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東身價又漲了!」
最近,白酒大亨吳向東以345億元的身價拿下株洲首富位置,相比去年財富增長了125億元。
從售賣五糧液的經銷商,到創立金六福,吳向東用了27年的時間塑造了一個風靡全國的白酒帝國,一度問鼎白酒首富。
中國酒品行業風起雲湧,數十年來能脫穎而出者更是鳳毛麟角。
可能連吳向東都未曾想過,當初一個替人賣酒的,居然賣出一個白酒帝國來。
「一絲不苟釀美酒、精雕細琢造產品、耕植文化創品牌、誠心誠意建渠道、精心策劃搞體驗、實實在在做企業、勇擔責任促振興。」
縱觀吳向東的創業史,就如同一覽中國白酒業數十年的發展歷程。
吳向東18歲便步入社會摔打,起初在一家商貿公司工作。
2年後,吳向東進入湖南對外經濟貿易學校就讀,畢業後在姐夫傅軍的幫助下進入新華聯集團工作。
正是在這裡,吳向東開啟了白酒事業。
由於經常參與商務活動,吳向東發現酒是商務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他決定脫離華聯單幹。
1996年,吳向東在長沙創建了海達酒類食品有限公司,自此打開了他的酒水銷售生涯。
他跑到五糧液生產基地進行考察,並在傅軍的幫助下成功拿到了五糧液旗下「川酒王」的代理權。
不得不說,吳向東有着無與倫比的經商天賦。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奪得了「川酒王」的全國銷售冠軍。
但「川酒王」的大火也為吳向東帶來了眾多難題。
彼時「川酒王」還尚未註冊獨名商標,市場上湧現了眾多假冒偽劣產品,再加上白酒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下游經銷商的日子越來越難熬,吳向東不得不想辦法另謀出路。
經過深思熟慮,吳向東決定與強勢廠商合作,切入尚且無人注意的中檔酒市場,創立屬於自己的白酒品牌,合作夥伴依舊是五糧液集團。
五糧液酒廠十分看好吳向東的銷售能力,同意了他的合作申請。在吳向東註冊好商標後,將由五糧液酒廠進行代工生產。
1998年,金六福品牌就此誕生,吳向東就此開創了白酒業的貼牌生產模式,並且逐步奠定了日後在白酒行業的江湖地位。
為了讓品牌給人以深刻印象,在最初的品牌名字上吳向東下足了功夫。
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五福臨門的說法,即「壽、富、康、德、和」,吳向東又在這之上加了個「孝」,「六福」也就由此而來。
為了更加凸顯富貴之意,吳向東又在前面加了一個「金」字,最終為品牌取名「金六福」。
這個聽起來就富貴吉祥的名字,特別符合普羅大眾的心理。
但僅憑一個響亮的名字還不足以讓品牌大火,更關鍵的是吳向東在廣告宣傳上的順勢而為。
那個年代,不少白酒品牌都是藉著央視廣告的推廣而出名的。深諳營銷之道的吳向東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打開銷路的絕佳路徑。
1999年,金六福剛一上市便憑藉大量的廣告投入迅速走紅。
2001年,中國男足第一次衝進世界盃,眾多球迷將教練米盧視為男足福星。吳向東也緊抓這次機會,邀請米盧來擔任金六福的形象代言人。
「中國人的福酒,金六福」這句廣告語開始火遍全國。
那時,金六福的廣告投放都是穩居白酒榜首。
短短3年時間裏,吳向東就把金六福做成了白酒行業盒裝品牌全國銷量冠軍,年銷量最高能達到9萬噸,儼然已成為了國民級白酒。
2005年,僅僅7年時間,金六福就突破了29億的銷售額,到了2008年年底,營業額更是趕超60億,僅次於茅台、五糧液。
金六福品牌的成功被後來人視作酒行業營銷的經典案例,入選為北大、清華等多所高校的MBA教程。
但吳向東在白酒行業的布局還不僅於此。
「居高常慮缺,持滿每憂盈。」
吳向東並沒有因為金六福的大獲成功而沾沾自喜,他開始謀劃如何做才能在白酒行業走的更遠。
吳向東明白,不能一直依靠五糧液酒廠的代生產,這屬於讓別人拿捏自己的命門,自己的酒必須自己做,他將目光望向了白酒行業的上游領域。
2001年到2009年,8年的時間裏吳向東通過收購、併購等方式先後整合了湖南湘窖、安徽臨水、貴州珍酒、江西李渡等多家地方性標誌酒企,他也因此被人稱為「白酒界的教父」。
有了自己的生產基地,自然也不能少了強大的終端流通領域。
2005年,吳向東在老家醴陵開了第一家「華致酒行」門店,以名酒專賣為主題,並成立了華致酒行連鎖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據吳向東回憶,創立華致酒行其實是因為兩件小事。
一件是有一年春節他邀請朋友來家裡赴宴,本想開一瓶好酒接待朋友,卻不想酒水水分極多,場面一度極為尷尬,
另一件事是,朋友在搬家的時候想讓吳向東這個酒業大亨品鑒一下家裡藏酒的成色,不曾想這一看發現,朋友家的藏酒有七成都是「水貨」。
敏銳的吳向東從這兩件事中發現了商機:既然如今的白酒市場假貨泛濫,定價混亂的現象叢生,那如果打造一個銷售規範、質量保證的白酒銷售場所,豈不是大有可為?
吳向東瞅准行業痛點,創辦了以「保真」為核心的新型連鎖模式,並且緊抱五糧液、茅台等名酒資源,號稱永做名酒的「金牌服務員」。
時至今日,五糧液、茅台等名酒仍然在華致營收中佔據大頭。
靠着貨真價實、華麗裝修以及專業的導購,華致酒行迅速打開了市場。
單店年銷售高達上百萬元,很快這種模式推向了湖南全省,並走向全國,打造出了在全國都知名的高檔白酒連鎖專賣店。
2019年,華致酒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酒類流通A股上市公司。
「一絲不苟釀美酒、精雕細琢造產品」,吳向東去年在某次演講上分享這句話。
日本清酒品牌為什麼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還能實現反向增長?
「靠的是什麼?品質!」這也正是吳向東的成功密碼——努力與堅持,品質與名望。
2009年,在收購珍酒後不久,白酒市場就開始持續走低,市場環境整體欠佳。
吳向東並沒有着急,而是潛下心去提升釀酒質量和產能,他的目標是立志把珍酒做成名酒品牌,做到「醬酒第二」。
堅定的決心和務實的態度為後來珍酒的強勢崛起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而吳向東極其務實的釀酒決心實際上也與他的一件獨特經歷有關,有一次他想要去拜訪法國著名酒庄羅曼尼康帝酒庄,卻沒想到被對方婉拒:
「你喜歡我的酒就行了,我把我的酒做好,不用來看我的酒庄……」
這句話給吳向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國內的很多酒企都喜歡走快銷路線,熱衷於做營銷,把「包裝」的功夫做足了,卻很少有人將目光落實到釀酒這一本質上的事情。
不管別人如何看,反正自己是一定要把珍酒做好。為此,吳向東做了兩件事:
一是延續品牌基因。吳向東保留了珍酒原先的上百位優秀釀酒工匠,讓珍酒技藝都得以傳承和發展。
二是打造原生態生產基地,從育種到生產,對釀酒過程做全方位把控。
在吳向東剛接手時,珍酒的年產只有一兩千噸。
到了2022年,珍酒的產能已經達到了3.5萬噸/年,規模位列貴州醬酒企業第三名。
「做實業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只有堅持下去才會有收穫」,吳向東對未來充滿信心。
過去的一年,是中國白酒行業跌宕起伏的一年。
競爭加劇、價格倒掛、庫存居高不下、集中化趨勢愈發明顯,白酒行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
原定於2023年12月舉辦的杭州國際酒業博覽會也因為「經銷商及代理商積壓庫存過多,無法進行正常採購」的原因而延期到24年與北京國際酒業博覽會合併舉辦。
「去庫存」儼然成為了近幾年來白酒行業極為令人頭疼的問題。
白酒庫存到底有多大呢?有酒商聲稱:就算酒廠再停產一年,現在的庫存照樣能滿足市場需求。
有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第三季度末,20家上市酒企的庫存總額高達1363.54億元,貴州茅台更是位居各大酒企之首。
不僅如此,白酒庫存增加的同時,產量還在連年下降。
根據去年前三季度的數據,全國規模以上的白酒企業產量為306.6萬千升,同比下降了9%。自2016年以來,白酒產量已經六連降了。
而為了解決庫存危機,獲得現金流,很多經銷商也不得不選擇降價出售,導致很多品牌出現了價格倒掛現象。事實上,這種現象除了貴州茅台幾乎無人倖免。
種種現象好像都在說明,白酒市場似乎越來越不行了,白酒也越來越難賣了。
其實白酒在中國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承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是中國社交場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年以來,大大小小的各類酒企都在積極採取方案應對庫存挑戰。
先是瀘州老窖、山西汾酒等紛紛發佈控貨提價通知,後又有白酒巨頭五糧液、洋河採用與央視總台節目聯動的方式宣傳產品。
考慮到宴席用酒在白酒市場上的重要地位,很多酒企都將目光再次放到了2024年春節上,去庫存或許仍將是此次春節市場的主旋律。
據業內人士的預測,伴隨着2023年第4季度的庫存消化,再加上2024年春節消費市場的助推,預計春節之後白酒庫存將進入下行趨勢。
雖然近些年來,白酒市場不斷遭受着諸如庫存過多、價格倒掛等挑戰,但不能否認的是,白酒仍然是中國酒類市場的主流產品。
對於有着數千年白酒文化的中國來說,白酒市場一時的衰退並不代表着白酒的沒落。
現在遇到的各種挑戰和挫折都或將成為白酒行業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助力。
-END-
參考資料:
雲酒頭條:吳向東和珍酒李渡的這一年
野馬財經:330億珍酒李渡闖港股,「茅五背後的男人」白酒帝國再擴張?
新浪財經:茅台、五糧液背後的神秘男人,身家260億,他做的廣告一代人都看過
界面新聞:白酒行業的2023: 「庫存」的煩惱
作者:西小琳
編輯:柳葉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