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下滑、LPR降息與央行「不斷警告債市風險」--理解當前的「貨幣邏輯」

2024年06月16日13:20:12 財經 2161

本周發佈的最新金融數據引發市場頗多關注,其中社融與m2雙雙下滑,疊加剪刀差加速走擴成重點。

背後的原因究竟有哪些?社融數據發佈後,有不少機構對此進行了深度剖析,在理解當前「貨幣邏輯」的基礎上也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思路。

比如國泰君安在6月15日發佈的研報中便提到了「如果短期內lpr不下調,那麼破解這一循環的最好方式就是管控長端利率風險」、「央行購債能夠緩解m2持續回落的趨勢」等觀點。

lpr下調仍有空間?長端利率風險如何管控?債市將迎來一波利好?有權威金融媒體對此論點專門進行了分析,表示在利率整體下行的背景下,國債市場迎來了久違的爆發,但是「風險不小」、投資者應守護好「錢袋子」......

當前最主要的貨幣現象:社融與m2雙雙下滑+剪刀差擴大

華爾街見聞據前值計算得出,5月新增社融為2.07萬億元,延續回落趨勢;5月末,m2同比增長7%,較前值7.2%小幅回落。

國泰君安表示,此次社融-m2剪刀差加速走擴的原因,與之前並不相同,具體有兩方面原因:

從社融和m2的走勢來看,前幾次社融-m2剪刀差(如 2017年和 2020 年)走擴均是由於社融增幅高於m2,其原因在於企業直接融資活躍,而直接融資只會增加社融、不會改變m2。

本輪剪刀差則是由m2回落幅度高於社融所致,我們認為有兩方面因素主導:

1、政府信用擴張的同時私人信用收縮

2、銀行為平抑私人部門去槓桿對自身的影響,主動贖回或減少非銀投放

M2下滑、LPR降息與央行「不斷警告債市風險」--理解當前的「貨幣邏輯」 - 天天要聞

關於「私人信用收縮」這一點,國泰君安認為,雖然政府發債支撐社融,但同時還需要私人信用的加碼,否則財政投放的乘數效應就會較弱。而現在的情況是,政府發債後,居民存款轉變為財政存款(比如居民通過購買理財等方式向非銀機構購債),導致貨幣回落而社融增加。

簡單理解就是,政府發債後,資金在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居民之間「來迴轉動」。

M2下滑、LPR降息與央行「不斷警告債市風險」--理解當前的「貨幣邏輯」 - 天天要聞

此外,國泰君安還強調了私人信用收縮對商業銀行行為的影響,即「銀行對縮表的對沖行為導致了此次剪刀差走擴」:

提前還貸加速、手工補息治理等因素引發「存款搬家」,銀行為平抑擾動,於是主動贖回或減少非銀投放,體現在銀行對非銀債權在 4月減少2.2萬億,減少幅度顯著超出季節性的0.4萬億。

銀行對非銀投放不計入社融,但非銀存款減少意味着m2收縮,最終導致社融-m2剪刀差走擴。

M2下滑、LPR降息與央行「不斷警告債市風險」--理解當前的「貨幣邏輯」 - 天天要聞

m2持續回落如何解決?

國泰君安表示,可以通過「穩貨幣」和「緩縮表」的方式來緩解m2回落,而其中「穩貨幣」便是前文提及的「央行購債」:

既然當前貨幣回落由非銀和居民部門購債所致,央行買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截斷這一路徑,弱化非銀和居民的購債力度,進而減緩 m2 回落,此為「穩貨幣」。

另一方面,當央行把購債作為常態化的長期貨幣投放工具後,站在私人部門的視角,貨幣寬鬆的想像空間打開,通脹預期回升,去槓桿進程或會減緩甚至反轉為擴信用,銀行對縮表的對衝壓力自然也會減輕,此為「緩縮表」。

國泰君安認為,穩貨幣與緩縮表相輔相成,有可能形成正反饋循環:

穩貨幣本身就能夠提升通脹預期,進而減緩私人部門的縮錶速度;而當私人部門放緩去槓桿速度後,通過信用派生機制可以促使貨幣企穩。我們認為,央行購債或許是這一正反饋循環的觸發器。

lpr下調仍有空間?長端利率風險又如何管控?

社融與m2雙雙下滑和如今長端利率下行也有密切的關係。

正如國泰君安在研報中提及,如今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陷入了「長債利率走低→提前還貸加速(以更低的利率重新貸款)→銀行被動縮表(只能減少貸款)」的循環中,有兩個解決思路,要麼短期內下調lpr,要麼就是管控長端利率風險。

首先關於lpr降息,《中國證券報》援引權威人士表示,利率下調仍有空間但也面臨內外部約束。事實上,今年以來,央行已多次公開發聲表示貨幣政策仍有空間,但前期政策效果還在顯現,未來也會結合形勢變化繼續做好逆周期調節。客觀來說,進一步降息面臨內外部「雙重約束」。

其次關於長端利率風險,國泰君安認為可以通過賣出長期債券,避免因為長期利率下降而導致更多人提前還貸,進而減輕銀行縮表的壓力。

在這個背景下,5年期lpr就像是長期債券利率的一個參考點。如果能把5年期lpr保持在2.5%左右,那可能會成為30年期國債利率的一個底線,這可能會減少借款人提前還貸的動機。

但是關於「賣債」的具體操作,國泰君安則認為:

央行當前持有1.5萬億國債,占國債總量的5%,且以中短期國債為主,賣債對長端利率的調控力度或有限,更多在於信號意義。

M2下滑、LPR降息與央行「不斷警告債市風險」--理解當前的「貨幣邏輯」 - 天天要聞

權威媒體齊發聲:警惕債市風險

既然談及利率下行可能,便有市場觀點將其和今年火熱的國債市場聯繫在了一起。

今年以來,在利率整體下行的背景下,國債市場迎來了久違的爆發,尤其是長債和超長債交易熱度很高。而受益於債市走牛,部分債券型基金投資回報率上升,一些產品年化收益率甚至超過10%。

債市的大幅波動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周五,央行主管媒體《金融時報》和四大證券報之一的《中國證券報》雙雙發文提醒債市風險。

《金融時報》援引業內人士報道提示,當前的利空因素有不少,只不過被投資者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此時投資者更需關注債券類資產的價格波動風險,守護好「錢袋子」。

《中國證券報》則援引權威人士報道稱,債券型基金「牛市」背後隱藏着不小的風險。 「此輪債基行情與債券利率下行有很大關係,這種高收益不具有可持續性。」

本文內容結合國泰君安6月15日研報《從穩貨幣角度理解央行買賣國債的邏輯》,作者韓朝輝(s0880523110001)、張劍宇(s0880124030031)、汪浩(s0880521120002)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熊市不買股票,難道等牛市去接盤? - 天天要聞

熊市不買股票,難道等牛市去接盤?

本周繼續回撤,年內收益率從最高20%降到3%了,沒有不開心,但也談不上開心,這種過山車,我坐過無數次了,去年也是從最高20%的收益率回撤到虧損,然後年末只賺了3%,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了,以後還會無數次發生,但是,這是在股市賺錢必須承受的,
浙江一股民150萬全倉愛康科技,躺平3年,卻發現賬戶己歸零! - 天天要聞

浙江一股民150萬全倉愛康科技,躺平3年,卻發現賬戶己歸零!

"啥情況!我的150萬就這麼沒了?!"浙江股民周某怔怔地盯着股票賬戶,臉上寫滿了不敢置信。沒錯,人家就是3年前滿懷憧憬地殺進股市,夢想着靠一隻光伏股翻身,結果現在150萬全打了水漂,37萬都不剩!這賬戶,簡直是慘絕人寰啊!事情還得從2021
6月23號,郵儲銀行最新存款利率表來了:10萬存1年,利息多少? - 天天要聞

6月23號,郵儲銀行最新存款利率表來了:10萬存1年,利息多少?

對於郵儲銀行作為國有6大銀行之一 ,是我國營業網點最多的銀行,在每個鄉鎮都有郵儲銀行的營業網點,但是在郵儲銀行存錢尤其需要防止存款變保險。存10萬,怎樣存拿到手的利息更多?其實,我們要考慮的有3點第一點就是選對存錢的銀行第二點就是存款的期限
別無選擇,美國財政部將長期依賴短期國債 - 天天要聞

別無選擇,美國財政部將長期依賴短期國債

隨着美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增發短期國債似乎成了「唯一出路」。花旗在本周五的報告中指出,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更新的展望,預計財政部將面臨長期融資挑戰。未來十年,除非利率大幅下降,否則財政部幾乎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更多依賴短期國庫券(T-bills),預計短債比例將接近25%甚至更高。本周,CBO把本財年美國...
企業數據跨境流動需求強烈,臨港:發佈清單傾向於企業可落地可操作 - 天天要聞

企業數據跨境流動需求強烈,臨港:發佈清單傾向於企業可落地可操作

「臨港新片區大力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車等前沿產業,這些產業對數據的跨境流動有着強烈的需求,推進國際數據合作交流,對促進臨港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日前由上海臨港新片區跨境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臨港新片區高水平開放大會系列活動——高水平國際數據合...
跌不動了!也不要高興太早了,後面還有大招! - 天天要聞

跌不動了!也不要高興太早了,後面還有大招!

大家好,今天是2024年的6月23號,星期天下周開始,會有逐步的反彈!說幾個數據:滬指半年線3002點,周五開盤2998.24點,最後集合競價前3003點,最後收盤2998.14點。僅僅看開盤的2998.24點到收盤2998.14點,操作痕
鋰電池不安全,要禁用?以後不用再擔心了,鋰電新規下半年實施 - 天天要聞

鋰電池不安全,要禁用?以後不用再擔心了,鋰電新規下半年實施

電動車給出行帶來了便利,但是最近兩年,電動車起火事故明顯增加,僅在2023年里,電動車火災事故就達到2.1萬起,所以各地加強對電動車安全管理,很多人說電動車鋰電池不安全,要禁止使用鋰電池。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以後不用擔心了,鋰電新規下半年將會正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