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嵐集團王湛正:目前產業階段,鈣鈦礦設備的投資確定性最強

作為中國鈣鈦礦產業化重要的佈道者、助推者、引領者,東嵐集團始終致力於推動鈣鈦礦產業化的發展。

8月2日,東嵐集團總裁王湛正受邀參加由勢銀(TrendBank)主辦,寧波電子行業協會、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等協辦的「2023勢銀鈣鈦礦、異質結與TOPCON產業大會,並代表東嵐集團,以「中國鈣鈦礦產業鏈發展趨勢分析」為主題,分享了他對於鈣鈦礦產業鏈的眾多觀察與思考。

王湛正介紹,作為下一代光伏技術路線,鈣鈦礦疊層技術將延續整個光伏組件高技術迭代的發展路徑。目前,多家鈣鈦礦頭部企業已經提前布局GW級產線,而多個產業新玩家也已經加速推進MW級產線。

儘管如此,鈣鈦礦產業想要完成產業化的從0到1,依然要解決大面積製備、穩定性、市場化等多個問題。以大面積製備為例,這是鈣鈦礦商業化的重要前提。在光伏降本增效的背景下,大尺寸電池已經成為趨勢,但隨着面積增大,鈣鈦礦電池的轉換效率下降較為明顯。因此,未來如何通過狹縫塗布、乾燥結晶以及激光切割等途徑來解決大尺寸製備的痛點,會是設備廠商們的重要課題之一。

鈣鈦礦疊層會是突破單結電池物理極限效率的唯一途徑,可以使得理論效率達到43%;如果光伏組件產業化要達到35%以上的效率,鈣鈦礦/鈣鈦礦疊層技術是終極解決方案」,王湛正認為,在當前的碳中和目標背景下,鈣鈦礦的各方面特性決定了它最有可能成為未來光伏迭代技術的標杆,而其大存量市場和廣闊的潛在增量市場的特點同樣也會是資本的最優選項。因此,成本便宜、用量少、發電效率高的鈣鈦礦技術已經提前走向了資本市場投資人的視線。

王湛正表示,如果從投資的角度去審視鈣鈦礦產業鏈,那麼一定要明晰不同階段各產業鏈的確定性和各環節稀缺性邏輯。比如,鈣鈦礦的設備端是目前產業階段投資確定性相對最強的,其中製備鈣鈦礦層設備(塗布、乾燥、切割)是核心,塗布的競爭格局又會好於乾燥和激光;在耗材端,TCO有着最大的投資機會,因為未來成本佔比最高;在組件端,則要去篩選出一些企業,他們的核心競爭優勢更多在於有着大面積產業化經驗積累的KNOW-HOW。

在隨後的圓桌論壇環節,王湛正作為主持人與東方日升BIPV研發中心設計總工謝福慶、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葛子義、纖納光電聯合創始人兼CTO顏步一、極電光能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鄭策、華鷹塗布設備執行董事吳迪、利珀科技光伏事業部總經理唐磊飛等產學研界人士,就鈣鈦礦產業技術發展的前景與痛點等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