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朝鮮戰爭,讓中國欠下蘇聯86億軍火債,新中國是如何還清的?

2021年04月22日19:52:23 歷史 1278

1958年,新中國成立未滿十年,還是百業待舉的年代,發生了極不平常的事。這一年,因意識形態、軍事問題等方面的分歧,中蘇關係急劇惡化。中國在建國初期就欠了蘇聯86億的軍火債成為一塊巨石,壓在了年輕的共和國肩上。那麼新中國是如何還清這筆債的呢?

一場朝鮮戰爭,讓中國欠下蘇聯86億軍火債,新中國是如何還清的? - 天天要聞

86億軍火債的構成

提到這筆欠款,首先要追溯到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朝鮮戰爭爆發,新中國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選擇派遣志願軍支援朝鮮,展開了一場歷時三年的艱苦卓絕的戰爭。

我們要知道,戰爭對於軍費的消耗十分驚人,然而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基本為零,軍工產業也相對落後,百業待興。新中國保證全國人民吃飽飯尚且存在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與周總理決定向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求助。

事實上,蘇聯對於朝鮮戰爭的態勢也十分惱火,此時的北朝鮮政權搖搖欲墜,蘇聯急需有人出兵朝鮮擋住聯合國軍向北推進的步伐。

一場朝鮮戰爭,讓中國欠下蘇聯86億軍火債,新中國是如何還清的? - 天天要聞

蘇聯不希望自己出兵援助,一方面戰爭中人力物力的消耗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如果與美國直接開戰,有可能再一次引起世界大戰。權衡利弊後的蘇聯決定將部分武器免費送給中國,然而絕大多數武器仍然需要中國花錢購買。

中方希望通過租借方式購買武器,卻被蘇聯駁回。最終雙方商定,1950年10月19日之前的戰爭物資按全價計算,以後的物資則半價結算。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為中國培訓了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飛行員,並向中國提供了60個步兵師和23個空軍師的裝備,從輕武器到重武器一應俱全。

當然,這筆戰爭軍費也是驚人的,共計30億人民幣,約合美元13億,以上是86億軍費的第一部分。然而事實上,當時的蘇聯軍隊已經裝備了諸如AK47自動步槍這類的先進武器。提供給中國志願軍的卻是很多二戰時期的舊武器,甚至於很多武器是經過維修後噴了新漆的。

一場朝鮮戰爭,讓中國欠下蘇聯86億軍火債,新中國是如何還清的? - 天天要聞

86億軍費的第二部分,則要回溯到中蘇友好的背景下,簽訂的一系列中蘇經濟條約。那時,處於中蘇關係蜜月期的蘇聯,為中國提供大量的汽車飛機、機械設備以及其他的各種建設援助。

然而中蘇友好關係破裂後,這些所謂的援助物資、幫扶技術,都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債務,被蘇聯要求悉數歸還。

另外,由於蘇聯要求撤出所有的援華專家,中國在蘇聯的技術幫助下,正在進行的257個科技合同被迫全面終止,其中就包括核武器研究。 蘇聯的單方面毀約,僅僅需要撤掉派往中國的技術人員、科學家便可。然而這對於中國來說,已經啟動了這方面的投入,半途而廢的項目,意味着可能「血本無歸」。

一場朝鮮戰爭,讓中國欠下蘇聯86億軍火債,新中國是如何還清的? - 天天要聞

另外還有9.8億的軍費,則需要說到1955年的時候,蘇聯將旅順軍港歸還於中國,然而滯留在旅順軍港的大量設備和武器,由於不便攜帶,難以運輸,被一起打包賣給中國,折算為9.8億。

熟悉中國近代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軟,中國在近代常有欠外債的情況發生,欠了外債,很多事情就受制於人。

蘇聯當時對中國的債權,就隱隱有向中國施壓之意。堅持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民族自尊心非常強烈,我們不願吃這一套。然而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該如何還債,成了需要緊迫解決的難題。

償還債務的方式

一場朝鮮戰爭,讓中國欠下蘇聯86億軍火債,新中國是如何還清的? - 天天要聞

儘管時間已過了大半個世紀,但必須要說,當年中國償還蘇聯外債的方式和過程令人驚嘆。中國是一個可信的大國,拖欠債務是不可容忍的,在1960年的中央會議上,毛主席決定儘快償還債務。償還債務之時,中國正經歷着三年自然災害,本國百姓的生存剛需尚且不足,還清債務可謂是雪上加霜。

但是,在不爭饅頭爭口氣的精神鼓舞下,中國舉國勒緊褲腰帶,開始了這一艱難的還債之路。那麼,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傳聞中所說的蘇聯向中國逼債一事呢?

就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沒有一個字提到過逼債,也就是說,至少沒有看到蘇聯有公開逼中國還債的情況。

但其實這一點也好理解,雙方畢竟同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當時雖處於某種意義上的一種對立狀態,但即便彼此無法親密相處,也沒有必要去做這樣的事,讓資本主義陣營看個笑話。而且在通常情況下,債務本身也不是即借即還的,有一定時間上的延展性。

其次,蘇聯方面,在赫魯曉夫上台後,蘇美關係也處於緊張狀態,為了拉攏同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蘇聯在1960年2月和1961年2月又恢復了對中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甚至於在1961年2月,赫魯曉夫召開了會議,表示願意幫助中國擺脫目前的經濟困境,援助物資中包括50萬噸的古巴糖和100萬噸的糧食。

一場朝鮮戰爭,讓中國欠下蘇聯86億軍火債,新中國是如何還清的? - 天天要聞

但中國政府不願以蠅頭小利為代價犧牲原則和立場。同樣不願再欠蘇聯的債和「人情」,1961年3月,蘇聯又提出,中國可以分5年還清,而且不計利息。但不久,中蘇在一些國際政治觀點上加大了分歧與矛盾的力度,中蘇關係再次進入冰點。

實際上,到了50年代,中國經濟仍處於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模式,與工業相比,農業的最大缺點是利潤附加值低,中國拿不出工業產品,用來償還蘇聯的債務,只能用農產品。政府通過控制農產品價格和計劃分配等手段。

除了保證工業生產的需要外,把中國具有優勢的農產品用於償還債務。其實蘇聯本身的農業生產能力,由於受地域氣候寒冷的影響,並不十分有利,對於中國提出的用農產品償還債務的主張,也可以接受。

所以中國在償還蘇聯的債務時,首先要用豬,蛋,蘋果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完成。舉個例子,就糧食和生豬生產大省河南而言,在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鄭州市肉聯廠在冬季到來之前的一個季度,平均每天要殺5000頭豬,這些豬肉主要用於償還欠款,結果造成鄭州地區自產豬肉沒有進入市場。

一場朝鮮戰爭,讓中國欠下蘇聯86億軍火債,新中國是如何還清的? - 天天要聞

但是對中國的農產品,蘇聯並沒有完全接受。他們也制定了嚴格的品質管理標準,拒絕接受他們認為不合格的農產品。當時中國第一產業價格低,而且自己人都吃不飽,用當時最短缺的農產品來償還,無疑是很痛苦的。那時候用大量的農產品償還債務,就是用中國人的血汗來償還。

相對的,前蘇聯向中國出售工業產品,附加值高。而且中國用低附加值的農產品來償還高附加值的軍品債務,自然是非常不划算的。償還債務的方式需要改變,那該怎麼做?

經過與蘇聯政府協商,中國開始用自己的礦產來償還債務,事實上,中國是世界上自然資源稟賦最好的國家之一,中國國土面積很大,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下,蘊藏着豐富的礦產。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工業還沒有得到發展。許多資源都不能有效地利用。某些寶貴的礦產資源即使被發現,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也沒有多大幫助,而蘇聯對中國的礦產資源有着巨大的需求。

一場朝鮮戰爭,讓中國欠下蘇聯86億軍火債,新中國是如何還清的? - 天天要聞

為了能早一點還清蘇聯的外債,新疆地區的可可托海礦區在當時承擔著中國償還債務的重負,在新疆自治區冶金局長的親自領導下,展開了浩浩蕩蕩的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採大會戰。這裡的環境十分惡劣,冬天的溫度基本在零下40度左右,那時的保暖措施和勞動保護遠不及現在。

在那個大家無私奉獻的年代,無數的人將青春都獻身於邊疆艱苦的工作生活,他們頂風冒雪,吃糠咽菜,一點一點地進行逐個爆破。可可托海礦區,對中國償還蘇聯債務的貢獻功不可沒。公共統計數據顯示,當時中國對蘇聯的債務總額中,35%是通過可可托海的礦產償還的。

一場朝鮮戰爭,讓中國欠下蘇聯86億軍火債,新中國是如何還清的? - 天天要聞

86億的債務,在現在巨大經濟體量的中國看來,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但在二十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86億絕對是個天文數字。我們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當時的領導人決定用礦產來取代農產品來償還債務,這大大減輕了當時中國償還債務的壓力。為中國節省了大量更急需的農產品,把這些農產品投入到國內人民的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民更為迫切的生活需要。經過這些努力,中國終於在1965年完全還清了蘇聯的外債。

在償還債務的過程中,中國曾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換來的卻是真正走上獨立、自立的道路。現在看來,中國的不結盟政策非常正確。這一政策可以使中國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不在國際上選擇邊緣位置,減少了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也使中國獲得了國際聲望和國際尊敬,收貨了極為寶貴的政治影響力。真真正正地獨立自主,成為了中國和平崛起的基礎。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裏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