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也就是對武裝力量進行檢閱的儀式,說來這種儀式早在公元前的中國周朝、古埃及、羅馬等國便已經有了閱兵活動。全國解放後,也多次舉行過盛大的閱兵,歷來被認為是展國威、揚軍威最佳方式因而十分重視。我國現代閱兵式的藍本還得追溯到1949年10月1日的那一次,那是全國解放後的首次閱兵,出現過無數激動人心的畫面。
這一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便已經基本宣告了蔣系的覆滅。六月籌備會議中便已經決定要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出於各種考慮時間是保密的,西方通訊社對此有種種揣測。認為或許是中國人辦事講究選擇吉日良辰,可能會在1950年的元旦,要知道元旦是中國人認為一年中最好的喜慶開端日子。
也有西方記者認為,各方面精英都雲集北平,可能會選擇辛亥革命的雙十節10月10日這天舉行開國大典。結果是他們的猜測都錯了,具體的時間是一直到10月1日當天上午十點左右才向全世界公開,而當時距離開國大典正式開始的時間只剩5個小時。對這個時間保密已經選在下午,也是對安全的考慮,當時南方一些地區還未解放。
蔣系的空軍時常侵擾北方,並圖謀破壞大典,但他們的夜航能力不行。轟炸完之後,必須在天黑前返回,如果上午舉行就夠他們返回的。下午舉行就來不及飛回了,所以選在下午,後來空軍戰鬥力增強之後才改在上午舉行。同樣讓西方人沒想到的是首次受閱的空軍,簡直是令他們震驚,令國人振奮。
當時空軍其實並未正式成立,只有一支組建不久的飛行中隊,因此對於空軍是否要參加受閱也是考慮了很久。一直到9月1日,閱兵總指揮聶元帥才正式傳達指令:除了地面部隊以外,空軍也要出動。臨時決定也是有緣由的,在三個月的訓練後空軍已經有了作戰能力,當時也下定決定發展自己的空軍。
空軍的參加還可以起到提高自信、震懾的作用,只不過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朱總所說要是能多幾架就好了。最初決定參加表演的只有P-51戰鬥機,而它只有9架,於是又加上了運輸機、教練機、轟炸機。但這也只有17架,數量還是略少,如果再多一些也能讓敵人搞不清我們的狀況。
一番思索後,總理給出了一個方案,戰鬥機的飛行速度快。可以把那9架放在前面,飛過之後繞一圈跟在後面,這樣的話就多出了9架。進行訓練後發現是可行的,便採取了這套方案,展現在人們面前的便有26架。他們的訓練很不容易,參加的17架中既有戰鬥機又有教練機。不同的飛機飛行的速度都不一樣,在通過天安門時,要保證整齊、分毫不差是很有難度的。
顯然他們做到了,復飛一次也配合得很是完美,經過反覆摸索和精確計算後。總算是達到了萬無一失,參加首次閱兵儀式的飛行員中,有一位叫王延洲。他早年就讀於黃埔軍校,後在美國學習飛行,抗戰中曾擊落過5架日本飛機。
他後來回憶說:「56年過去了,偉人聲音還常常盤旋在我的腦海里,就像剛剛聽到一樣。」、「飛過天安門上空時,下面真是一片紅旗的海洋。直到現在,我對這種鮮艷的紅色都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回想起來,其實有點心酸,可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所幸走過那段艱苦的歲月,無論是空軍發展還是海軍、陸軍,發展都已經大為不一樣了。空軍成為一支由航空兵、雷達兵、高射炮兵等多兵種,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等多幾種組成的高技術軍種。
七十周年閱兵式上,陸海空兵參與的戰績達160餘架,組成了12個空中梯隊。想必那些先輩們若得知也會感到欣慰吧,這盛世,如他們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