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焦饃!聽到名字就口舌生津

2022年09月27日12:44:20 美食 1170

香在記憶最深處

——記老家芝麻焦饃

文:王明見

芝麻焦饃!聽到名字就口舌生津 - 天天要聞

親友來訪,給我帶來一份禮物——河南劉新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焦饃。我也不客氣,當著朋友的面就打開包裝掰開一塊,一口咬下去那種酥、焦、咸、香的美好氣息一下子喚醒了老家芝麻焦饃留在腦海里最美好的記憶:

小時候新芝麻收穫後,一年四季難得吃一頓好面(麥子面)的我家,母親總要給我們烙一回芝麻焦饃。母親從麵缸里舀出一點小麥麵粉,加鹽,摻入收拾乾淨的芝麻,和好了面。然後從案板下掂出鏊子,父親到屋角拿三塊磚,在廚房一角或院里支起鏊子,點一把麥秸,不一會兒,鏊子就熱了。

母親把手中小擀杖輕巧地一推一拉一旋,荷葉形的芝麻粒圓面片兒就成了。她挑起面片兒,在鏊子上攤開烙,翻兩三番的工夫,饃就熟了。待饃熟了之後,母親把饃放在鏊子周邊慢慢烘烤,直至烤焦,焦黃可口的「芝麻焦饃」就做成了。

吃的時候捨不得大口吃,輕輕咬一口,或掰一小塊入口,細嚼慢咽,品嘗回味,滿嘴都是香味兒。

芝麻焦饃!聽到名字就口舌生津 - 天天要聞

吃着焦饃聽父親講輩輩傳下來的芝麻焦饃故事,更是我一生中最溫暖的回憶——相傳,很久以前,豫東周口商水一帶有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十分貧苦,只好讓女兒給財主家當做飯的粗使丫頭。這一年又逢荒旱,家裡揭不開鍋,母親年老病弱,眼看要餓死。女兒想出一個辦法,她以回家照看母親為由,常常和罷面顧不得洗手就往家跑,到家後把粘得滿滿的兩手面疙痂洗下來,給母親燒半碗麵湯,讓母親充饑保命。

娘的命是保住了,可老天爺不知聽哪路神聖奏報,說是這個惡女竟讓親娘喝自己的洗手水,便發下玉旨,於六月六日雷劈不孝女。

她家的灶王爺在夢中把這一凶信告知了母女二人。儘管母親每天都跪在當院對天磕頭辯冤,還是無濟於事。

六月六這天近午,果然是陰雲壓頂,電閃雷鳴,女兒只好到院里受死,母親幾次三番撲到女兒身上,要替下女兒,最終被女兒鎖進屋裡。母親隔窗看着跪在當院等死的女兒,呼天搶地,痛不欲生。

午時即到,雷神就要行刑,可他睜眼一看,不敢,女兒渾身上下爬滿了螞蟻,如此行刑,會傷害很多性命,有違天條,自己會由此獲罪。

幾經猶豫,午時已過,雷神只好如實面奏玉帝,玉帝心中暗自慶幸,螞蟻護衛此女,內中必有冤情,於是讓太白金星細細訪查,方知此乃孝女孝舉,不但赦免罪刑,還命龍王為孝女布雨,以示嘉獎。

自此,周口商水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安居樂業。

螞蟻為何救孝女一命?原來,女兒每天帶着兩手麵疙瘩回家,開院關院門的時候,難免把面嗄巴碰落地上,地上的螞蟻屢屢受惠,當然感恩不已。一旦知道雷神要劈恩人,自然就踴躍護衛。

螞蟻救了姑娘,老百姓感恩小螞蟻的善舉,把六月初六定為螞蟻生日。六月六,家家烙焦饃,還有人揉碎焦饃,專給螞蟻享用。

芝麻焦饃!聽到名字就口舌生津 - 天天要聞

現在想來,這些民間故事、傳說,在商水大地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宣傳了「孝道文化」、「親情文化」、「向善文化」、「珍愛生命理念」等,極大地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寶庫。

芝麻焦饃味道精美,走親訪友嚼上一片,鄰里更加和睦,親情更加濃烈。一張薄薄的芝麻焦饃,展開的是一幅溫馨和諧的鄉情風景畫,彈奏的是一曲淳樸厚重民風歌。

如今,雖有了很多方便快捷食品,但我們商水人依然鍾愛芝麻焦饃。每隔幾天就要烙一些,健胃消食、酥香可口,既休閑又保健,還讓人回味童年的味道,享受文化的傳承。

芝麻焦饃,製作簡單,雖是小食品,卻是小食品中的上品美味。

芝麻焦饃,色澤美觀,形狀圓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芝麻焦饃耐儲存,不霉變,既是日常食品,又是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芝麻焦饃由麥子、雞內金等製作,不僅易於消化,還可以醫治小兒積食、老人厭食等腸胃疾病,是老弱婦孺的生活必需,也是中國人生存智慧的體現。

商水人劉建新已經把芝麻焦饃規模化經營,藉助於當今的一些科技手段,真空包裝,行銷四海,成為一張很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名片。朋友送來的芝麻焦饃正是劉建新創立的「河南劉新食品有限公司」主打產品,我為家鄉的芝麻焦饃能走出中原走向四海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趕到由衷欣慰。

如今,社會節奏越來越快,芝麻焦饃這種古老的美食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跟上了時代的腳步,必將把我們的日子點綴得更加美好!

芝麻焦饃!聽到名字就口舌生津 - 天天要聞



【作者簡介】王明見,商水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周口市作家協會理事,有長篇小說《三岔口》、故事彙編《商水地名故事》等書籍出版,另有詩歌、散文、小說、劇本散見於海內外媒體。

美食分類資訊推薦

綠清竹以品質為基,解鎖盒裝豆腐的健康密碼 - 天天要聞

綠清竹以品質為基,解鎖盒裝豆腐的健康密碼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在食品行業日益追求健康與品質的今天,陝西綠清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憑藉其專註鎖鮮盒裝豆腐的品質,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作為一家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美味豆製品的企業,綠清竹在原料選擇上嚴格把關,採用中國東北海倫
建議中年男人多吃這3種食物,強壯身體,過好春天 - 天天要聞

建議中年男人多吃這3種食物,強壯身體,過好春天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身體需要調整和補充的時節。尤其是對於中年男人來說,春季氣候變化無常,容易感到疲乏、乏力,甚至免疫力下降,因此更需要通過飲食來強化體質。合理搭配食物,不僅能提供所需的營養,還能幫助增強身體的抵抗力,讓男人們在這個充滿
一杯飲品三成冰塊,消費者權益不容「冰」冷對待 | 新京報快評 - 天天要聞

一杯飲品三成冰塊,消費者權益不容「冰」冷對待 | 新京報快評

▲某新茶飲新品因冰塊過量問題遭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吐槽。圖/網絡截圖近日,據九派新聞報道,某新茶飲新品因冰塊過量問題遭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吐槽。多名網友實測發現,標價23元/杯的奶茶,冰塊佔比高達30%以上,即便選擇「少少冰」,杯內仍被塞入大量冰塊,融化後飲品量不足杯體三分之二,被調侃「三分之一的錢買了空氣和冰」...
陝西白水杜康以精準管控,打造廠商共贏新生態 - 天天要聞

陝西白水杜康以精準管控,打造廠商共贏新生態

在白酒行業深度調整與消費升級並行的當下,品牌如何通過規範市場秩序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作為中國清香型白酒的代表企業,陝西白水杜康憑藉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創新戰略,近年來持續強化市場管控、優化廠商合作機制,走出了一條「以規範促發展
為何現在的豬肉越來越難吃?是豬變了還是人變了? - 天天要聞

為何現在的豬肉越來越難吃?是豬變了還是人變了?

你有沒有覺得,現在的豬肉怎麼越來越難吃了?感覺以前的豬肉十分美味,如今怎麼就少了點魂兒?是豬肉真的變了,還是我們的口味變了?豬變了過去十幾年,養豬這件事早就不是小農院子里散養幾頭的模樣,而是變成了流水線上的大產業。
五糧液聯合米其林主廚 解鎖白酒破圈新方式 - 天天要聞

五糧液聯合米其林主廚 解鎖白酒破圈新方式

「中國的五糧液,世界的五糧液」的內涵還在提升。在近日舉行的《2025香港澳門米其林指南》發佈典禮中,五糧液攜手韓國米其林二星餐廳主廚金寶美(Kim Bo-mi),將五糧液與日本料理相結合,通過「以酒入菜」的方式進一步破圈,拓寬了中國白酒與世
抖音生活美食季|春日餐飲新機遇,一頓飯帶火一座城 - 天天要聞

抖音生活美食季|春日餐飲新機遇,一頓飯帶火一座城

一碗天水麻辣燙,讓一座甘肅小城,成為2024年新晉頂流城市;一桌江西小炒菜,讓沒進八大菜系的贛菜,從本地走向全國;一道鍋包肉,讓東北在冬天重新衝上熱搜。在「特種兵式旅遊」與City Walk盛行的今天,大眾探索城市的方式除了「看風景」,也要
大風藍色預警! - 天天要聞

大風藍色預警!

大風藍色預警信號巴彥淖爾市氣象台2025年4月3日8時55分發佈大風藍色預警信號:24小時內臨河區、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杭錦後旗將受大風影響,平均風力套區4~5級、北部5~6級西北風,陣風6~9級,西部、北部
上海之旅相冊|Fedir:我在你們社區食堂吃飯 - 天天要聞

上海之旅相冊|Fedir:我在你們社區食堂吃飯

【編者按】2025年3月,中國已經對38個國家實行了單方面免簽,入境短期旅遊持續升溫。與此同時,在上海亦生活着許多外國人,他們有的在此客居一段日子,也有的把這座城市當作了他們的家。對很多外國人來說,上海是他們了解中國的第一站。在新項目《上海之旅相冊》中,澎湃新聞邀請了一些來自世界各地和上海產生交集的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