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新加坡!從現象級應用到清空微博,Manus發生了什麼?

2025年07月11日23:00:19 搞笑 7178

7 月 11 日,網友發現曾經紅極一時的智能體產品 manus,已然清空了微博、小紅書以及抖音的所有內容。而在稍早前,manus 也剛被曝光已將總部遷往新加坡,除了核心研發團隊 40 多人遷往新加坡,其餘約 80 名非核心員工被裁。

「跑路」新加坡!從現象級應用到清空微博,Manus發生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圖/微博

7 月 8 日,manus 對外表示稱:「基於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我們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公司將繼續專註核心業務發展,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這算跑路了?是,也不是。

事實上,manus 聯合創始人兼產品負責人張濤早在 6 月中旬舉辦的 superai 大會上表示,manus 已經是一家新加坡公司。而從目前來看,關鍵事件其實發生在 4 月,當時 butterfly effect(manus 母公司)完成了硅谷風投 benchmark 牽頭、騰訊、真格基金、hsg 跟投的 7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主要用於擴張美國、日本、中東等海外市場。

再簡單整理下大致的時間線:

3 月,發佈即爆火;

4 月,母公司完成 7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

6 月,完成總部遷移;

7 月,核心團隊遷往新加坡,其他非核心成員進行裁員。

可以說,manus 的總部遷移、大裁員可以就是原計劃的一部分,至少談不上「提桶跑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anus 發佈之初其實僅支持了英文,發佈視頻也是全程英文,還需要特殊的網絡條件進行註冊。簡言之,manus 最初就是瞄準了海外市場,後面的遷移總部更是為了海外市場。

但有必要為了海外市場而整體遷離國內嗎?

不可否認的是,manus 起初確實「牆外開花牆內香」,海外僅有技術圈關注到,在國內則是藉由媒體傳播擴散到了大眾圈,成為一時熱議。同時引爆關注後,manus 很快就注意到了「中文用戶需求」,並宣布了與阿里通義千問團隊達成戰略合作:

「雙方將基於通義千問系列開源模型,致力於在國產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實現 manus 的全部功能。」

「跑路」新加坡!從現象級應用到清空微博,Manus發生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圖/微博

包括在後續,manus 官網界面逐步完成了漢化。這些動作都說明了,也許是因為國內市場的意外爆火,也許早有的計劃,但至少 manus 彼時是有想法同時開拓國內市場。

不過此後,manus 與通義千問 qwen 的合作始終沒有落地,註冊依然需要特殊的網絡條件,3 月到 6 月的線下社區交流活動也都在海外舉辦。而相比 x、tiktok 等平台的活躍,manus 在國內社交平台幾乎不存在運營。

今天看來,manus 開拓國內市場的想法毫無疑問被放棄了,其中的核心原因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具體到搬離國內,關鍵原因或許不在於「業務」本身。7 月 8 日,manus 裁員並遷往新加坡的消息曝出後,次日 manus 聯合創始人兼 ceo 肖弘就在即刻上發文提到:

「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場里做好產品,有很多不是來自業務本身和用戶價值本身的煩惱……如果最後有不錯的結果,證明作為中國出生的創始人,也能在新的環境下做好全球化的產品,那就太好了!」

橫空出世 100 多天:manus 沒有起飛,也沒有墜地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3 月初,就在 deepseek 的熱潮尚未褪去之時,一支中國團隊用一段英文視頻發佈了一款名為 manus 的通用智能體產品。在此之前,他們推出過另一款面向海外市場的 ai 產品 monica,用戶規模超 2000 萬。

相比 monica 在大眾市場的「默默無聞」,manus 稱得上發佈即巔峰,在很短的時間內刷屏了中文互聯網,從小紅書到微信公眾號、到抖音,大量的自媒體內容都在討論這個號稱「首個通用 ai 智能體」的 ai 產品。二手平台上一個邀請碼,甚至都被炒到了上萬元。

「跑路」新加坡!從現象級應用到清空微博,Manus發生了什麼? - 天天要聞

manus 用例「回放」(加速 5 倍),圖/ manus

直到 5 月 13 日,manus 才宣布開放註冊,所有註冊用戶可一次性獲得 1000 積分獎勵,每天可免費獲得 300 積分以執行一項任務。同時在付費服務方面,manus 提供了三種不同等級的付費訂閱計劃,費用從 16 美元/月到 166 美元/月不等,後續還增加了每位成員每年 390 美元的團隊版訂閱。

而在過去幾個月,manus 在產品層面也有了不少的改變:接入了 google drive,也在 ios 和 android 平台上線了移動端 app「manus ai」,還面向所有用戶推出免費的聊天模式。

不過圍繞 manus 的爭議在國內一直不斷,有人嘲笑其為「見光死」的網紅產品,也有人認可其的產品價值。從數據來看,manus 確實沒有一飛衝天,但也談不上「見光死」。

從網站數據分析平台 similarweb 的數據來看,manus 在 3 月發佈就獲得了 2310 萬訪問,隨後三個月有所滑落,但訪問量仍然維持在 1600-1800 萬。作為對比,另一款由百度前高管景鯤領銜打造的智能體產品 genspark,網站訪問量基本維持在 700-900 萬。

「跑路」新加坡!從現象級應用到清空微博,Manus發生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圖/ aiwatch.ai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anus ai app 在 4 月就上架了 google play store,下載量在 100 萬規模,5 月還登陸了 app store,但這部分移動端的用戶和流量並不在統計內。但據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在硅谷交流後的說法,openai、微軟、google 等巨頭「非常認真地看待 manus」。

但具體到國內,從微信指數提供的數據來看,除了發佈之初的熱度曾一度超越 deepseek,後續基本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不過相比國內類似的通用型智能體產品還是有一定的熱度。

「跑路」新加坡!從現象級應用到清空微博,Manus發生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圖/微信

當然,這也是 manus 基本放棄國內市場的結果,但關鍵的問題是,這麼做是合理還是錯誤的選擇?這也是當下很多人爭論的核心之一,有人認為,無論是 to b 還是 to c,海外用戶的付費意願整體高於國內,言外之意是 manus 作為初創團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但也有人認為,manus 在錯過龐大的國內市場。

離開的 manus,身後是中國市場的廣闊天地

公允地說,manus 有很多理由聚焦海外市場,一家公司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總部、市場和用戶。反過來,國內市場也不缺少團隊來打造下一個 manus,或者更好的 manus。

回顧過去一年,國內從基礎大模型到應用層智能體,技術發展並不滯後。無論是 deepseek 展現出的強大工程化能力,還是從巨頭到新創在智能體方向的落地節奏,都在說明一個事實:從 ai 技術到產品,國內並不缺少頂尖的人才和團隊。

而國內市場的潛力,更在於它的廣闊與複雜。

「跑路」新加坡!從現象級應用到清空微博,Manus發生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圖/ app store

一方面是龐大的用戶基數和極高的產品容忍度。在這個每天都有新 app 上線、用戶習慣極速更迭的市場里,ai 產品只要「可用+新奇」,就能迅速積累用戶心智——哪怕功能還遠未完善,產品從「邊做邊上」到「邊上邊調」,其實是在用最快的方式換用戶反饋,加速迭代完善。

今年 5 月,畢馬威發佈了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職場 ai 應用率高達 93%,遠遠超過了全球水平的 58%,其中 50% 的使用者達到常態化應用水平。而國內用戶願意嘗鮮、願意等待、願意分享,這是 ai 產品成長過程中極其寶貴的土壤。

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具備全球最複雜的應用場景,也意味着最豐富的測試環境。從電商客服到政務流程,從 ppt 寫作到財務分析,ai 要面對的不只是英文簡歷或旅遊計劃,而是多語言、多規則、多角色的真實需求。這種複雜性雖然提高了產品打磨難度,卻也讓團隊可以在早期就暴露系統性問題,為出海鋪路。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國 ai 用戶已經不是「獵奇」,而是真正帶着剛需和預算來的。企業級市場在開放預算,個人用戶開願意為 ai 訂閱買單,甚至不少高校、政府部門也在採購 ai 服務做試點。

當然面向個人消費者,由於消費水平和習慣,付費 ai 產品在國內確實有一定的變現門檻,再加之國內巨頭「免費」商業模式的壓力,對於初創公司都有不小的挑戰。從這個角度來看,manus 的選擇不能簡單評判為對錯。也許在它的路徑規劃里,全球化是更大的圖景,又或許競爭高度激烈的國內市場,讓它望而卻步。

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離開的背後,國內市場是一塊對於所有 ai 從業者和團隊來說,充滿無限機會的廣闊天地。

搞笑分類資訊推薦

「跑路」新加坡!從現象級應用到清空微博,Manus發生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跑路」新加坡!從現象級應用到清空微博,Manus發生了什麼?

7 月 11 日,網友發現曾經紅極一時的智能體產品 Manus,已然清空了微博、小紅書以及抖音的所有內容。而在稍早前,Manus 也剛被曝光已將總部遷往新加坡,除了核心研發團隊 40 多人遷往新加坡,其餘約 80 名非核心員工被裁。圖/微博7 月 8 日,Manus 對外表示稱:「基於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我們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
落馬副局長「張先生(原公務員)」賬號被封,作品全部下架;前公職身份豈是「流量提款機」 - 天天要聞

落馬副局長「張先生(原公務員)」賬號被封,作品全部下架;前公職身份豈是「流量提款機」

據極目新聞7月11日報道,河北衡水棗強縣民政局原副局長張某因犯罪落馬,卻用前公務員身份在社交平台上發佈多條視頻,有網友質疑他用前公務員身份博眼球薅流量。對此,棗強縣民政局工作人員表示,將向上級彙報此事。今日記者發現其賬號變成一串數字,作品已下架。此前,這個名為「張先生(原公務員)」的賬號,從今年6月初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