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陳江
「夢想紅河」微信公眾號截圖
近日,雲南紅河「女子自曝懷孕期間擺爛不上班,丈夫是市副處」一事引發關注。該女子表示,自己在縣城的文旅局工作,老公在市裡是副處級領導。自己懷孕後把工作都分給合同制同事,「之後又在家裡擺爛了一段時間沒去上班」。據人民日報報道,7月9日,雲南紅河縣聯合調查組發佈通報:當事人楊路某某的招錄程序合規、孕期請假符合規定,而引爆輿情的「副處丈夫」純屬虛構,楊路某某為此受到記過處分。
如今在網上,靠編個假身份博眼球好像成了賺流量的套路。楊路某某在社交平台上掛着「擺爛上班」「副處丈夫」的標籤顯擺,其實跟那些網紅裝土豪如出一轍。但她把上班摸魚、偷懶當成特權炫耀的樣子,可把大家惹火了。不少人都納悶:「這請假真的合規嗎?」進而懷疑當初單位錄用她是不是走了後門。
儘管調查證實其丈夫僅為州某部門普通工作人員,但「副處」標籤的殺傷力可不小。一個虛構的行政級別,可以讓小嬌妻當上「體制懶人」,立即觸發了公眾對權力濫用的想像。近年來,「體制內福利」「蘿蔔招聘」等案例屢見報端,公眾對特權現象已成驚弓之鳥。楊路某某的謊言之所以引發連鎖反應,本質是民眾藉機表達對公平機制失守的一種警惕:哪怕故事是假的,擔憂卻是真實的。
值得玩味的是,她編身份時特意選了「副處」這一標籤。在我國的行政體系里,副處級不算多高的官,但手裡掌握了一定的公共資源支配權。將「領導家屬能當體制懶人」當作炫耀資本,甚至作為不幹活的擋箭牌,暴露了官僚文化的根深蒂固。
通報中一個細節耐人尋味:楊路某某請假期間,其所在股室工作由「另一名合同制職工正常接轉」。這輕描淡寫的表述,掩蓋了體制內用工雙軌制矛盾 ——編外人員往往幹得多、待遇差。也正因這類現象的存在,人們才對虛構的「副處丈夫」深信不疑,可謂「假事真信,因真事有假」。近日內蒙古赤峰一公職人員梁某被判緩刑後仍工作5年,單位起訴索還工資41萬,便是例證。怕只怕,虛假特權故事成了真問題的遮羞布,真實存在的孕期職工權益保障、編外人員工作壓力等難題反而被掩蓋。
這次處分楊路某某,依據的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規定》里「散布不實信息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條。這其實給所有公職人員划了條線:網上說話可不是自家小院,可以隨便說。個人賬號要是成了輿情導火索,丟的不光是自己的臉,還損害政府公信力。這年頭公職人員網上發言需有邊界,敲下的每個字有可能助力治理,也可能給治理添亂。
楊路某某的鬧劇收場了,但留下的疑問還在:為何一個縣級事業單位職工會虛構權力靠山?為何「副處丈夫」的謊言能瞬間點燃全網情緒?在這些問號背後,藏着公眾對權力陽光運行的渴求,對打破體制特權的期待。虛構的「副處丈夫」倒下了,真實的公平訴求依然站立。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