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最近,杭州一家科技公司在購物平台上架了一款售價為2500元的消費級外骨骼機械人,面向個人用戶銷售。上新短短15秒,幾百台就宣告售罄。這款「爆品」是企業首次針對個人用戶推出千元售價的消費級產品,此前他們研發的外骨骼機械人全國已有60多萬人使用,部分產品售價百萬。
早期外骨骼主要用于軍事和醫療康復(如幫助截癱患者行走),如今已滲透到工業、物流、養老、消費級健身等領域。例如生產線上的「機械外骨骼護甲」可減少工人腰部負擔;物流上的外骨骼,可以降低分揀員肌肉勞損;更有用於老年人輔助行走的外骨骼。這一類產品購買者,既有幫家中老人購買的中青年,也有因為運動損傷導致膝關節或髖關節疼痛的年輕人,還有不少感覺自己體能下降但又熱愛旅遊的退休中老年人群。
外骨骼之所以能撬動起一個規模龐大的新增長極,意味着它能匹配真實需求,屬於從實驗室往商業化比較成功的案例。借用專家的話說,外骨骼的風潮本質上是技術成熟度曲線進入「實質生產高峰期」的體現。
老人行動不方便,追問是什麼不方便,那其實就是腿,再具體就是膝關節。人們到了旅遊景區不敢爬山,不是沒力氣,可能是腰不行。但是外骨骼定位非常精準,真正是對應着人體的生理痛點和極限而來,因此它直接可以成為很多人的「替代腿」。現在出門玩要穿運動鞋、帶登山杖,現在開始帶外骨骼,或許不遠的將來,它就是個戶外標配。
如今,汽車廠商如本田、機械人公司如波士頓動力、互聯網巨頭如谷歌已經紛紛入局,帶來跨領域技術整合。相比於人形機械人這種顛覆性的創新成果,外骨骼帶給消費者的聯想與消費空間一點也不小。不是每個科技企業都要做完美的人形機械人,但是改良並加入外骨骼的開發大軍也不無可能。特斯人形機械人的關節控制算法已經可遷移至外骨骼。通過開源生態,加上外骨骼接口標準化之後,降低開發門檻,這樣一來,進入千家萬戶的速度,就會比一個機械人快得多。
當然,外骨骼消費還只是起步,還是屬於新人類和醫療機構的首選,要讓家庭完全接受,除了價格,其產品生命也是很重要的。回想一下,多年前很多富裕家庭都會給家裡買一台數萬元的按摩椅。如今還能看到這些按摩椅的存在嗎?大部分都在ai浪潮前,因為沒有智能與網聯能力,加上機械壽命問題而淘汰了。
作為人類突破生理極限的「增強科技」的里程碑。外骨骼消費要保持常青,自然也要像智能手機一樣,從專業工具演變為大眾消費品。以智能化和網聯度,易用得就像人的一個器官,成為人機協作的重要突破,成為支撐身體的無形伴侶。相反,如果僅僅停留在按摩椅這樣的一種外在的脫機存在,那麼生命力也是有限的。
文| 記者 戚耀琪
圖|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