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穩定發展預期很重要」

民營企業、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更被賦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生力軍」這一全新定位。近三個月,從國家層面已經連續發佈多項舉措,旨在支持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在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大背景下,民營經濟仍然面臨著發展的難題、前進的困局。 「退場論」「躺平論」的錯誤認知時而出現,如此信心滯後是為什麼?根源在哪裡?如何解決?在12月3日舉行的「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多位企業家、行業觀察人士與學者共聚一堂,就「提振信心⸺民營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密碼」 議題展開討論。

「提振信心⸺民營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密碼」 研討會現場。

政策外力給支持:多條措施給民營經濟提供定心丸

今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下稱「31條」)發佈,從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以及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等方面提出31條具體舉措;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八部門印發《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的25條具體舉措。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在會上表示,國家已經從政策上、法律上和實踐中表達了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支持。在他看來,「31條」的最大亮點,就是明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促進民營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我想對民營經濟就是最大的定心丸,就是最好的政策。」 彭森分析道,「31條」還從法律層面,專門強調了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保障問題,強調了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的問題,針對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利用行政或者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以及司法工作方面的地方保護,特別是超權限、超範圍查封扣押經營性財產等情況,要進行糾正和規範。

除了推出系列政策,彭森認為,這次中央決定成立國家發改委民營經濟發展局,也是從頂層設計的層面,體現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國家意志和決心。

企業內力要激發:專精特新+數字化轉型

民營企業究竟應該如何穿越迷霧、穿越周期?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朱玉在《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之道》演講中提到,「專精特新+數字化」是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朱玉表示,在當下和未來,對於身處激烈競爭中的各行各業企業家而言,唯有專註把自己最擅長的行業、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才能做得更好。同時,也需要建立起全球範圍內的商業生態系統,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我們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中國企業要走向全球,需要構建起全球範圍內的數字能力。」他指出,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浪潮下,民營企業要想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加速數字化轉型,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賦能效益。

破解企業家「感動卻不敢動」 困局 穩定發展預期很重要

在對話環節,多位專家就「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展開激烈探討。

對話環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李金波指出,要提振企業家信心,首先要確認企業家的角色在整個社會生產中的地位。當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之後,企業家的角色便日益凸顯。

「在現在的經濟條件下,企業家是十分重要的生產要素。」他強調,生產要素的分配和按勞分配之間是有差異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之間是有差異的。「這恰恰是我們這個現實世界的一種無奈,我們沒有更好的辦法去區分他作為企業家創造的價值和他擁有資本所帶來的回報之間的差異。」

李金波表示, 「哪個經濟體最大限度地能激發企業家的才能,同時又能夠約束企業家的異化行為,哪個經濟體就能更好地發展。」他認為,這需要有現代經濟治理體系,「我們也在探索,這是一個過程。」

中國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彤在談及「重振企業家信心」時表示,國家發改委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後,等於給民營企業找了一個「娘家」,讓民營企業擁有了「自己人」的定位。在他看來,「穩定發展預期」是提振信心的最關鍵因素。

「政策出了這麼多,所有民營企業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大家看到了非常感動,但我還是不敢動。」他表示,「大家覺得信心不足,實際上就是安全感不足,這就牽涉到恆心的問題。」對此,他建議要增加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凡是涉及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都應該安排民營企業代表參與前置的調研討論,做好政策解讀和宣傳工作。「要讓企業看得清清楚楚,理解得明明白白,要讓政府公開成為自覺,讓運作透明成為常態。」

此外,他認為要增加政策供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對已經發佈的政策不能隨意改變,同時要強化已出台政策的落地實施,避免在操作中空轉,避免空氣式、運動化的監管。「一紙文件可以一夜之間銷毀一個行業,但是幾十個文件卻很難在幾年之內恢復一個行業,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現實發生的案例。」他建議,政府應重點關注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業,成立專門的紓困解繞救助機制,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後顧之憂。

媒體採訪:

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高級副總裁、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黃健龍

民營經濟如何提振信心?我自己的看法是,民營企業、民營經濟要提振信心,還是要從高質量發展的結果裏面找到信心。如果沒有增長,如果不能增長,甚至害怕增長,那任何信心都無從談起。我們講的增長,對一家微觀的企業來說,那就是硬道理。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最開放的地區之一,也是民營企業最活躍、最具有潛力的地區之一,一大批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在這片土地上共生共融,無限極也是在這片土地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長起來的。這幾年我們也在陸續開發國際市場,既要發揮好自身的優勢佔領市場,同時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尋求合作夥伴,實現共贏。

逸仙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錦峰

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導下,我認為「路還是要自己走出來,信心還是靠自己打出來。」逸仙在過去選擇了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高質量對於美妝來說就是聚焦在科研、研發、產品力以及品牌力。過去兩年,我們在研發端投入了3億,未來五年預計投入10億。我們堅信的差異化道路就是要有高質量的供應鏈、高質量的研發,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夠獲得市場的更好地位,有了更好的地位以及消費者的認可,這將很大地給企業帶來信心。

大灣區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化妝品產業集群,擁有豐富的行業生產經營經驗與人才儲備。未來,我們相信藉助於大灣區獨特的區位優勢,逸仙集團在內的民營企業將迎來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熱潮。同時,逸仙集團也將持續深耕高質量發展,助力打造「國際美灣」金名片。

采寫:奧一新聞記者 林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