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萬億元、25.62萬家……數據見證我國「舌尖上的大市場」蓬勃興旺

  央視網消息: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5月22日公布一季度食材供應鏈運行數據。隨着經濟回升向好,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一季度食材供應鏈市場規模穩步擴容,實現穩健開局。

  今年一季度,食材消費市場規模為2.74萬億元,同比增長2.98%;食材流通規模為1.76萬億元,同比增長3.17%。食材市場活力強、韌性足。

  隨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高品質、健康和安全食材的需求不斷增加,推動了食材消費結構的變化和高端食材市場的擴張。肉類、水產品消費量增加明顯,新鮮蔬菜、水果、奶製品和蛋類消費需求顯著增長。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總經濟師崔忠付表示,消費者對食材的新鮮度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聚焦供應鏈一些關鍵環節,特別是積極探索一些技術的創新。同時加大商超電商的前置倉的直采力度,減少流通環節。

  隨着電商、直播、即時零售等線上渠道的發展,食材消費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線上渠道增長較為突出。餐飲外賣經營主體數量保持高速增長。一季度,我國外賣相關企業註冊數量為25.62萬家,較2024年一季度的21.4萬家,增長了19.69%。

  另外,縣鄉消費崛起,成為食材市場增長的新引擎。一季度,縣鄉消費品零售額佔比達40.2%。部分小吃快餐品種也在加快縣鄉市場的布局。企業調研顯示,一季度,縣鄉等市場餐飲門店的食材配送訂單量增長超20%,也從側面反映出縣鄉市場餐飲消費的巨大潛力。

  專家表示,隨着二季度"擴內需、促消費"政策的持續落地,行業有望形成"政策引導—消費拉動—產業創新"的良性循環,食材流通規模有望繼續擴大。

  食材企業出口市場布局多元化趨勢明顯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食材供應鏈分會最新的企業調研顯示,貿易環境的變化正在促使食材供應鏈企業加速轉型升級,市場布局多元化趨勢明顯。

  一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口規模有所收縮,而農產品出口則同比增長6.8%。企業調研顯示,我國食材企業正通過重構貿易渠道來提升供應鏈韌性。從出口來看,市場布局多元化趨勢明顯,越來越多企業將目光從傳統歐美市場轉向rcep區域、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持續優化海外倉模式,進一步壓縮貿易周期,提升交付效率。崔忠付表示,從進口來看,企業也通過區域化的採購來對沖貿易波動風險。同時,很多企業加快在海外布局區域採購中心,形成多樞紐的原材料採購體系,將單一的跨境的供應鏈轉化為輻射狀的區域性供應網絡。

  專家表示,目前食材供應鏈行業正處於政策紅利釋放、資本加速湧入的關鍵期。我國擁有14億人口的食材消費市場,具備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基礎,新型供應鏈基礎設施年投資保持較高增速,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持續拓展,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食材供應鏈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企業需要抓住機遇,通過技術創新、數智化賦能、供應鏈管理升級來實現降本增效,以高質價比的產品供給滿足群眾對品質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