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當下的小米,真有點「六邊形戰士」那味了。
5月27日晚間,小米集團發佈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期內營業收入達到1112.93億元,同比增長47.4%;經調整凈利潤106.8億元,同比增長64.5%,兩項核心財務數據均超出彭博此前給出的預期。
具體到各業務板塊上,可謂「全面無短板」:手機業務一季度國內市場出貨量同比大漲40%,以18.8%的市場份額重回國內市場第一;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加113.8%,可穿戴產品收入同比增加56.5%;汽車業務已接近盈虧平衡。
在財報發佈前,二級市場有觀點認為,小米過去幾年鋪墊的利好消息均已釋放,其估值即將得到修正。需要說明的是,相比去年一季度財報發佈時,小米股價上漲超過205%。
但這樣一份成績單,成功實現了對股價的「業績托底」。截至5月28日港股收盤,小米股價上漲0.39%,收報51.75港元,基本可以看作初次完成「基本面驗證」的考驗。
那麼小米究竟做了什麼,讓摩拳擦掌的機構難以找到做空支點?看似無懈可擊的增長矩陣,未來是否還存在隱患?
多極發力
在這份剛剛發佈的財報中,最讓人驚訝的之處在於,智能汽車可能很快就要為小米養家了。
去年二季度,小米首次公布汽車業務的財務數據,彼時虧損約為18億元人民幣,而到了本季度,虧損已收窄至5億元。按此趨勢推演,小米智能電動車業務極有可能在年內實現盈虧平衡點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本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營收達到181億元,相當於該業務去年全年營收的55%。
與此同時,小米的智能手機業務也在沿着高端化戰略穩步推進。
財報顯示,期內小米智能手機平均銷售單價(asp)達到1211元,同比增長5.8%,創下歷史新高。另據第三方調研機構的數據,小米同期在中國大陸地區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佔比達到25%,同比提升3.3個百分點。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小米本季度在國內市場迎來的「量價齊升」,離不開補貼紅利的刺激。某種程度上,小米甚至算是最大受益者。
至於為什麼這個「潑天富貴」砸到小米頭上,「iot業務」的表現可能會更好地解釋這一點。
財報數據顯示,期內小米「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實現營收323.4億元,同比增長達到58.7%。在小米集團營收構成中,iot收入佔比已經達到29.1%,儼然已經晉陞為一項重要主業。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家電領域中,空調產品出貨量超110萬台,同比增速超過65%;冰箱產品出貨量超88萬台,同比增速超過65%;洗衣機產品出貨量超74萬台,同比增速超過100%;
小米的大家電的異軍突起,主要得益於兩個原因:在補貼紅利下,小米「性價比」的特點被進一步凸顯;另外就是在小米軟硬件生態布局下,其「產品套系化」的特徵對於傳統家電市場的碾壓。
有一組數據能很好地說明消費者對於「一站式家居升級」的需求:從2024年二季度開始,小米在財報中加入了「擁有五件及以上鏈接至aiot平台設備(不包含手機、平板、筆電)用戶數。
在過去三個季度的時間裏,這個數字已從1610萬提升至1930萬。
這種增長邏輯同樣延伸至平板與可穿戴設備上,當全品類覆蓋與政策形成共振,即便不談生態聯動對於用戶體驗的提升,僅是「降低用戶決策成本」這一項,都是國內其他廠商難以複製的。
未來仍有懸念
儘管「史上最強財報」的名頭在過去幾個季度不斷被刷新,但就目前來看,小米顯然還未到「躺平」的時候。一個必將面對的挑戰是,當補貼政策結束後,小米還能否維持高增長?
從短期來看,對於手機和iot業務的衝擊一定存在,因為消費電子領域是存在換新周期的,當下的補貼實際上已經透支了未來的需求。
而小米也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一個最顯著的反應是,去年11月,小米在簽約完成的兩個月後,光速動工了位於武漢光谷的智能家電工廠,並計劃在今年年底正式投入生產。
建設自有工廠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結合市場需求進行柔性生產,從而將庫存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位。以此來看,小米已經開始在為「過冬」做出準備。
當然,未來紅利期結束後,對於小米來說更深層的考驗是增長邏輯的切換:當消費者恢復價格敏感度後,如何利用生態優勢去盡量減少用戶的流失。
而這又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即小米要如何完成從「從 iot 硬件到 ai 服務的躍遷」。
實際上,小米對於ai的研究從來沒有落下過。
早在2023年8月,小米就率先在手機端跑通了13億參數的本地模型。前不久,小米又開源了推理模型mimo。據悉在數學推理和代碼競賽公開測評集上,mimo僅用7b的參數規模,就超越了openai的閉源推理模型o1-mini和阿里qwen更大規模的開源推理模型qwq-32b-preview。
但現實瓶頸在於:小米 ai 技術的工程化落地進度顯著滯後於研發節奏。以小米的生態體量看,消費者對小米的期待顯然不是「做一款智能硬件」,而是能夠拿出一個數據中台,讓分散在各個場景中的智能設備,實現真正的ai決策。
能否在短期內完成向ai的整體遷移,將是小米接下來的一道「必答題目」。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401412.html?f=qie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