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初,商界一則消息引爆全球財經圈——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集團宣布與美國金融巨頭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達成了一項"天價"協議。這筆總值高達227.65億美元的大單,讓李嘉誠的和記港口"瘦身"不少,一口氣甩掉了除中國內地和香港之外的全球港口資產。
這筆交易的規模確實不小——扣除50億美元的債務後,凈值仍有177.65億美元。具體來看,長實集團把和記港口集團80%的"家當"都裝進了這個大禮包,涵蓋了分佈在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共計199個泊位。更引人注目的是,這次"大甩賣"還包括了巴拿馬港口公司90%的股權,這可是掌控着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的"金鑰匙"。
不過,李嘉誠家族也沒完全退出港口江湖,而是精明地保留了中國內地、香港和深圳的港口資產。這些留下的"家底"包括鹽田國際和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等"香餑餑"。長和公司高層對外表態稱,這純粹是商業決策,沒有其他考量。
巴拿馬運河這條"水上高速公路"自1914年開通以來,一直是全球航運中的"大動脈"。它巧妙地連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成為國際貿易中無法繞開的關鍵咽喉。這條人工開鑿的水道,讓船隻不必繞行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省下了近1萬公里的航程,堪稱航運界的"捷徑王"。
從數據上看,巴拿馬運河的"流量"相當驚人。每年約有1.5萬艘各類船隻在此穿梭往返,承載着總價值高達2700億美元的貨物。美國是這條水道的"鐵杆用戶",大約40%的美國貨運船隻選擇走這條航線,運輸的貨物五花八門,從金屬、礦產、原油到成品油、穀物和各類化學品應有盡有。有趣的是,通過這條航道的貨物中,三分之二都與美國有關,不是從美國出發,就是前往美國。排在美國之後的"常客"是中國和日本,分別佔據第二和第三大使用國的位置。
從歷史角度看,巴拿馬運河最初是由美國人一手打造的。從1914年通航到1999年,整整85年間,美國牢牢掌控着這條戰略水道的管理權和運營權。直到1999年,經過長達20多年的馬拉松式談判,美國才將巴拿馬運河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移交給了巴拿馬政府。此舉在當時引發不少爭議,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曾直言不諱地表示,將巴拿馬運河"拱手相讓"是美國政府的一個"重大失策",尤其對巴拿馬向美國貨船收取的"天價"通行費更是耿耿於懷。
李嘉誠與巴拿馬運河的"姻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1997年,也就是香港回歸中國的那一年,李嘉誠麾下的和記港口集團抓住機遇,與巴拿馬政府簽下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大單——獲得了巴拿馬運河兩端關鍵港口的25年經營權。這兩個港口分別是太平洋一側的巴爾博亞港和大西洋一側的克里斯托瓦爾港,相當於一手掌握了這條國際航運大動脈的"進出口"。
這份合約到了2021年眼看就要到期,和記港口並沒有放棄這塊"肥肉",而是順利地與巴拿馬政府續簽了新的25年合約,將經營權一直延長到2047年。當時,和記港口對全球航運業的未來發展持樂觀態度,公司高管還曾公開表示計划進一步擴建這兩個港口,以應對預期會增加的貨運量。
然而,風雲突變。2024年美國大選後,特朗普重返白宮,他對巴拿馬運河的態度可謂"野心勃勃"。特朗普多次公開表示,將巴拿馬運河交還給巴拿馬是美國的一個"愚蠢決定"。他不僅對此耿耿於懷,還把巴拿馬運河列為必須"奪回"的戰略要地。
雖然和記港口方面堅稱此次交易純屬商業考量,與政治因素無關,但特朗普的舉動卻將這筆交易推向了聚光燈下。在3月4日的國情咨文演講中,特朗普幾乎是以"戰利品"的姿態宣布了這項交易:"我的政府將重新掌控巴拿馬運河,我們已經開始行動了。就在今天,一家美國大公司宣布,他們將收購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這番表態無疑為這筆原本就備受矚目的商業交易又添加了濃厚的地緣政治色彩。
李嘉誠在港口領域的征程堪稱一部商業傳奇。這位香港"超人"的港口版圖擴張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在1969年至1972年間,李嘉誠的和記黃埔收購了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的股份,這是他在港口行業的第一步棋,也是日後港口帝國的起點。
進入80年代,李嘉誠沒有滿足於現狀,而是繼續在香港市場"深耕細作"。這一時期,和記成功拿下了葵青貨櫃碼頭的全部運營權,這一步棋讓李嘉誠在香港的港口業務中確立了不可撼動的領導地位,成為香港港口業務的"一哥"。
到了90年代,李嘉誠的眼光開始越過海洋,向全球擴張。和記港口如同出海的航船,大舉進軍海外市場,先後將觸角伸向英國、荷蘭鹿特丹、墨西哥等地的重要碼頭。1997年拿下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的經營權,更是這一全球擴張戰略中的點睛之筆,讓和記港口在這條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關鍵水道上佔據了有利位置。
步入21世紀,和記港口的全球擴張計劃結出了累累碩果。到2005年,和記港口已在全球20個國家運營45個碼頭,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獨立港口運營商,其規模和影響力令業界矚目。
2006年,李嘉誠在全球港口業務達到頂峰時做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決定——以44億美元的價格將和記港口20%的股份賣給了新加坡PSA國際港務集團。這筆交易不僅為李嘉誠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也將和記港口的估值推高至220億美元,展示了李嘉誠出色的商業眼光和時機把握能力。
2011年,李嘉誠又有了新動作。和記港口將旗下的中國南方港口資產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立和記港口信託。這次IPO籌集了54.5億美元資金,成為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IPO之一,再次證明了李嘉誠在資本運作方面的過人智慧。
和記港口在全球航運版圖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其具體經營狀況如何呢?從長實集團的財務數據中可以窺見一斑。
2023年,長實集團的總營收達到了4616億港元的規模。在這龐大的收入中,港口和港口相關服務業務貢獻了415億港元,佔比約9%。這個比例雖然不算高,但考慮到港口業務的穩定性和戰略意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具體到和記旗下單獨上市的和記港口信託(HPH Trust)——主要負責運營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港口業務,其近期表現則呈現了一些隱憂。根據2024年的年報顯示,和記港口信託的收入為116億港元,同比增長了8.8%,這一增長數字看起來相當不錯。
然而,當我們深入分析其盈利能力時,情況就沒那麼樂觀了。2024年和記港口信託的運營利潤為33億港元,同比大跌41%;歸屬股東的凈利潤僅有2.3億港元,相比去年銳減了驚人的79%。這些數字清晰地表明,儘管收入有所增長,但和記港口信託的整體經營業績正面臨嚴峻挑戰。
這種利潤大幅下滑的局面,或許也是李嘉誠決定"斷腕"出售全球港口資產的原因之一。後疫情時代的全球航運市場波動劇烈,港口業務面臨的競爭和壓力與日俱增,在這樣的環境下,出售非核心市場的資產,保留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核心港口業務,從商業角度看確實是一步明智之舉。
這筆227億美元的大交易,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企業資產轉讓,它的意義和影響可謂多重且深遠。
首先,這標誌着李嘉誠家族在全球港口領域半個多世紀拼搏擴張的篇章正式畫上句號。從六七十年代在香港起步,到九十年代大舉出海,再到21世紀初成為全球最大港口運營商,李嘉誠的港口帝國走過了一條令人矚目的發展道路。如今,這位商界"老狐狸"選擇了聚焦國內市場,這一戰略調整反映了他對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敏銳洞察。
從估值角度看,這次交易也頗有看點。和記港口當前的估值較2006年增長了約30%,年化增長率約為1.37%。這一增長率雖然不算驚艷,但在全球航運市場波動較大的背景下能保持穩定增長,也算是難能可貴。特別是考慮到全球經歷了疫情衝擊以及複雜多變的貿易環境,能夠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已經是不小的成就。
而,這筆交易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其鮮明的地緣政治色彩。特朗普政府將其視為"奪回"巴拿馬運河戰略要地的重要舉措,甚至在國情咨文中以成就的姿態進行了宣告。這一表態無疑給這次本應是純商業性質的交易蒙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也從側面反映了美國對全球關鍵航運節點的戰略考量正在發生變化。
對於全球航運格局而言,這次交易可能預示着新一輪的調整和重組。當美國資本接手巴拿馬運河兩端的關鍵港口,未來這條國際航運大動脈的運營模式、收費標準乃至通行規則都可能發生變化。這不僅關係到美國自身的貿易利益,也將對中國、日本等主要使用國產生深遠影響。
總的來看,這筆交易既是一次重大的商業行為,也是地緣政治博弈的一部分。它不僅改變了一家企業的命運,也可能對國際航運秩序產生長期影響。正如商場如戰場,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商業決策與政治考量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二者相互交織,共同塑造着我們所處的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