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廣東揭陽東粵化學全球首套20萬噸/年混合廢塑料深度裂解工業化裝置完成72小時連續投料運行,宣布試產成功。這標誌着全球首個連續化、規模化廢塑料化學循環項目通過工業化驗證,為廢塑料高值化利用開闢了產業化路徑。
當日下午,廣東省新聞辦在揭陽市大南海石化工業區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項目突破性成果。
「該項目的成功投產,是我們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落實省委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要求的具體舉措。」揭陽市委副書記、揭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王紹樂在會上表示。

發佈會現場
「一步法」工藝顛覆傳統
「廣東東粵化學20萬噸項目的技術突破,最核心的顛覆性創新在於——我們首創了『一步法』廢塑料化學回收工藝。」廣東東粵化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功表示,不同於市場上通用的「先熱解制油、再加工成化工原料」的兩步法流程,該項目的技術無需對各類低值混合廢塑料進行複雜分選,直接就能將其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大大降低了塑料的分選成本,且產品收率高達92%以上。
「打個比方,以前釀酒需要先煮糧食,再進行發酵,如今可以直接把糧食進行發酵啦!」張新功表示,該技術具有科技含量高、技術壁壘高、增效潛力高、三廢排放少等突出優點。
如何放大技術優勢,讓更多城市、更多企業享受首創技術紅利?
張新功表示,技術研發成功後,產業化規劃為從示範項目實現到全國產業基地的進階。落地路徑分兩步走:短期以20萬噸/年示範項目為核心,目前已試生產成功,正聚焦裝置穩定運行與技術標準固化,形成可複製的模板;接下來,將推進300萬噸/年規模的產業基地建設,目標是打造全球首個廢塑料綠色循環產業基地,並聯動化工園區構建千億級高端化工新材料集群,讓「廢塑料變資源」的模式實現全國輻射。
除了科技含量高、增效潛力高等特點之外,該項目技術還打通了經濟與生態雙贏的破題之路。
當前,塑料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處副處長簡威介紹,項目聚焦低值廢塑料,打造了「回收網絡—高效分揀—綠色物流—裂解循環—化工原料」的完整閉環,填補了治理技術空白,該項目已入選國家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項目,產品率高達95%。

東粵化學全球首套20萬噸/年混合廢塑料深度裂解工業化裝置
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育部化工教指委委員楊朝合介紹,未來,若年處理5000萬噸廢塑料,可替代1億~1.5億噸原油,約佔我國年原油進口量的2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同時,在全生命周期減少因垃圾焚燒和化石能源生產基礎化工原料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減碳效果突出,以年處理5000萬噸廢塑料為例,相當於減少約2.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四新」項目「三年工程一年干成」
東粵化學項目成功經驗的核心密碼,還在於政府效能與市場活力的深度耦合。記者在發佈會上獲悉,面對高精尖技術落地的複雜挑戰,揭陽市以「盡全力引進、盡全力服務」的決心,將「百千萬工程」部署轉化為具體行動:揭陽市委市政府統籌資源、破除壁壘,各部門協同作戰、並聯推進,最終實現「三年工程一年做成」的效率奇蹟。
記者獲悉,作為「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四新」融合創新的典型項目,該項目自立項以來就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揭陽市將該項目作為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標杆項目、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建設的「燈塔」和「窗口」,探索實施一系列創造性的服務舉措,成功推動項目建設「三年工程一年干成」。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東文介紹,接下來,省工信廳將繼續當好服務企業、服務項目的「店小二」,發揮東粵化學項目的示範效應,支持揭陽以廣東石化、東粵化學等重點項目為牽引,強化產業鏈招商,推動延鏈補鏈強鏈,高水平建設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和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基地。
文|曾柯權 陳鍇躍 許志鵬
圖|記者 鄧鼎園 王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