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共聚西藏建言中尼發展:加強多領域交流、建區域智庫

中新社拉薩11月8日電 題:學者共聚西藏建言中尼發展:加強多領域交流、建區域智庫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趙朗

「西藏文化一方面是中華民族多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與周邊國家文化有相當多的共同元素,是中國與南亞各國人民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近日在拉薩舉辦的一場學術研討會上,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關培鳳說,西藏自治區應建立起與南亞國家間的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文交流機制。

2018年7月26日,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吉隆口岸,尼泊爾車輛排隊等待通關。(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該學術研討會由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和中國新聞社舉辦,以「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為主要議題,數十位學術機構、高校、智庫學者就西藏參與「一帶一路」提供意見、建議。

關培鳳認為,尼泊爾對「一帶一路」倡議下西藏的發展以及西藏與尼泊爾的互聯互通持積極態度。她介紹,尼泊爾《喜馬拉雅時報》曾發文提到,尼泊爾毗鄰西藏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其從「一帶一路」倡議中受益,加深同東亞、中亞和歐洲等地的經濟聯繫,並成為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陸上溝通橋樑。藉助「一帶一路」,尼泊爾既可以改善自身的地緣政治處境,又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

關培鳳稱,前文的「多層次」是指在發揮政府機構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發動社會多方和廣大民眾的力量,更易為南亞國家人民所接受;「多領域」是指在宗教活動、旅遊觀光、學術交流、教育教學、對外援助、文化產品製作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不斷拓展交流領域,創新交流方式。

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楊亞波在作主旨演講時稱,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西藏在與其主要對象尼泊爾的平台建設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他說,中尼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共同推動中尼命運共同體建設,將為兩國建設面向發展與繁榮的世代友好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也將使西藏受益。為此,須以「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支柱,持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楊亞波建議,西藏要推動基礎設施聯通,打通交通堵點與斷點,為維護供應鏈穩定注入「正能量」,協商解決影響互聯互通的制度、政策、標準問題,降低人員、商品、資金跨境流動的成本和時間,通過發展跨境旅遊、智庫高校交流等持續鞏固人文交流「心聯通」。

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藏大學尼泊爾研究中心、西藏大學尼泊爾和不丹研究中心負責人久毛措稱,中尼友好交往歷史擁有深厚基礎,中尼共建「一帶一路」是攜手共進。

她對中尼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區域智庫的合作與共建提出構想。她說,智庫首先要有專業定位,能夠系統、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創新政策主張,形成解決方案,幫助決策者制定政策;同時,智庫的交流合作與能力建設是智庫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

久毛措說,解決全球問題需要本地和區域的解決方案,喜馬拉雅區域的協同與發展,中國與南亞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尼區域智庫的合作與共建理應貢獻更大智慧和力量。

她認為,中尼在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可以通過暢通機制,建立體制,建設和完善政策制度,搭建多種平台,採用多種形式,構建開放合作的現代區域智庫體系,積極開展區域智庫的合作與共建,可促進中國與南亞的協同發展,促進亞洲與世界共同繁榮的現代化,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