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5月1日,在「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7天之後的慶祝晚會上,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了發射衛星代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成為中國航天人的自豪與驕傲,永遠鐫刻在了航天人的心底。55年彈指一揮間,老一代航天人培育的不朽精神,成為新時代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寶貴財富和推動力量。
筆者根據當時的報道、當事人的回憶文章,梳理幾年來尋訪航天英模本人、他們的家人和戰友同事的口述,還原那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景,分享中國航天里程碑創造者的喜悅,以紀念東方紅衛星發射成功和毛澤東接見發射衛星代表55周年。
慶功大會
慶祝衛星上天的慶功大會,在衛星上天后的第2天就在發射基地開過了。參加發射試驗的科技人員同基地官兵歡聚一堂,共同慶祝送衛星上天的壯舉。而全國性的「慶典」則是在7天之後的「五一」國際勞動節聯歡晚會上。這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各界人士濟濟一堂,同享發射衛星的成功喜悅。
1970年5月1日,是第80個五一國際勞動節,北京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晚會。毛澤東同首都人民一起歡慶勞動節。這天晚上的北京天安門廣場,到處是載歌載舞的歡樂人群。天安門城樓這個中國政治生活的舞台,毛澤東同國外來賓和首都軍民親切會面,共度佳節。
報道突出了衛星上天這一重大事件。在談到國際國內形勢以及我國建設取得的成就後,報道說:我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帶着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的豐碩成果和抓革命、促生產的許多新成就,迎來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團結戰鬥的光輝節日。首都各界人士代表滿懷勝利的喜悅,從四面八方湧向天安門廣場,慶祝勝利的節日。
觀禮人的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太空。根據周恩來指示,衛星發射成功後,科研人員很快就計算出運行軌道及飛越第三世界國家上空的時間,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傳播。當廣場四周的揚聲器播出了衛星即要飛經天安門城樓的喜訊消息之後,人們隨同驀然奏響的《東方紅》樂音抬望雙眼,看到天幕上一顆閃耀着火紅光芒的明星,由天安門城樓後方的天空向東南遊動。據代表團中人員回憶,錢學森將衛星通過北京上空時間表抄在信封上,當天晚上他就按照那個時間,仰望天空尋找那顆衛星。
報道中衛星的出現反映了代表的共同心聲:「今晚七時零五分,奏着《東方紅》樂曲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再次經過首都的上空,為節日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輝。」
晚九時整,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慶祝晚會正式開始。城樓上下數十萬人同唱《國際歌》,毛主席、周總理坐在天安門城樓中央和西哈努克親王等貴賓一起觀看焰火。
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在這樣一個政治舞台,毛澤東親自接見發射衛星代表,無疑是對廣大航天人的極大褒獎,也給奮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全國人民以巨大鼓舞。
默默無聞的航天人破例「出名」
為東方紅一號衛星以及長征一號火箭的研製、發射和協作配套的建設大軍,有成千上萬,而登上天安門城樓受到毛澤東接見的卻只有二十幾名。這些人代表的就是那一直默默無聞的千萬航天大軍,他們為了共和國的空天安全劍指蒼穹,放飛衛星。
所謂的「出名」話題,是由周恩來的指示引出的。據王盛元回憶:「5月2日,國防科委領導同志召集我們座談,並傳達了周總理指示:『發射衛星的消息公布後,放衛星的代表受到毛主席接見。外國駐京機構正千方百計收集這方面的情報,為了保密和避免外國記者的糾纏,請你們儘快離開北京,回到工作單位去、繼續努力,把我國國防尖端事業搞上去,做出新貢獻。』軍委辦事組的負責人還說:『你們有的人名字上了報,要考慮改你們的名字。』」有人回憶說,由於家人看到報紙上公布的名單,後來還打來電話祝賀。
按照報道名單中「參加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工作人員代表」順序,共有19位航天人,衛星發射測控系統6人,衛星本體系統3人,衛星地面系統3人,運載火箭系統7人。
600人名單中還有一些代表,也和東方紅衛星發射有直接的關係。如國防科委副主任劉華清,支持衛星本體技術負責人孫家棟的研製計劃。
此外,還有人實際登上了城樓觀禮而沒有出現在名單中。如我國國防尖端事業的領導者、為中國的衛星事業嘔心瀝血的聶榮臻元帥。有許許多多衛星工程的一線人員,由於種種原因無緣登上城樓享此殊榮,但他們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毛澤東接見發射衛星的代表
晚會活動的高潮是毛澤東接見發射衛星的代表。毛澤東對航天事業非常關注,親自批准導彈靶場的建設選址和重要型號導彈的研製發射,曾參觀過火箭、衛星模型和成功發射的探空火箭,多次接見包括錢學森在內的航天創業者。雖說毛澤東與航天人已有過多次接觸,但這次卻是毛澤東與航天團隊幾十位各系統人員的唯一一次親密接觸。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後的第一個重大節日,送衛星上天的航天英雄,最先聽到那動人《東方紅》樂曲的發射測控尖兵,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國際勞動節慶祝晚會的主角。在天安門城樓觀禮的人群中,航天人群體的亮相,為活動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航天代表是一個有組織的特有團隊。從參加觀禮的竺可楨日記可知,其他觀禮人士是自行前往。從老航天人的回憶中得知,航天代表則是有組織地行動。這些代表大多由發射基地現場趕到北京,部分直接由工作單位到招待所報到。國防科委參謀長組織了編隊,指定發射基地測量部部長王盛元當隊長,七機部任新民為副隊長。正式開會前,國防科委和七機部領導王秉璋、牛正中等人曾到駐地看望代表,組織召開了座談會,新華社和《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記者也前來採訪,觀禮時代表們集體乘車前往。
航天代表的座位經過精心安排。航天代表所在區域雖然未必是主賓席位和最突出的地方,但卻是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登上天安門的必經之處。當晚9時許,天安門城樓華燈齊放,在燦爛的光輝中,毛主席從電梯口走了出來,周恩來首先向毛澤東介紹這些代表:「主席,他們是放衛星的。」毛澤東高興地與各位代表一一握手。10時30分晚會結束前,毛主席從正廳出來,揮手向代表們致意,同代表們握手告別,因故來晚了的劉福余趕上了第二次握手。周總理引領毛主席退席後,和代表們又親切交談、合影留念,其他中央領導同志也與代表合影。
毛澤東接見代表的照片編輯排版別有深意。報道中說: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同我國各方面的負責同志和各國貴賓、各國使節見面,同他們親切握手、交談。」毛澤東和發射衛星代表握手的場景,被記者捕捉到,刊發在共有4幅照片的報紙圖片版頭條。
毛澤東的握手,對全體航天人來講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握。這幅毛澤東接見發射衛星代表的握手照,已經寫進了中國航天發展的光榮史冊上,定格在了新中國建設事業的輝煌畫卷中。(宋澤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