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零售巨頭的淪陷之年。
這一年裡,傳統零售業里的三大巨頭大潤發、沃爾瑪、蘇寧都紛紛委身於互聯網電商巨頭。
這也符合人們當時對傳統零售的印象。
當年,各大電商一年又一年不斷刷新的雙十一成交金額,與實體電商賣場的門庭若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正在此時,馬雲恰到好處的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即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大數據將商品生產、流通、銷售進行升級,打造一個「線上+線下+物流」的新模式。
如今7年已經過去,馬雲當初砸下400多億買下的大潤發,發展如何了?
當年他提出的「新零售」,如今又是什麼情況呢?
一、大潤發不「潤」了
2024年剛開年,就有兩個不太好的消息從大潤發傳來。
一是在2023年全年,大潤發在全國範圍內一共關閉了9家門店。
二是2024年前兩個月,大潤發就宣布四家門店停止運營。
這些接二連三的閉店信息,對於一個上市公司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
自宣布閉店開始,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的股價就在持續下跌,且沒有停止的跡象。
這或許大潤發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所面臨的最大挫折。
1997年,台灣潤泰集團的總裁尹衍梁來到上海。
彼時的上海經濟飛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眼光獨到的尹衍梁意識到上海今後的發展一定不可限量,於是他於19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大潤發,希望未來能在中國的零售市場分一杯羹。
可當時的國際零售巨頭家樂福和沃爾瑪已經早於他來到大陸,並且已經佔據了相當一部分市場。
但尹衍梁沒有退縮,他意識到這兩家商超都是由外資品牌控制管理的,中國還沒有一家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零售超市。
依靠着自己多年以來積累下來的行業經驗,尹衍梁很快就在上海了開啟了第一家大潤發超市。
超市開業時,尹衍梁打出廣告,說大潤發是中國人自己管理的大型超市,會更多的給消費者讓利。
這個廣告一打出去,果然有很多顧客慕名而來,一時間大潤發的生意絲毫不遜於其他的外資超市。
之後幾年,大潤發先後在大陸地區幾個大城市都開了很多連鎖超市,並且每年的銷售額一直十分不錯。
截止2010年,大潤發的發展腳步依舊沒有停下來。
在與歐尚合併之後,大潤發一共在全國開了300多家門店,一躍成為中國零售行業的龍頭,為自己贏得了「超市之王」的美譽。
2010年之後,中國的互聯網經濟開始騰飛,線上消費的模式也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所認可。
為了不被時代拋棄,大潤發經過調整,在2013年創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商平台:飛牛網。
但可惜當時飛牛網的競爭對手都過於強大了。
淘寶、京東、蘇寧等等電商巨頭,都讓剛剛創立的飛牛網吃盡了苦頭。
終於在深思熟慮之後,尹衍梁決定將大潤發先後以400多億元的價格賣給馬雲。
二、經過改造的大潤發
馬雲接手之後,立刻就對大潤發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馬雲依託於支付寶強大且廣泛的用戶群體和阿里強大的線上客戶,為大潤發量身定做了一套改革方案。
經過改革,效果立竿見影。
僅僅兩年之後,大潤發的銷售利潤就節節攀升,最巔峰時市值一度達到1263億元。
但在銷售額上升之後,大潤發的線下服務卻悄然間出了問題。
2020年,青海的一家大潤發超市竟然在疫情期間出現了標價與結算價不一致的情況。
多款商品的結算價都比標價貴了一到兩元。
此事一出,瞬間把大潤發推向了風口浪尖之上。
之後的2021年,大潤發又被曝出位於濟南的一家店將隔夜變質的肉當做「9.9元特價肉」來銷售。
這一連串的負面新聞,讓大潤發的消費者滿意度暴跌,自此之後大潤發的銷售額也是一降再降,並不斷傳來關店的信息。
三、「新零售」如今表現如何
儘管口碑出現問題,但大潤發近兩年之所以頻繁關店,僅僅因為如此嗎?
並不是的。
最近兩年,有許多傳統的零售業巨頭在我國大陸的門店數量都在不斷減少。
因為按目前的市場來說,零售行業面臨著「極度內卷」的經營狀況。
一方面,類似「胖東來」般的將服務打造到極致的零售企業,依然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且熱度不減。
另一方面,以「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平台將地價策略運用到了極致。
在這種強大的競爭壓力之下很多之前風光一時的零售企業的銷售額都收到了不小的打擊。
目前,有很多大賣場都在慢慢轉型成為現代生活方式中心,傳統的商超結構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對於購物的需求了。
另外胖東來的橫空出世也為國內其他零售企業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榜樣,胖東來的爆火說明消費者不是不喜歡線下零售,只是因為你做的還不夠好。
如今,大潤發正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戰略選擇。
未來是成是敗,可能都在這次選擇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