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米丸腩肉湯,一種充滿鄉土情韻的特色小吃



在潮汕,有一種與粿條一樣用粳米磨漿,經過加熱攪拌成糊狀製作而成的尖米丸,丸體長溜溜的兩頭尖,丸體特別爽口,入口即咽,可炒可湯,湯味清美香醇,製作烹調工藝獨特而備受人們的喜愛。


尖米丸是一種充滿鄉土情韻的特色小吃。潮汕人將粳米稱為尖米,尖米丸的名稱可能因此而得。它的製法是,選用當地精細的大米,先在清水中浸泡3至4小時,撈起放於石磨,輾成米漿,取紗布將米漿過濾,除去粗雜質,然後倒進鍋里加溫,邊用木棒攪拌,至水溫六七十度後轉為慢火,煮成糊狀,冷卻凝成塊狀,配三分之一生漿,揉捏成團,再取事前鑿滿直徑0.5厘米小圓孔的木板,置於盛清水的鼎上,慢火加溫,至現「蟹日水」,即將漿團放於木板上揉搓,用力壓其順小圓孔滴滴漏下鼎中,因漿團半生不熟,擠下圓孔的丸體每段約2厘米,兩頭墜縮為尖狀,落鼎煮熟,便成為小巧玲瓏的尖米丸。


一般家庭烹調尖米丸湯,都是從市場上買來現成的丸體,與之做成湯餚的食材十分百搭,可以是海鮮,也可以是肉類,更可以葷素搭配。倘若與牛腩搭伍烹制,除了尖米丸和牛腩外,還可以加入娃娃菜、芹菜、冬菜等輔料。


牛腩是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帶有筋、肉、油花的鬆軟肌肉,常作為燜燉煮牛肉的一種統稱,及至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含有高質量的蛋白質,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鉀、鐵、鈣、磷等礦物質,各種氨基酸的比例與人體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的比例基本一致,營養價值居各種肉類的首位,能增長體力,補充元氣。中醫認為,牛腩味甘性平,具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消水腫等功效。家庭購買的生鮮牛腩,經過洗凈、切塊、焯水,和南姜一起放入電壓力鍋中燜煮30分鐘,取出冷卻後,裝入玻璃碗置於冰箱中冷藏過夜,取出後勺去面上板結的一層牛油,方可投入烹飪。


尖米丸的烹調工藝講究「清、鮮、巧」風格。先把娃娃菜煮熟,將其連同尖米丸一起匯入滾燙的牛腩原味湯中,加上芹菜、冬菜之類輔料,用雞精調味,即可起鍋食用。經過這樣的烹制,一粒粒尖米丸柔韌潤滑,略有彈性,一塊塊腩肉鮮香滑嫩,一口口湯水倍感鮮美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