也是82歲,這似乎也是某種巧合吧,在中國科學家群體中夫妻雙方都是搞核物理研究的,似乎只有王承書與張文裕和何澤慧與錢三強這兩對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