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是宮斗內行,內戰外行。安綠山的叛亂根本不是突然發生的,在其起兵之前,他已成為唐帝國最大的軍閥,身兼河東、范陽、盧龍三鎮節度使。其中,僅范陽鎮就下轄兵力9.5萬。而當時的安西四都護府,兵力才2.4萬,北庭都護府兵力才2萬。那麼是誰製造了這樣一個不可控的龐然大物?就是李隆基本人。

安史之亂的時候唐初的府兵制早就實行不了了,全是募兵,安祿山的河北三鎮就是獨立王國,手下的兵全是拿着安祿山招來的,拿的也是安祿山的糧餉,家眷也都在河北,只要不是唐玄宗那種老糊塗,十幾年時間還培養不出來一批親信私兵?何況安祿山本人在河北威望很高,治軍帶兵收買人心的手段也不差。

叛亂開始的時候,整個官僚系統都沒有重視起來。連封常清、高仙芝這種名將也低估了叛軍,打起來才發現叛軍非常能打。後來香積寺之戰,也是邊軍打邊軍才棋逢對手的。讓沒打過仗的新募太平軍隊,對陣常年在邊地和野蠻人拚命的邊軍,雙方指揮系統半斤八兩,封常清、高仙芝他倆打不過叛軍也是正常的。

安祿山突然發難,大唐的精銳全在邊境,內地的兵就是花架子,這時帶兵對陣就是誰去誰死,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都明白這點。此時唯有時間換空間,逐城退守,堅壁清野,必要時遷都也是可以的,等郭子儀、李光弼斷掉安史叛軍的歸路,等安西、朔方的邊軍內調,方有一戰之力。唐朝的應對策略大體正確,只是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敗的太慘,天子出逃太過狼狽。

高仙芝率軍抵擋陝州,陝州防線雖然守不住,但憑藉兵多糧足的優勢,還是需要守的,至少也能抵擋一下叛軍兵鋒並延遲叛軍進攻步伐,消耗叛軍,還能錘鍊一下缺乏實戰經驗的新募兵卒。不過,必須分派一部分兵力並轉運儘可能多的糧草到潼關,以做節節抵抗,高仙芝直接放棄是錯誤的。而且,後續援軍不斷到來,也可以增強潼關防守。待潼關防線穩固後,擅長遠程奔襲的高仙芝再率安西、隴右等地經過實戰鍛煉的邊軍騎兵,繞道敵後襲擾並斷敵糧道,甚至與郭子儀、李光弼配合取敵老巢,則叛軍必敗。國難之時,唐玄宗輕易殺良將是自取滅亡,叛軍久經戰陣並蓄謀已久,準備充分,戰爭前期所向披靡是正常的,唐軍必須扛住叛軍的鋒芒,待其二鼓衰、三鼓竭時再重拳出擊方為上策。

李隆基絕對是叛軍的最大卧底,連殺己方兩員大將,後又逼哥舒翰出關決戰,幾乎全軍覆沒,潼關失守。要不是李隆基瞎指揮,唐軍已從後側抄安祿山的老巢,並且已取得優勢,如果在潼關堵住叛軍使其前進不得,很有可能這場叛亂會在短期內得到控制並撲滅,然而,李隆基的神操作,結果大家都知道。安史叛軍的戰鬥力也是歷史天花板級別的,李隆基當普通謀反處理肯定很多措施都應對不力。

70多歲的玄宗也是人生中經歷了頭一遭這樣的打擊,對於他這樣一位順風順水了多年的太平天子來說。叛亂不單單是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更是對他引以為傲的御人之術強烈嘲諷。高仙芝、封常清的死,哥舒翰的敗,李光弼、僕固懷恩的遭遇,連大唐英武的唐玄宗都昏庸如此,加上他個不成器兒子李亨,大唐還能苟延殘喘活着已經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