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中國物流學術年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向大家介紹了物流實踐的新變化、新要求。
增量的需求空間被極大壓縮
降本增效的現代物流基本理論根基發生了變化,我們怎麼樣把物流理論從降本增效,延伸到提高質量和創造新價值方面。
第一,物流仍處於傳統工業化的降本增效
中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物流實踐和最大規模的受過物流高等教育的群體,理應產生跟當前國內國際經濟結合的世界級物流理論。這些年我每年都參加了學會論文和課題的最終評獎,確實看到大家做了這方面的努力,但我的觀點是大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還沉浸在產生於工業化高潮時期的降本增效,基於流水線作業,基於大規模工業定製的降本增效。我們急需要產生基於存量資源整合的價值創造,基於數字化的現代物流產業生態的培育,這是我們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兒,這道坎兒要邁過去,就輕舟已過萬重山,中國引領世界物流的發展就變成了理所應當的、水到渠成。
第二,全球經濟困境
當前世界經濟、中國經濟都面臨了空前的困難,這不是哪一國的問題,也不是哪一國政策上的問題,也不是體制的問題。而是進入數字化時代以後,供應鏈缺乏足夠大的增量支撐的情況下變老化了,就是怎麼樣讓供應鏈煥發青春的問題。中央的決策是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我們學界就是要研究三個問題,產業的供應鏈、物流的供應鏈以及產業供應鏈和物流供應鏈怎麼融合互促、創造新價值的問題。
第三,深入物流發展研究
研究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在研究說研究,在學術說研究。有三個問題:一是理論問題,就是形成過去主要由要素流動驅動轉向要素整合驅動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協同融合,來創造新價值,適應當前國內和全球經濟新實踐的需要。
二是實踐問題,我們要解決兩個轉變,第一個轉變就是由傳統的環節供應鏈系統轉型為全鏈條的,當然這個鏈條可以是物流內部的,可以是基於製造的,可以是基於流通的,也可以是基於消費的等多個視角。因為信息技術給了我們全新的場景,比如網購快遞的結合,就是過去沒有的一種場景,網購、交易、結算、物流的一體化運行,這一塊實踐都已經完成了,但是我們的理論總結還是很靠後的。
第二個轉變就是從一般的管理技術研究,轉向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應用場景研究。三是政策問題,政策從過去基於要素應用的各種推動和扶持,轉向基於場景的營商環境的構建,所以物流政策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當前現代物流理論與實踐正發生歷史性變化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預期轉弱、需求收縮和供給衝擊。鮮明的闡述了增量推動轉向存量推動的情況下,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就是產生過剩的情況下,我們急需要用新場景實現供給創造需求,需求引領供給的新經濟發展邏輯的轉變。
所以需要重點關注投資發展的四個主攻方向:一是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增長前景的產業;二是現代製造業,飛機、高鐵等具有需求的產業;三是消費類產業,吃穿用住行,始終具有規模潛力的行業;四是服務業,消費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等新生態產業。這些其實都已經表明了中央的態度,物流在這個過程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一是通過物流服務供給的創新來創造出基於物流新供應鏈的新需求;二是順應產業創新的需要,所以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成為中央文件、黨的二十大報告里多次反覆出現的內容。
我們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一是着力擴大國內需求;二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五是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對於反覆出現的問題,我覺得現在有好多研究採取了迴避的態度,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及時性都不夠。傳統的形成範式和研究邏輯必須得到根本扭轉,否則我們的物流理論研究永遠是跟隨着別人跑的狀態,我們必須要形成引領,因為我們有足夠多的實踐來為引領創造實驗和創新空間。
涉及交通和物流的內容:第一,創新消費場景、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第二,提升國家戰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第三,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鼓勵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第四,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第五,加強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既然涉及到交易和結算,金融服務就是離不開的。《「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就是要形成「一市場、兩體系、三支撐」總體發展框架,加快形成現代流通統一大市場,發展現代商貿流通和現代物流兩大體系,強化交通運輸、金融和信用三方面支撐,這些都需要給予重點關注。
關注的落腳點就是經濟發展方向和物流重點領域的變化,經濟發展方向就是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國內各個地區之間,不同行業門類之間,同一產業不同環節之間,用足中國的經濟規模優勢,形成互為供求關係的規模巨大的新經濟發展體系,這個發展體系就需要產業供應鏈和物流供應鏈的雙重支撐,在這方面是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的。
物流的重點研究領域就是服務「三新一高」,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高質量發展,來形成全新的物流服務系統。
新發展階段產業發展主要特徵及演變規律
形成全新的物流服務系統,就要關注全球產業鏈的演變方向。全球產業鏈演變中有變有未變,所謂的未變,就是近五十年來的經濟全球化,形成了五種大的企業供應鏈發展特徵和類型:包括垂直分工型、集中布局型、製造業與服務業分離型、「工貿」互促型、跨國企業主導型。中國是產業集中布局的典型,就是通過發展外向型產業,形成了臨港龐大的產業系統。但是在當前的情況下,就需要從安全韌性、國內大循環提取中國規模經濟紅利這個層面上,進行趨勢的把握,進行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尤其是產業鏈供應鏈協同下的全新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這是我們在物流學術研究中需要關注的。
現代物流戰略價值體現的理論支點和實踐發展方向
現代物流戰略價值體現的理論支點和研究方向轉變到了企業的目標是提升效率和擴大規模,要與經濟的目標提升效率和擴大規模結合起來,並通過依託物流的通道經濟、樞紐經濟、平台經濟、門戶經濟進行企業和區域經濟的再造。這幾年國家連續出台《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現在正在推的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以及「十四五」現代物流規劃明確的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範區,全國重要城市的城郊大倉基地建設,其實都是希望為效率、效益和價值創造提供足夠支撐。中國的規模經濟場景能夠完成物流的終極理論創造,就是進行物流網絡規模經濟探索。
所以中國怎麼樣實現各種物流場景下的網絡規模經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也是實踐必須解決的難題。我們就要圍繞着物流網絡和網絡規模經濟來完成現代技術、要素聚集、效率規模的重新構建,形成中國的物流學問,這是我們必須要突破的。
四、新發展階段物流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的邏輯轉換
要形成一個基於空間重構和模式重構下的物流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邏輯轉換,必須完成基本研究邏輯轉換過程,否則我們的理論離實踐就越來越遠,越來越遠的結果是什麼呢?研究的人覺得沒事可研了,實踐的人覺得研究的理論不管用,這就形成了「兩張皮」,我們必須完成這「兩張皮」的重新縫合,甚至是融合,變成一個向世界展現中國物流理論創新的場景。
五、新發展階段物流運行的主要特徵及其組織結構
研究重點就應該在物流運行的特徵和組織架構下來完成,就是物流樞紐組織中心、樞紐經濟的發展。這是物流網絡規模經濟提取的重要載體,來完成大通道、大平台、大網絡、全鏈條和新模式,與集成運行主體、現代信息串接技術、物流金融貿易等供應鏈服務以及樞紐運行和產業發展生態圈的構建,要完成這兩個理論大方向的有機融合的過程。
六、「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設定的主要任務
「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在範式上就做了顛覆性的創新。不再是原來的物流樞紐設施建設、企業培育和物流標準化等等這種範式,而是改成了精準聚焦現代物流發展的重點方向,加快培育現代物流轉型升級的新動能,深度挖掘現代物流重點領域的潛力,強化現代物流發展的支撐體系。就形成了基於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融合,創造全新的產業供應鏈、物流供應鏈,以及兩者融合的全新價值的一種新表述,這種表述是在宏觀上推進物流發展政策的抓手和政策的着力點的徹底性的變化。建議大家有時間、有可能的話,把「十四五」物流規劃做一些深化的研究。
在加強現代物流支撐體系裏面,提到了打造創新實用的科技與人才體系,這一章節是在「十四五」物流規劃里用字最多的一個章節,建議對這一塊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總的一句話,世界在變,中國在變,整個經濟發展環境在變,我們要實現理論與時俱進的創新。
來源:中國物流學會
作者:汪鳴