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聞「馬上測」購買8件凈重為2.5kg的樣品,購買相同規格包裝進行打包並自行稱重,總重量為2.7kg左右,此後記者分別通過8家常用快遞公司,以「標快」「普快」的方式郵寄到市內同一地點。本次測評發現,8家中,有半數快遞企業在續重收費中存在「向上取整」行為,將2.7kg的樣品按3kg甚至4kg計重收費。按照現行規定,快遞需要稱重,且計費重量需保留kg小數點後至少1位。也就是說,「向上取整」的做法並不合規。
半數快遞企業快件稱重計量收費採取「向上取整」,這不僅是商業倫理的失范,更是對消費者權益與市場秩序的顯性侵害。當快遞收費系統將0.5公斤自動計為1公斤、1.2公斤強制換算為2公斤時,看似微小的「四捨五入」背後,實則是企業利用技術手段進行系統性利益攫取。這種規則化的「算法剝削」,既違背快遞服務國家標準中「按實重計費」的明確規定,也突破了消費者對於公平交易的認知底線。如若長期放任,將導致行業計價體系失信,最終損害的是整個快遞生態的健康發展。
企業何以敢將違規操作「規則化」?根源在於違規成本與收益的嚴重失衡。當前法規對計量違規的處罰力度不足,消費者維權程序繁瑣,使得部分企業形成「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加之快遞行業競爭白熱化,企業為維持利潤空間,便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身上。這種「集體違規」的惡性循環,若得不到及時遏制,終將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亂象。
破除這一潛規則,需要監管、立法與企業責任的多維發力。監管部門應開展專項治理,建立動態監測機制,重點核查企業計價系統的算法邏輯與計價收費規則。對「向上取整」等違規行為,需以案例公示、信用懲戒等方式提升威懾力。立法層面則應細化快遞計量計價規範,明確違規處罰梯度,降低消費者索賠門檻,讓法律條文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快遞企業更需回歸服務本質,主動公示稱重設備校準記錄與計費規則,接受社會監督。技術手段本應提升服務效率,而非淪為牟利工具。企業只有將算法從「剝削代碼」改造為「公平邏輯」,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長久信任。
規範快遞計量計價,既是維護個體權益的微觀治理,也是優化市場環境的系統工程。唯有斬斷「向上取整」的利益衝動,讓每一克重量都公平計價,方能構建起透明、誠信的快遞服務新生態。這既是對消費者權益的守護,更是對市場經濟法治精神的捍衛。
文 | 木須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