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區教學樓報告廳內,一場關於「2025年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的策展對談引發學界熱烈討論。
策展人、評論家馮博一,策展人劉鋼,《公共藝術》《藝術當代》雜誌副主編吳蔚圍坐漫談,揭示當代藝術展覽在全球化與地域性交織背景下的創新探索與實踐困境。展覽由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鬍斌主持。
一句俚語讓藝術回歸生活
「現在很多展覽愛用過於學術性的表達,讓觀眾難以直接理解展陳內容。」馮博一的開場白直指當下不少展覽的痛點。他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本屆雙年展的主題「嗨,你幹什麼來了」, 該主題源於對威尼斯雙年展「處處都外人」的啟發,試圖以雙關語的形式回應全球格局變遷。
這一設問蘊含雙重深意:在友好語境中,它是親和的詢問;在疏離語境中,它又暗含拒絕與警惕,這種雙重性恰是當代社會人際關係與文化衝突的縮影。主題背後也隱含着人類永恆的哲學問題:我從哪裡來?我在哪裡?我要到哪裡去?馮博一希望通過設問的方式引導觀眾多維度地思考這些問題。
馮博一特別對比了上屆澳門雙年展「命運統計學」的抽象主題,強調本屆展覽規避晦澀學術化表述,轉而以日常語言引發多元解讀。他指出,展覽邀請13個國家46位藝術家的80件作品,通過新舊作品混搭與委託創作結合的方式,構建對主題的多維回應。
劉鋼進一步從空間哲學角度解讀主題,「當我們說『你到這個教室幹什麼來了』,實際上預設了對話的空間場域。」這種空間隱喻在展覽中轉化為20個嵌套式空間敘事,從入口的「海關」意向到廁所的藝術裝置,形成穿越澳門歷史與現實的「空間隧道」。
打破「白盒子」的敘事重構
此次雙年展打破了傳統將內容按主題劃分的方式,將澳門藝術博物館1-3層2000多平米空間重構為20個「空間插件」,包括迷宮、賭場、廣場等日常場景,形成「在美術館中再造城市」的敘事結構。馮博一表示:「我們拋棄了『白盒子』的常規展陳,甚至將廁所、走廊等非展覽空間轉化為藝術場域。」
劉鋼以建築師事務所的合作案例說明空間敘事的構建過程。「策展人通常缺乏空間概念,需要通過建築師將文字轉化為空間語言。」他以宋冬的《海關》裝置為例,該作品在入口處模擬邊檢場景,觀眾需「通關」才能進入展廳,既呼應主題又隱喻身份認同問題。
這種對公共空間的創新性探索,在展覽的公共藝術板塊「來來,往往」(waves)中得到了更深度的延伸和拓展。吳蔚指出,國內公共藝術不應淪為「政績工程」或「商業噱頭」,真正的核心應是公共福祉與公民權益。因此,該模塊實踐了這一創新理念,它以「親密性」與「去雕塑化、去裝飾化」為原則,通過強調流動、相遇與參與,將藝術的觸角主動伸向更廣闊、更真實的城市公共空間與社區肌理。
吳蔚提到,最具實驗性的是藝術家何志森在澳門新美安社區的項目,何志森在新美安社區駐留了4個月,協助東南亞勞工與本地老人成立業委會。「當居民開始主動繳納電費時,藝術就真正介入了社區治理。」她強調,這種過程性創作正是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核心。
策展實踐中的「多元博弈」
對談中,策展團隊坦誠分享了項目推進中的多重挑戰。馮博一透露,主辦方要求「三分之一國外著名藝術家、三分之一國內著名藝術家、三分之一年輕藝術家」的配額制,導致國際藝術家篩選受限。「我們只能依靠人脈資源,通過郵件溝通,無法實地考察工作室,這影響了作品與主題的契合度。」
在地性與全球化的張力同樣顯著。胡斌提出「大灣區聯動」的期待,他表示,本屆雙年展將澳門藝術博物館被轉化為時空交疊的體驗場域,聯結更為廣泛的社群、居民及遊客棲息之處,以日常之問觸發大灣區藝術共鳴。
馮博一則直言「文化認同的困境」:「澳門雖屬大灣區,但在當代藝術領域與內地的聯動仍顯薄弱。我們更關注澳門作為『全球南方』節點的獨特性,而非強行納入區域框架。」
隨後,三位策展人分別圍繞「拼湊型展覽」、展覽的時效性問題以及展覽的社會效應進行了分享。展覽最後,馮博一以伍爾芙的《幕間》作結:「儘管現實充滿困惑,但藝術仍需保持提問的勇氣。」
這場持續三小時的對話,不僅揭開了本屆雙年展的「幕間花絮」,更折射出當代策展人在體制約束與創新追求間的艱難平衡。將在7月18日正式開幕的展覽,或許會成為觀察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的重要樣本——向觀眾追問「嗨,你幹什麼來了?」的同時,邀請觀眾共同思考藝術參與的本質。
文|記者 梁善茵 朱紹傑 實習生 曾藝琳
圖|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