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一輛小米SU7標準版車型,在發生高速碰撞後出現了電池熱失控的故障。在電池熱失控之後,火勢迅速蔓延至全車,車內三名女生被困。很不幸,此次事故造成了車內駕乘者全部遇難,讓人扼腕嘆息。
當我們為花季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的時候,一個問題再次敲響了警鐘:小米電動車真的安全嗎?或者說新能源車型是否都存在着安全隱患?因為就在三月份,成都也發生了一起蔚來起火燃燒的事故,這不由得讓人對新能源車的電池安全性產生質疑。
鋰電池,本身就並不是百分百可靠
現在新能源車多以三元鋰電池或磷酸鐵鋰電池作為驅動單元,這一類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的優勢,但同時也有穩定性差的薄弱點。
這樣來說吧,鋰電池目前基本上都採用液態結構,電芯內部存在電解液。
而電解液的核心成分就是鋰離子,那麼從化學角度來說,鋰離子的性質非常活潑,在遇到高溫或者碰撞之後,鋰電芯就非常容易出現熱失控的問題。
而在熱失控以後,電解液在鋰離子的震蕩作用下,會迅速被氣化並且產生高壓氣體,從而進一步突破電芯的金屬層,讓內部氣體逸出。在氣體逸出後,就可能會迅速燃燒,3分鐘溫度可達1000℃ 。而鋰電池一旦熱失控並出現燃燒問題,採用潑水、乾粉滅火器等方法,均無法熄滅火勢。
所以從鋰電池的結構特性來說,我會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在液態電池品類中,我們無法徹底規避鋰電池的熱失控和燃燒問題。
車企做的努力,真的夠用嗎?
既然熱失控無法徹底避免,那麼很多車企就在想辦法通過設計和結構的手段,讓鋰電池在熱失控之後儘可能減小損失。
就拿這次事故中的小米SU7來說,這輛車在電池包外圍用上了很強的金屬殼體進行保護。但不幸的是,發生在三月底的事故中,電池殼體並沒有抵抗住外部衝擊。
其實除了殼體保護之外,小米還做了一個比較獨特的結構——電芯倒置設計。這一設計將電池的泄壓閥進行倒立放置。從理論上來說,即便是電池發生熱失控,那麼高壓氣體也會被排向地面,不會進入到車內,從而規避車廂被引燃的風險。
其實在去年,小米SU7也出現過一次電池起火事故。在那一起事故中,電芯倒置結構的確起到了作用,火勢沒有波及到車廂內部。但在這次的事故中,倒置電芯設計顯然沒有發揮出理想化的作用,火勢快速將整車引燃。
所以對於小米而言,仍然需要去重點關注一下自己的電池包安全設計是否真的可以應對所有情況。
所謂的新設計,真的都可靠嗎?
其實在這一起小米SU7的起火事故中,我們還發現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車輛的門鎖無法在第一時間解鎖。客觀來說,這個問題從燃油時代就一直保留到了現在。
筆者現在掌握到的情況,是因為涉事小米SU7在碰撞後,擋位未進入P擋。這個時候,車輛並沒有自動解鎖,而此時車輛也出現了底盤起火的情況,外部救援也難以干涉,車內的駕駛員失能無法自行逃離……
如果說車輛電池熱失控的問題是行業普遍問題,怪不到小米的話,那麼車輛門鎖無法在第一時間解除,那可真的就是小米自身的問題。
不管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碰撞後車門第一時間解鎖都應該是最基本的安全設計,但很顯然,小米和曾經的雷克薩斯一樣,沒有做到。這種問題,我認為不應該僅僅是通過一句「新車企,經驗不足」就能打馬虎眼的。
結語:
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純電動汽車就爆出了兩起電池熱失控導致車輛整體起火的事故,各大新能源車企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了呢?我承認,新勢力們的技術進步確實很快,但在搞噱頭、搞智能軍備競賽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關注一下最基礎的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