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兜」,是一道鱔魚菜,一般人認為只是是劃鱔魚絲。這種說法並不嚴謹的。「軟兜」其實是指鱔魚脊背上的兩道肉,不含肚皮上的肉,也不包括鱔魚尾肉。鱔魚的脊背肉質緊實口感鮮嫩、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老少咸宜,特別適合養身調理。
最早介紹軟兜製作方法的記載,是寫於清代的《童氏食規》,揚州鹽商童岳薦在書中詳細介紹了軟兜的製作過程,並稱之為軟鱔魚,製作過程中有很明確的說明,汆燙鱔魚是將鱔魚裝入布兜。
目前已知,最早實名寫「軟兜」這道菜的文章,是寫於民國1917年的《清稗類鈔》,作者徐珂將軟兜寫在了民國淮安縣名下,這也是淮安人認為軟兜是淮幫菜的重要證據。然而,清末民初的淮安人段朝瑞,寫有一本《跰鮮余話》,書中只寫了文樓湯包,茶饊和蒲菜這三樣,而對號稱清代就是淮安名菜的長魚菜,隻字未寫隻字未提。
1973年原淮陰市食品站出版了一本教學菜譜,書中有兩道以軟兜命名的菜肴,一個是寫於揚州名下的「炒軟兜」,還有一個是寫於淮安名下的「軟兜長魚」,這是「軟兜長魚」這個鱔魚菜的名稱,首次以書面形式出現。
1973年的淮陰菜譜有兩道「軟兜」菜
以事實來說,淮安的廚子並不懂軟兜的意思,更不會軟兜的製法,軟兜是將長魚放入布袋汆燙,不能目視汆燙的效果,對廚師把握火工技藝要求甚高。淮安在此方面的做法,是直接將活鱔投入沸水中,以汆燙的長魚開口為標準,可見軟兜的製法,在淮安沒有任何的歷史傳承。
民國時期的文章
民國時期有寫淮安軟兜的文章,製作方法並非裝入布袋,而是將生魚傾入沸水中,完全不提是用布袋製作軟兜的方法。
49年以後的文章
包括近代的文章,淮安寫軟兜長魚的同樣不是用布袋的製法,都是將活魚直接倒入沸水中汆燙。
網上有此視頻可見證明
2023年12月份,淮安淮揚菜文化博物館的名廚,視頻表演製作軟兜。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樣的淮安名廚,居然也不會以布袋製作軟兜的方法,而是用了一個塑料袋冒充軟兜。
淮安對軟兜的解釋十分可笑
最可笑的是,淮安對軟兜的解釋,居然是將剩餘的鱔魚裝布兜。以上諸多的事實證明,淮安廚子不懂軟兜的意思,軟兜這道菜並非是淮安原創。最早以軟兜命名的菜是炒軟兜,完全屬於是揚州菜。而淮安是在1973年編寫菜譜時,剽竊了揚州「軟兜」的名字,發明創造了「軟兜長魚」這道菜的名稱。
正宗揚州「炒軟兜」製作方法
淮安的這道菜「軟兜長魚」,同樣是一道鄉鎮菜,,發源地是淮安市淮安區車橋鎮,原名叫炒長魚,創始人是車橋鎮的制鱔名廚田樹民,田樹民生於1920年以後,民國徐珂寫文章時是1917年,可見兩者無任何聯繫。加上田樹民並不識字,說發明了軟兜這個名字,那就是一個笑話。
尤其是這個1973年才有記載的軟兜長魚,在淮安官方編寫的文章中,居然還是49年開國宴上的一道菜,號稱是開國第一菜,且不說北方人不愛吃鱔魚,就問這道菜是怎麼穿越的?還居然是用的另外一位淮安廚子張文顯來杜撰,而非創始人田樹民。
淮安號稱兩位廚子同一天做了兩次開國宴
「軟兜長魚」這道1973年才有的菜,還有兩個傳奇的故事,一個據說是清代的名臣左宗棠曾經吃,還推薦給了慈禧太后做為70歲的壽宴菜,不過慈禧70歲是1905年,而這位左宗棠卒於1885年,這個傳說最合理的解釋是託夢。
還有一個就是淮安號稱清代就有的全鱔席,這個1973年才有的菜名同樣穿越到了全鱔席的菜單上。由此可見,淮安人吹噓的全鱔席,同樣也是一個沒有人看到過的傳說。
最後從淮安迎賓館的菜單上,也可以了解到軟兜的正確做法,與清代童岳薦所寫《童氏食規》中的記載相比較,可以看出來做法完全一樣,可見「軟兜」這道菜完全就是揚州廚師首創。
淮安迎賓館的菜單
清代童岳薦所寫《童氏食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