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月29日晚,一輛SU7在安徽省高速公路上發生爆燃事故。
車輛着火時車門鎖死無法打開,導致三名年輕女性不幸遇難。
事故發生後引起全網轟動,小米股價更是開盤暴跌 8.7%,市值蒸發近 700 億。
其實早在此次的爆燃事故之前,小米SU7的電池隱患就已經有了預兆!
事故始末
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省銅陵市德上高速公路發生嚴重事故,造成車內三名女性乘客不幸身亡。
據小米官方發佈的事故數據,這起事故發生在當晚10點44分左右。事故車輛當時正以116公里/小時的速度行駛,並開啟了智能輔助駕駛模式。
事故發生路段正在進行施工,SU7原本行駛的車道被封閉,需轉向調整後的車道行駛。據小米公司聲明,在22:44:24,車輛檢測到前方障礙物,發出警告並開始減速。
隨後,在22:44:25,駕駛員接管了車輛,繼續減速並轉向。然而,在22:44:26-28之間,車輛撞上了道路上的混凝土護欄,系統在碰撞前最後能確認的速度約為97公里/小時。
事故造成的後果異常慘重,據多家媒體報道,車輛撞擊護欄後起火燃燒,車內三名女性乘客全部遇難。
網絡上流傳的現場照片顯示,車輛前部嚴重受損,並有明顯的火燒痕迹。此事引發了公眾對電動汽車安全性,以及車輛碰撞後門鎖功能和電池安全產生質疑。
從小米公布的數據來看,從系統發出警告到最終碰撞僅有4秒時間,考慮到車速較高,駕駛員幾乎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進行有效避險。
這反映出當前自動駕駛技術在特殊路況下的局限性,以及人機交互設計可能存在的問題,此次事故也讓公眾對電動汽車整體安全性產生質疑。
其實早在此之前,就已有報道顯示小米SU7在事故中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去年9月16日,一輛小米SU7在南京南站附近發生事故,由於路面濕滑和駕駛人操作不當,導致車輛衝出車道撞向隔離帶,造成電池底部嚴重受損,疑似電池內部受撞擊發生局部短路,出現短時冒煙和明火。
雖然該事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此時就已經暴露出電池防護設計可能存在不足。
小米市值蒸發近700億
隨着事故消息在4月1日被廣泛報道,小米集團股價應聲大跌,當日最大跌幅達6.3%,收盤下跌5.5%。
自上周小米宣布通過股權融資籌集約55億美元用於擴展電動汽車業務以來,其股價已累計下跌近18%。
根據數據統計,此次暴跌導致小米市值蒸發近700億港元,短期內對投資者信心造成嚴重打擊。
作為小米集團的重要戰略布局,SU7自2024年3月推出以來,市場表現一直十分亮眼,甚至自2024年12月以來,月銷量已超過特斯拉Model 3。
然而此次事故無疑會對小米汽車的市場前景產生負面影響,據了解,小米SU7目前依然非常熱門,客戶下單後至少要等待40周,比剛上市時的約26周還要長。
但此次事故的發生可能會導致部分消費者取消訂單或延遲購買決策,更令人擔憂的是,據花旗銀行分析報告預測,小米在2024年銷售的每輛SU7平均虧損6,800元人民幣,整個造車業務預計將虧損41億元人民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銷量受到事故影響而下滑,將進一步加大小米汽車業務的財務壓力。
小米回應
"我最後一次與她聯繫是當晚10點左右,之後就再也聯繫不上了。"死者未婚夫情緒低落地表示,他對小米官方的聲明表示懷疑,截至到採訪時,他表示未收到小米或警方關於事故的任何實質性回應。
死者另一位家屬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質疑:"為什麼車輛撞擊後自動落鎖,導致無法逃生?為什麼碰撞後會發生爆燃?作為家屬,我們有權知道真相。"這些質疑迅速在網絡上傳播,引發公眾對小米危機處理能力的批評。
面對公眾質疑,小米於4月1日中午在微博發佈官方回應,確認了事故的發生並表示深感遺憾。
小米在聲明中公布了詳細的事故數據時間線,包括車輛速度、系統警告時間以及駕駛員接管過程等。
小米表示,事故發生後公司立即成立了特別調查小組,並於3月30日前往銅陵配合警方調查。同時,公司宣稱將"協助受害者家屬並在調查過程中保持透明"。
然而,小米並未在聲明中提及車輛起火燃燒的情況,也未具體說明已經或將要為遇難者家屬提供何種形式的幫助。
對於網絡上流傳的"車門無法打開導致遇難者無法逃生"的說法,小米發言人向《中國新聞周刊》澄清,SU7的四個車門均配備了機械應急釋放把手,位於門板內部的儲物區域下方,即使電池受損也能正常工作。
可這一解釋並未能完全平息公眾疑慮。
結語
小米SU7致命事故引發的連鎖反應仍在持續,其對小米集團市值的打擊、對造車新勢力的警示以及對行業監管的推動作用將長期存在。
對消費者而言,這一事件提醒我們在選擇新能源智能汽車時,不應僅關注智能功能和性能參數,更應重視企業的安全理念和危機處理能力。畢竟,在關係生命安全的產品面前,技術創新永遠不能以犧牲基礎安全為代價。
時代周報:市值蒸發近700億!小米股價大跌超5%,SU7三月交付超2.9萬台
長城網:小米SU7試駕中燃燒!銷售人員救援不及時,故障原因也遭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