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在記憶最深處
——記老家芝麻焦饃
文:王明見
親友來訪,給我帶來一份禮物——河南劉新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焦饃。我也不客氣,當著朋友的面就打開包裝掰開一塊,一口咬下去那種酥、焦、咸、香的美好氣息一下子喚醒了老家芝麻焦饃留在腦海里最美好的記憶:
小時候新芝麻收穫後,一年四季難得吃一頓好面(麥子面)的我家,母親總要給我們烙一回芝麻焦饃。母親從麵缸里舀出一點小麥麵粉,加鹽,摻入收拾乾淨的芝麻,和好了面。然後從案板下掂出鏊子,父親到屋角拿三塊磚,在廚房一角或院里支起鏊子,點一把麥秸,不一會兒,鏊子就熱了。
母親把手中小擀杖輕巧地一推一拉一旋,荷葉形的芝麻粒圓面片兒就成了。她挑起面片兒,在鏊子上攤開烙,翻兩三番的工夫,饃就熟了。待饃熟了之後,母親把饃放在鏊子周邊慢慢烘烤,直至烤焦,焦黃可口的「芝麻焦饃」就做成了。
吃的時候捨不得大口吃,輕輕咬一口,或掰一小塊入口,細嚼慢咽,品嘗回味,滿嘴都是香味兒。
吃着焦饃聽父親講輩輩傳下來的芝麻焦饃故事,更是我一生中最溫暖的回憶——相傳,很久以前,豫東周口商水一帶有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十分貧苦,只好讓女兒給財主家當做飯的粗使丫頭。這一年又逢荒旱,家裡揭不開鍋,母親年老病弱,眼看要餓死。女兒想出一個辦法,她以回家照看母親為由,常常和罷面顧不得洗手就往家跑,到家後把粘得滿滿的兩手面疙痂洗下來,給母親燒半碗麵湯,讓母親充饑保命。
娘的命是保住了,可老天爺不知聽哪路神聖奏報,說是這個惡女竟讓親娘喝自己的洗手水,便發下玉旨,於六月六日雷劈不孝女。
她家的灶王爺在夢中把這一凶信告知了母女二人。儘管母親每天都跪在當院對天磕頭辯冤,還是無濟於事。
六月六這天近午,果然是陰雲壓頂,電閃雷鳴,女兒只好到院里受死,母親幾次三番撲到女兒身上,要替下女兒,最終被女兒鎖進屋裡。母親隔窗看着跪在當院等死的女兒,呼天搶地,痛不欲生。
午時即到,雷神就要行刑,可他睜眼一看,不敢,女兒渾身上下爬滿了螞蟻,如此行刑,會傷害很多性命,有違天條,自己會由此獲罪。
幾經猶豫,午時已過,雷神只好如實面奏玉帝,玉帝心中暗自慶幸,螞蟻護衛此女,內中必有冤情,於是讓太白金星細細訪查,方知此乃孝女孝舉,不但赦免罪刑,還命龍王為孝女布雨,以示嘉獎。
自此,周口商水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安居樂業。
螞蟻為何救孝女一命?原來,女兒每天帶着兩手麵疙瘩回家,開院關院門的時候,難免把面嗄巴碰落地上,地上的螞蟻屢屢受惠,當然感恩不已。一旦知道雷神要劈恩人,自然就踴躍護衛。
螞蟻救了姑娘,老百姓感恩小螞蟻的善舉,把六月初六定為螞蟻生日。六月六,家家烙焦饃,還有人揉碎焦饃,專給螞蟻享用。
現在想來,這些民間故事、傳說,在商水大地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宣傳了「孝道文化」、「親情文化」、「向善文化」、「珍愛生命理念」等,極大地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寶庫。
芝麻焦饃味道精美,走親訪友嚼上一片,鄰里更加和睦,親情更加濃烈。一張薄薄的芝麻焦饃,展開的是一幅溫馨和諧的鄉情風景畫,彈奏的是一曲淳樸厚重民風歌。
如今,雖有了很多方便快捷食品,但我們商水人依然鍾愛芝麻焦饃。每隔幾天就要烙一些,健胃消食、酥香可口,既休閑又保健,還讓人回味童年的味道,享受文化的傳承。
芝麻焦饃,製作簡單,雖是小食品,卻是小食品中的上品美味。
芝麻焦饃,色澤美觀,形狀圓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芝麻焦饃耐儲存,不霉變,既是日常食品,又是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芝麻焦饃由麥子、雞內金等製作,不僅易於消化,還可以醫治小兒積食、老人厭食等腸胃疾病,是老弱婦孺的生活必需,也是中國人生存智慧的體現。
商水人劉建新已經把芝麻焦饃規模化經營,藉助於當今的一些科技手段,真空包裝,行銷四海,成為一張很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名片。朋友送來的芝麻焦饃正是劉建新創立的「河南劉新食品有限公司」主打產品,我為家鄉的芝麻焦饃能走出中原走向四海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趕到由衷欣慰。
如今,社會節奏越來越快,芝麻焦饃這種古老的美食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跟上了時代的腳步,必將把我們的日子點綴得更加美好!
【作者簡介】王明見,商水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周口市作家協會理事,有長篇小說《三岔口》、故事彙編《商水地名故事》等書籍出版,另有詩歌、散文、小說、劇本散見於海內外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