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邏輯!新能源車企在中國就算產能過剩,遷到國外,就不算了

2024年05月18日09:25:20 財經 1284

無論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都在近期譴責中國產能過剩了——從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鋼鐵、石油到各種機械產品,只要是中國有競爭力出口商品都涉嫌產能過剩。

奇葩的邏輯!新能源車企在中國就算產能過剩,遷到國外,就不算了 - 天天要聞

既然產能存在着過剩,那中國應該怎麼辦呢?

越南經濟日報在近期發文點評道,無論是批評還是敦促改變,中國方面都沒有表達出「聽從美國、歐盟建議」的意願,即中國不會主動減少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等高科技企業的產能。

越南媒體稱,這些新興產業也是其他國家重點關注和支持的,若中國不停止對這些產業的支持,那其他國家就會採取反制措施。這就是對中國商品的貿易壁壘行為,在近期不斷增加的原因。

滙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諾伊曼表示,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是「多維方法」來平衡供需,包括穩定房地產市場和激勵消費者增加消費。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

需要用新興產業的高增長,抵消傳統產業的低迷。這就是中國不理會耶倫和馮德萊恩的背後邏輯,想要中國「斷臂」是不可能的,他們由此建議:緩解產業過剩壓力的一種方法是,讓中國企業將工廠轉移到其他國家。

奇葩的邏輯!新能源車企在中國就算產能過剩,遷到國外,就不算了 - 天天要聞

越媒舉例稱,20世紀80年代時,日美之間的關係很緊張,很多美國人呼籲抵制日本汽車。但當日本各大汽車製造商在美國、亞洲等地投資建廠之後,美日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得到了緩解。

越媒希望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加快產能轉移過程,並稱讚比亞迪匈牙利建廠的行為——比亞迪表示,大概利用3年時間在匈牙利建設一個高度自動化的新能源汽車的「整車製造基地」。

很可笑啊!所謂的產能過剩,本質上只是針對中國

將中國的工廠,遷移到國外,這就不算產能過剩了,這TM是什麼邏輯啊!假設全球有10家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分佈在十個國家,就是合理的。若多家企業扎堆在中國,就是產能過剩了。

這不是什麼產能過剩,而是犯了紅眼病。自己過不好,就不讓別人過好;自己無能,就希望大家都成為傻子;自己難過,就看不得他人在笑,這是小人心態!

別國進行補貼就是「令人擔憂的不公平競爭」,而美國搞補貼卻被譽為「至關重要的產業投資」。美國分明是在打着「產能過剩」的旗號對他國先進和優勢產業進行打壓,搞霸權主義

奇葩的邏輯!新能源車企在中國就算產能過剩,遷到國外,就不算了 - 天天要聞

不能將出口和產能過剩,畫等號

當今世界的供應鏈早已形成「全球高度分工的社會化模式」,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無需限定在一起,兩者可以相隔千萬里。德國,曾經是中國進口汽車的核心供應商;美國的飛機,曾大量出口到中國。

巴西和美國的大豆,需跨越整個太平洋才能運輸到中國;澳大利亞和巴西的鐵礦石也需要遠涉重洋,還有沙特的石油、卡塔爾液化天然氣秘魯銅礦、南非和剛果(金)的金礦……

上述國家開採、製造的這些商品,與我國這個重要的消費市場都相隔千萬里,難道他們都是產能過剩嗎?把各國有優勢的出口商品等同於產能過剩,違背了經濟學常識,不符合全球化潮流。

全球產業轉移,有着自身的規律!是在技術、生產效率或成本優勢喪失的時候,企業為了自身發展而做出的理性決定。越南若想擁抱新能源汽車廠商,前提是你有這個能力,你的技術和配套設施達到標準。

奇葩的邏輯!新能源車企在中國就算產能過剩,遷到國外,就不算了 - 天天要聞

而不是以所謂的產能過剩為借口,以「公平競爭」為油頭來搞貿易保護主義。這些試圖遏制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試圖剝奪中國正當發展權利的陰謀,最終都將會失敗。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發、評論、留言和分享!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黑龍江珍寶島葯業及控股股東等被出具警示函 - 天天要聞

黑龍江珍寶島葯業及控股股東等被出具警示函

5月9日,黑龍江證監局對黑龍江珍寶島葯業及控股股東黑龍江創達集團等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黑龍江證監局提出,2023年1月至9月,珍寶島控股股東黑龍江創達集團有限公司因未按時償還向哈爾濱湖時商貿有限公司、哈爾濱雙笙商貿有限公司、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